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单导学模式”下的导学时点研究
2018-09-01冒巍巍
冒巍巍
“活动单导学模式”讲究“以教导学”的原则,主要通过教师的引导、疏导、开导、劝导、辅导等活动,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学会创造,获得知识和能力。叶圣陶先生说:“教师之教,不在于全盘讲授,而在于相机诱导。”“相机诱导”,需要教师敏锐地捕捉导学的最佳时间点和切入点,“该出手时就出手”。那么,“活动单导学模式”下教师如何把握导学的时点呢?
一、争议时“导”
“活动单导学”的小组展示交流环节,小组可以推荐代表发言或集体展示,汇报各小组的思维成果。这个环节里,学生会充满激情地阐述观点,充分享受思维的成就感、愉悦感。有位老师教学川端康成的《父母的心》,他先让学生们梳理小说情节,然后小组合作讨论“穷人父母四次决定”的缘由。这时,有小组提出争议:课文开头直接写贫穷父母拒绝送孩子,也能体现父母的爱子之心,为什么不这样写呢?老师将这个争议抛给全班学生。
生1:他们一开始还是想送人的,只是后来舍不得了。
师:开始是在什么情形下?贫穷父母是怎样决定的?
生1:女佣替“东家”提出向穷人要一个孩子时,开出三个优厚的条件:“能够过好日子”,“可以继承财主的家业”,“赠送一百元作为酬谢”,这对于穷人来说充满诱惑!这位父亲的表情是“十分犹豫”,没有一下子接受,还要和他的妻子“商量”。
师:很好!你善于从文章中寻找答案。还有其他理由吗?
生2:这样写使故事有波澜,显得曲折生动。
生3:更能体现父母对孩子的疼爱。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如果一开始就拒绝,大家感觉如何呢?
生:感觉不真实!一开始就拒绝,也就没有后面的故事了。
师:总结下来,这样写的好处是:符合生活的真实;表现出贫穷父母复杂的内心变化,使情节跌宕起伏;产生感染力,打动读者。
(书写板书):变的是情节,不变的是爱心
当学生主动质疑,产生辩论,思维发生碰撞时,正是渴望启发、引导的最强烈的时候。教师要挺身而出,指导学生理顺思路,让学生保持高涨的学习热情。
二、迷惘时“导”
语文教学中重难点问题的突破,无疑是一堂课的关键部分,也是对教师教学技能的考验。当学生原有知识储备不足,无法解决新问题时,教者应当给学生补充相关知识,学生会如“久旱逢甘霖”。
例如,在教学《幽径悲剧》时,学生不能理解季先生写古藤悲剧的用意。
生:在学校里损坏花草都会受到批评,在北大学府怎么还会发生古藤被砍伐的悲剧呢?
师:嗯,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文中如何评价“我”的?怎么理解这些评价?
生1:“我”是一个“经常为一些小动物、小花草惹起万斛闲愁”“没有出息”的人。
生2:这里说自己没出息,其实是表明自己对万物的爱心。
师:那又是谁砍伐了古藤?
生3:是愚氓!
生4:文中与作者对立的“伟人”也可算是制造古藤悲剧的帮凶。
生5:作者一再责怪自己“没有出息”,事实在批判那些“伟人”和周围的人缺少爱心。
师:同学的发言很精彩、到位!也许这正是作者感到悲哀至极的原因。古藤的悲剧是整个燕园的悲剧,也是这个时代的悲剧。
学生由于生活阅历、认知结构等原因,对一些问题认识迷惘,教师应有针对性地疏导、开导、辅导,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的思维持续亢奋,并时刻围绕课堂核心目标游戈。
三、无疑时“导”
宋代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陆九渊也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可见,“疑”可以挖掘学习的深度。当学生“无疑可生”时,教者要引导学生在矛盾处生疑,在含蓄处生疑,在肤浅处生疑,在议论处生疑等。
案例:《蔚蓝的王国》教学片段
师:同学们,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我們要养成疑问的习惯。例如,文中第七节“用心灵驾驶小船”一句,心灵怎么可以驾驶小船呢?谁来解答?
生1:小船的前行跟随着人的心,心灵与大海已融为一体。
生2:心灵充分地自由,人遨游在自己所想象的空间,这时的船是作者心灵的化身。
师:解释得很有道理。下面,大家再读文章,看还有哪些疑问?请提出来一起讨论。
生3:第3节既然是“我的伙伴”,为什么我却不知道“是些什么人”?
生4:第10节“天空、海洋、微微飘动的风帆、船尾潺潺的水流——一切都在倾诉着爱情,倾诉着无比幸福的爱情!”这里的爱情指什么?
生5:第11节“她”指什么?虽然看不见,但近在咫尺?这又为什么?
……
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教者应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学情以及“活动单”实施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导学。或乘胜逐北,探本溯源;或转向质疑,层层推进;或架桥设梁,腾江越海等。我想,教者如能准确把握时点,巧妙导学,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更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如皋市丁堰镇丁堰初级中学(226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