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听写,语文能和你渐行渐远吗?

2018-09-01田菁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8年3期
关键词:晋祠沈复词语

田菁

听写,似乎离语文课堂已经很远了,远到听起来都有点陌生。是听写本身太“落伍”被我们淡忘了,还是被当作传统内容“改革”掉了呢?无论什么原因,它确实久已不出现在语文课堂,尤其是公开课的课堂上了。

前几日翻看几位语文前辈的经典课堂实录,感慨颇多,感动于他们课堂的质朴本色,折服于他们课堂的智慧灵动,更惊讶于他们的课堂上还出现了听写的环节。现回顾一下他们的教学案例。

案例一:于漪老师的《晋祠》

师:刚才我们花了不到两分钟的时间,把自己熟悉的名胜古迹初步检阅了一下,已经巍巍乎壮哉!我们祖国无处不有名胜古迹,真是美不胜收。我们祖国究竟有多少名胜古迹呢?我给你们介绍一本书《中国名胜词典》。这本书里介绍的都是我国的名胜古迹,我们今天要学的《晋祠》,这里也有介绍。“晋祠”你们学过地理,“晋”是指什么地方?

生:山西省。

师:因此我们查这本词典的时候,在山西省部分可以查到。“晋祠”在这本词典的第127页,山西省太原市下的第一个条目就是“晋祠”。我们听写一下。为了节约时间,把晋祠修建的时间以及后来重建的时间略去。现在请同学们把笔记本拿出来听写(听写过程略去)。

于漪老师听写完,要求学生先将词条的内容分项标好序号,然后用很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把词条里介绍的有关内容和文章里的有关段落对应起来比较阅读。

案例二:陈钟梁老师的《背影》

直接导入课文之后陈老师听写词语。具体做法是陈老师读词语意思,学生写出文中的词语。

师:灾祸一个接着一个(祸不单行);赶快回家办理丧事(奔丧);回到家里看到家中一片乱七八糟的样子(狼藉);把家里的东西当的当,卖的卖(变卖典质);当时家里的光景很不景气(惨淡);究其原因,因为父亲失业了,下岗了,但课文却是文绉绉地写到,给了“我”一点空闲的时间(赋闲)。

默写之后,学生打开书本对照,然后让学生连词成句。

看了这两个案例,我沉思良久,每当上公开课,我们忙于做课件,想活动,在不亦乐乎的课堂背后我们究竟丢掉了什么?听写曾经被认为是语文训练的轻骑兵,在慕课、翻转课堂的时代,它是否还有运用的现实意义?让我们再次回到两位语文大家的课堂,去探寻听写背后的语文智慧。

一、用基础的方法夯基础

陈钟梁老师曾说:“我到上海市重点中学、杭州外国语中学等五所知名学校上课,没有一个班级能全部听写正确的六个词语。”再看看于漪老师的课上,她在听写的时候给出了一些提示:殿内有43尊彩塑(“尊”在这里是量词,“尊敬”的“尊”);为国内所仅见(“仅”是不仅而且的“仅”);常年不息(哪个“常”)。这些提示直击语文教学的基础:會写字,辨识同音字,解释字词的含义。

正如陈钟梁老师所说:“正音识字永远是我们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陈老师一语中的,“正音识字”是我们语文老师无法推卸的责任。回到我们的教学,一些学生还不能正确注音,如“浏览”的“浏”还会出现“lioú”这样的注音,还有一些学生调号还不知道标注在哪儿;一些学生在作业、作文中还不时出现错别字;甚至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到了初中还提笔忘字……而我们在忙什么?我们忙阅读分析、考点技巧、作文秘诀……听写这样的基础知识教学活动已在应试教学中逐渐荒芜。即便我们还在听写,我们常见的听写训练也是这样的:老师报字词,学生在本子上写。

这样的听写活动虽然也能夯实基础,但内容简单,方法单一,形式枯燥,学生兴趣不浓。回到陈老师的课堂,他没有单纯的听写词语,而是说词语的含义,并且跟课文的内容作了巧妙的勾连,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听写。学生在这样的听写活动中不仅会写字,而且理解了词语的含义,甚至还为后面的教学埋下了伏笔。这样的听写训练真正做到了夯实语文基础,培养语文能力,实实在在而又不落窠臼。

二、用简单的方法出智慧

黄厚江老师说:“真理都是朴素的,好课都是简单的。”陈钟梁老师在课堂上听写了词语之后说:“同学们,既然你默了词语,那么你把这些词语从头用到尾,不要前用后丢了。”接着,让学生运用这六个词语连词成句,介绍文章的背景。于漪老师听写了“晋祠”的词条之后即把它作为一个教学资源,让学生将词条和课文进行对比阅读,在潜移默化中完成了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说明顺序以及说明语言的教学,课堂似行云流水。

从两位前辈的教学设计中,我读到了听写背后的智慧:课堂是一根教学链,听写只是这根教学链中的一环,应与其他环节环环相扣,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理解、领悟文本。而我们常常是一个任务一个活动,教学设计少了“瞻前顾后”,也就少了简单的智慧。我们再向深处想一想:把听写这个传统的教学手段运用得如此出神入化,不正是这些语文大家教学功力的体现吗?没有把文本读到心里,就不会有这些举重若轻的教学构思;没有常年在语文一线兢兢业业的钻研,就不会有让人拍案叫绝的文本处理。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有白板、有PPT,但不要忘了我们的语文课堂还应有“素颜之美”;在我们尝试慕课、翻转课堂、微课堂的同时,不要忘了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也能出智慧。

三、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

潘文彬在《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一书中提出了这样的观点,语文是唯一以言语形式为教学内容的特殊学科,它主要不是学习文本的内容,而是学习文本本身所具有的言语形式。所以,语文教学须咬定“语言”不放松。于漪老师、陈钟梁老师听写词语的方法无疑都是“语文的方法”,两位老师的课堂都“寻求一种最佳的策略,引领学生向语言的更深处漫溯”。看来,紧扣语言,用好听说读写,我们的课堂才能无限接近真正的语文课堂。我也一直在自己的课堂上寻找有效的语文方法。

有一段时间,我常常思考:作者简介一定是一幅照片配一段生平文字吗?在教《幼时记趣》一文时,我省略了这一环节,而在课文分析结束时,抛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俗话说文如其人,通过对本文的学习,我们已经对沈复有了一定的了解,请结合文中的语句来介绍作者。这样的提问让学生耳目一新,学生纷纷打开书本,重新走进文本,从文字中寻找他们眼中的“沈复”:他是一个爱玩的人,他也很天真,他是一个喜欢观察的人,他是一个善良的人……学生终于读懂了沈复。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告诉学生:这样的天性影响了沈复的一生,沈复没有参加科举考试,经过商、做过幕僚,但当他回首自己的人生经历时,写下了令红学大家俞平伯“觉得可爱”的《浮生六记》。

正如美国学者斯蒂芬·欧文说:“沈复的一生都是想方设法要脱离这个世界而钻进某个纯真美妙的小空间中。”以此作为课堂教学的结束,却勾起了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沈复,进一步去阅读沈复其他作品的愿望。看来,学习语文的方法全在语言文字之中。黄厚江老师告诉我们:语文课没有多少新方法,只有没用好的方法,而不是寻找没有用过的新方法。我想,一切遵循了语言规律的方法都是语文的方法,都是好方法。

听写,其实已在悄然回归。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推出《中国汉字听写大会》, 将语文课堂的听写训练搬到了电视上,让人耳目一新,又令人深思。你看,我们的校园也有了听写大赛,我相信,我们的课堂也会用听写这个老方法演绎出智慧的语文。听写,让我们牵着你的手一起走。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集团)北区校维扬中学(225009)

猜你喜欢

晋祠沈复词语
容易混淆的词语
收割啦!晋祠大米再获丰收
找词语
晋祠周柏
沈复自嘲
舌尖上的驯化和斗争
“花痴”沈复的“兰花劫”
一枚词语一门静
晋祠亭台楼榭楹联赏析
浅谈晋祠圣母殿彩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