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问题”入手提高课堂效能
2018-09-01王家佳
王家佳
“主问题”,往往在语文课堂中表现为可在较短时间内让课堂研究氛围得以活化,引导学生对即将学习内容从整体角度做思考。教师若能在语文教学中安排一到两个可以贯穿文章且极具挑战性的“主问题”,一定可让课堂学习有序进行,升格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能。
一、設计有效的“主问题”
在设计“主问题”时,须把握效果优先的原则。一个有效的“主问题”往往起着核心作用,它能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使师生、生生之间多变互动,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我认为,一个成功的“主问题”应具备以下两点条件:
1.有价值,易展开
语文课堂中往往会有这样的情况:有的教师在设计问题时总是顾虑太多,怕学生难以理解,于是就把问题简单化,表面上学生随口就可以回答,教学进展得非常顺利,可实际上这样的课堂很难引起学生的深度思考。
有价值,就是对文本研讨能开掘挖深,能引领学生更深入地走向作者,走进文本;所谓易展开,就是问题表意明确,难易适中,让学生有话可说。比如,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这篇小说时,我借鉴了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的“主问题”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找出课文中的人物是怎样评价于勒的。
把这些评价分类,分类的标准是:哪些话是在大致相同的情况下说的,并说说是什么情况,他们对于勒又采取了什么态度。请按时间顺序说。
大家一起再次对这些评价分类,前面的评价分别出自谁?
以菲利浦一家人对主角于勒的各种评价切入,学生自然就迫不及待地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分享出来。教师以“什么情况下说的”“谁说的”这两个分类为标准,要求学生将各种评价做归类。这一话题的设置,角度新颖,要求明确,互不重复,小小“评价”做出了大文章。大家一起满怀兴趣的作出各种评价后,整个小说想凸显的主体自然也就能够水落石出了。程老师的教学智慧启示我们:“主问题”的设置可以出新出奇,如分析契诃夫的《变色龙》时,可扣住奥楚蔑洛夫的“军大衣”作为分析人物的切入点,从而起到以小见大的效果。
2.有启发,重体验
我们时常会抱怨学生总是沉默不语,其中一个很大的原因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没能给学生一个思维的触发点。如果教师在课堂中只是简单地问:“你们觉得课文中哪些地方感动了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等,这些极为简单的问题很难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因此,教师必须立足启发性的原则提出问题,尽量促进学生获得体验的感受。比如,在教学《端午日》时,我尝试设计了两个板块,让学生随着大师的文字去现场体验湘西人民的端午日生活,促进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板块一:走进湘西人家
齐读课文第一节前10行,用以下句式来表达你的阅读收获。
走进湘西人家, 我看见 , 我猜想 。
板块二:来到湘西河街
阅读第一节余下文字,用以下句式来表达你在龙舟赛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来到湘西河街, 我看到(听到), 那情景真是(我想)!
这个设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感官,完成了对课文内容的再现,其中发挥想象的口头描述既符合学生调皮的个性特点,又让学生尝到了创作的乐趣。实际课堂操作十分顺利。
总之,教师所设计的“主问题”可以不止一个,但必须让学生觉得研究这个问题对读懂文本、达成学习目标有用,而教师则要用足问题,给足时间,把问题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
二、设计“主问题”的对策
“主问题”教学直接简化了教学流程,单刀直入地帮助学生在“主问题”的引导下解读文本,分享发现。成功的问题引入需要教师的教学机智。下面就如何设计“主问题”谈谈我的对策。
1.与文本充分对话
一个有效的“主问题”应该是教师与文本对话产生的智慧结晶,教师在课前要反复吟诵文本,从中抓难点。如,小说《孔乙己》一文的最后一句话为“孔乙己大约的确死了”,对这句话的理解要求较高,教师可借此设计“主问题”:
按本文的思路走向,构建学习本文的思维框架:针对“大约”阅读思考:孔乙己处在怎样的环境中?孔乙己有着怎样的特殊身份?哪些人嘲笑孔乙己?为什么要嘲笑他?针对“的确”阅读思考:文中孔乙己先后两次出现,比较其外貌、神态、动作、语言等方面有哪些主要变化?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孔乙己的必然下场说明了什么?
学生们在教师所给出的问题的牵引下,逐一自主或是合作解决问题链,对整个文本的内容、含义的理解程度有了更深入的把握的同时还可以准确把握作者写作的主要意图,把握文章的结构,领会课文的主旨。
2.切合学生实际
“主问题”的设计有效与否主要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师在进行教学准备时应预想到问题能否得到学生的积极响应。如,在对鲁迅先生的《社戏》一文教学时,笔者尝试用大家所熟知的“对对子”方式来做主问题的设计:
抓《社戏》的一个情节、一个细节……我们来对对子。
这一“主问题”的给出,将文章中的多个极具童真乐趣的场景连接起来,学生们就融入在恰当的学习情境中,如“豆香、麦香、水草香,香香沁肺,橹声、笛声、锣鼓声,声声入耳”等,唤起学生对自己童年的种种回忆,自然也就愿意跃跃欲试,在创作中深入了对文本的理解。当然这种形式的活动需要学生具有更好的文学底蕴。那么,设计一个体验人物的小活动,既可以让学生个个有话可说,又替代了对人物形象的琐碎分析:
“如果可以,我想成为( )那样的少年,因为( ) 。”
从这个活动中,我觉得除了分析了人物以外,也窥探到了孩子们的内心,有几个是颇有领导才能的“孩子王”,就像双喜;有些是希望自己变大气,好像朴实热情的农家少年阿发那样;当然总有一些孩子愿意只做个“摇船的”或“生火的”普通人。
还可以这样问:“如果可以,我想成为( )那样的大人,因为( )。”
于是家里的母亲不那么通情达理,会希望自己成为像“母亲”那样思想开明的大人;渴求长幼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孩子就会希望自己长大以后成为六一公公那样的大人。几番讨论过后,相信《社戏》中的人物形象已经活灵活现。
3.掌握一定的技法
实际教学设计时,教师还可以这样设计“主问题”:
从标题入手。透过标题,可窥视全文内容。有些矛盾的、并列的、揭示中心的文题等,本身就是一个很恰当的主问题。如《幼时记趣》《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背影》等。
从关键词或关键句入手。有些开头句、结尾句、过渡句等可以作为全文的突破点。如《夏》中的结尾句“我却想大声赞美这个春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此句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我们可以把这句关键句中代表夏天价值的“黄金”一词作为设计“主问题”的最好切入点。
从事件发展变化的过程和人、事、理等之间存在的关系入手。有的课文中有一条明显的线索,如《藤野先生》一文,我们可以抓住其中的“鲁迅和藤野先生相识相知的过程”和“鲁迅的爱国情感变化”这两条线索来设计“主问题”。
“主问题”是初中语文教学中具有一定质量的问题,能够引爆课堂活动向深层次发展,可以让一石激起千层浪。若教师有更为精心的教学准备,一定可以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更为宽广的展示舞台,最终实现学生能力的全面提升。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藕渠中学(215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