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实验与语文教学
2018-09-01时庆利
时庆利
偶然的一次机会,我有幸听了一节化学实验课——粗盐提纯。教师边演示实验边一一讲解,我的脑海中不自觉地闪现出一种异样的感觉,这个化学实验的步骤和我们的语文教学竟然不谋而合。语文教学需要“教读课文”的浸泡习得、“自读课文”的习惯养成、 “课外阅读”的个性理解,再到“读写结合”的反刍吸收。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的过程,不正是我们语文教学的过程吗?
一、溶解——“教读课文”的浸泡习得
溶解,从化学的角度来讲,是指一般性的溶质能够比较均匀地分散于溶剂中,形成一种新的溶液的过程,这与我们平时的“教读课文”的学习过程是完全一致的。教读课文,应该是由老师带领学生,运用一定的阅读策略或根据一定的阅读方案,有计划地完成相应的阅读任务,达到一定高度的阅读目标,其目的是让学生学“法”。
正如王国维先生在《人间词话》中所说的,“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这里首先强调的是“入乎其内”,是指老师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海洋中浸泡,要想完全溶解就需要长时间的浸泡。“浸泡式”的教学方法完全遵循了学生学习的认知规律,对文学作品的阅读鉴赏,教师提出相应的要求,学生沉潜其中探究学习,不断地反复玩味和推敲,形成目标语言的思维训练效果。当然,这里的浸泡不是单纯的重复的阅读学习,是在学生阅读的基础上,教师及时的指导,教学过程突出强调教师的引领示范作用,就是通过教师主动性与学生自觉性的发挥,教会学生阅读,理解语文文字,积累语言材料,能够读懂课文。阅读的意义就在于要抽出文学作品的的意义,才算读懂了作品。进而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因此,教读课文的“溶解”是语文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的设置重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吸收与领会,达到对知识的理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层面,由片面理解到全面领悟的提升。因此,有人将“教读课文”的学习比作理工科中的“例题”,极其形象地总结了“教读课文”的主要功能。
二、过滤——“自读课文”的习惯养成
过滤通常是指使流动的液体通过滤纸的作用,把含有的固体颗粒或有害成分分离出去的过程。而我们的“自读课文”学习也是一种过滤。只不过这种过滤是把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阅读方法、技巧,在“自读课文”中加以运用,从而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渐成为课堂教学的最主要的学习方式。
在“自读课文”的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好课前的开放,引导学生在课前主动阅读、收集相关信息,概括学习内容。课堂教学的开放,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的权利。这一教学环节中根据自读课文的阅读提示,及时引导学生读书、思考、讨论。让学生从阅读中领悟,在相互交流中提升。这样的教学是将课堂交给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需要学生能够主动自觉地融入其中,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角。可以说学生的主动参与、积极动脑不仅是必须的,而且是阅读教学能进行下去的重要因素之一。所以教师需要积极思考,怎样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参与课堂,并且在自读课文学习中,形成属于自己的一种学习习惯,真正担负起课堂“小主人”的重任。
比如,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倡导合作探究,自主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及解释;对于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可以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寻找,并运用所学知识,把自己的理解、体会写出来,在小组内、班内交流,通过互相的探讨学习,帮助每一个学生了解课文内容,揣摩课文塑造的人物形象。
三、蒸发——“课外阅读”的个性理解
读书想要有所收获,“蒸馏”是必不可少的一个学习环节。清朝的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讲到:“读书如吃饭,会吃者长精神,不会吃者生痰瘤。”蒸馏,实质就是要帮助学生从有字之书中寻找生活的趣味。当代著名学者朱永新先生也曾经指出:“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通过丰富多彩的文学作品滋润学生干涸的心灵,构建新时代精神的家园。
课外阅读是学生自主性、自觉性更强的阅读体现,要贴近教材,重视教材中学习的阅读方法,综合运用精读、略读、跳读等多种方式阅读。重视知识的拓展,把教材中学到的知识学会运用。重视优秀文化的传承,珍视学生独特的体验和认识。在这样的阅读教学大背景基础之上,教师根据部编教材的设计,有选择地推荐学生阅读书籍,将经典的作品、时代潮流的精品流进学生的阅读视野,通过开展主题演讲比赛、读书心得报告会、优秀随笔展评等多种活动,激发起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兴趣,自然而然地让文学作品成为学生生活的必需品,滋养学生灵魂的粮食。
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学生因自身因素的不同,善恶是非观念的不一致,导致每个人心中对每一篇文章的感觉不一样,阅读过后脑海中形成的人物形象也有所不同,这句话很好地印证了阅读的神奇和学习成果的多元化。真正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以发展每个学生的个性化认识为目标,使每个学生在大量的课外阅读中,产生新的情感体验,以期获得个性的理解。
四、结晶——“读写结合”的反刍吸收
作家所写的文学作品是为读者阅读而潜心创作的,把自己对社会的认识,对人性的理解融入其中。一个读者对文学作品绝对不是一种被动反应,只有真正地走进文本,读出作者的生活,读出自己的理解,才能真正地领会作品的价值。当学生阅读一部文学作品时,要把自己当成是这部文学作品的主人,作品所写的生活就是自己的经历,读书的过程就是一个重新创造的新过程。每个学生都以自己的独特方式,按照自己的生活经历的特殊感觉,来体会、感受和领悟文学作品,把自己的真实感受写出来就是理解能力的提升。
新课标下的写作教学,因每个学生的经历不一样,知识水平不一样,感悟能力也就不一样,要关注每个学生的生活差异,注重激發学生个体的思维灵感,让学生自觉地全身心投入到写作实践中去,使其作文展现出生命本身的灵性动感。在语文课文学习的过程中,关注每个单元的专题设置,注重与本单元阅读学习的结合,在“溶解——过滤——蒸发”的前提下,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运用学到的表现技巧,扩散学生的写作思维,并注意搭建写作的台阶,进而让学生在自己的随笔中自然地流露出真情实感,这才是真正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途径。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应该努力构建“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尽可能地向学生的课外生活延伸,让阅读、写作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健康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省滨州市邹平一中初中部(256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