初中阅读教学思辨四则
2018-09-01王骏
王骏
阅读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要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清楚阅读能力都包括什么。一般认为,阅读能力包括理解力、想象力、鉴赏力、阅读速度等。因此,语文教学中作为老师的我们必须从思想上对阅读教学予以足够重视。如何才能提高初中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重新认识阅读教学
“新课标”提出阅读方法(朗读、默读、精读、略读等)应根据材料的不同和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需要来选择运用。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及评价的能力。语文知识了解即可,语言知识须融入“阅读”范畴,譬如,语法修辞知识应在阅读教学中依据理解课文的需要,随文学习,不再追求全面系统。此外,课外阅读还强调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并规定了课外阅读的对象和阅读量。
案例: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自读课文《端午日》是一篇着重描写端午日赛龙舟场面的短文。课文按照争看划船——赛龙舟——竞追鸭子的思路展开,笔者不再执着于端午知识的梳理,例如端午有哪些习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赛龙舟、捉鸭子),这些属于民俗知识,了解即可,不必花整堂课去分析探讨。重点应放在文章精彩的场面描写上,比如引导学生学习场景聚焦的方法。整个场面全景是“面”,场中的主要人物是“点”,写作时要做到点面结合,才能达到表现主题的作用。设计问题:在写赛龙舟时,作者选取了哪些主要人物进行描写?(桨手、带头的、鼓手等)抓住他们什么方面来渲染竞争的激烈?(富有特征的动作,并运用想像)。让学生认识到这一写作方法,比简单学习端午节的习俗文化更切合语文的学科特征。
二、创设巧妙问题情境
一个有创意的问题,能激活学生的阅读期待,诱发学生和文本进行交流的热情,能让学生通过回忆联想,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造性思维。问题设计要有利于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内容,要有启发性、延伸性。
案例:九年级上册小说单元《故乡》这一文章篇幅很长,如果教师按照传统的逐节讲析的方式,显然会让学生陷入“乱花渐欲迷人眼”的境地。笔者把课堂还给学生,给他们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己去建构问题情境。而问题的设置最好是提纲挈领的、有价值的。在归纳行文线索时,大多数预习的同学都回答说是“作者的见闻感受”,这一点跟教参也相符。但是,一个学生却提出疑异,他认为本文是以“变”为线索,统领全篇的。笔者大大表扬了这位善于思考的同学,现代文阅读就是需要这种个性化的解读。
接着,笔者让大家回到文本中去,找寻文中一共有哪些“变”。一开始,有的学生只是发现了人物的变化,如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变化、杨二嫂的前后变化。于是,笔者适时抛出一个引导性的问题:“难道只有人在变吗?”他们七嘴八舌,展开讨论,又发现了原来故乡的环境也在变化,过去的故乡有着“深蓝的天空金黄的圆月”,现在的故乡则是“苍黄的天底下横着的萧索的荒村”;人物的感情也在变化,“我”对闰土从前是“佩服”,现在是“同情怜悯”;“我”对眼前的故乡感到凄凉,但是最后凄凉之中,又生出对未来新生活的希望。这样一层层问题的设置,让学生自己去挖掘文本的“言外之意”“题中之旨”,比教师“一刀切”的讲法效果好多了。
三、自读与教读相结合
在阅读教学时自读与教读要有机结合,尤其以学生的自读自悟为主。教师通过教读给学生以讲解、释疑,指点如何与文本对话的门径,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他们读懂课文。
案例:《蓝蓝的威尼斯》是八年级下册的一篇自读课文,这是一篇介绍威尼斯瑰丽风光的游记,文章以作者漫游路线为经,以自然人文景观为纬,用优美的语言描写了一系列景物。笔者在带领同学赏析这篇文章的时候,采取了“只取一点,不求全面”的讲法。这灵犀“一点”是文章最大的特色,即移步换景的写法。笔者让同学们充当临时“导游”,为作者威尼斯之行拟写导游词。同学们在写导游词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抓住了根据作者不同行踪而见到的不同美景:飞机上俯瞰威尼斯,所见是一片蔚蓝色的世界;夜里泛舟亚得里亚海,所见是水晶宫般的人间奇景;汽船上观赏运河两岸的建筑,所见是精美的欧洲建筑艺术。这样一来,学生自然就明白了,移步换景其实是一种“动点描写”法(不断变换立足点,进行多方面的观察)。整整一个课时,笔者只是从旁指点“桃源路”,让学生自己去“问津”,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也培养了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是对讲读课文的一种补充和迁移。
此外,作为语文教师还需定期给学生推荐优秀的书籍和作品,并进行阅读技能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阅读中遇到的问题。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一个漫漫长途,必须真辅导,方能得见曙光。
作者单位:江蘇省扬州市竹西中学(225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