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2018-08-31唐秋碧汪国成杨水仙袁乐欣
唐秋碧 周 英 汪国成 杨水仙 姜 恋 杨 芷 袁乐欣
(广州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广东 广州 510182)
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显示〔1〕,目前全球有4 750万老年痴呆患者,每年新增病例770万,2030年达7 560万,2050年达13 550万。中国是全世界老年痴呆患者人数最多的国家〔1~3〕。老年痴呆的主要临床表现包括认知功能减退和精神行为异常,其中精神行为症状主要表现为激越、妄想、幻觉、抑郁、情感淡漠、睡眠障碍等,而情感淡漠是其中最持久和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伴随着疾病发展的全过程〔3〕。前期研究表明〔4~6〕,情感淡漠与认知功能的损害有密切联系,持续淡漠者1年认知功能评分平均下降3分,而非淡漠者1年仅下降1分;记忆力越差者越容易出现淡漠症状,痴呆越严重者其淡漠越严重。由于各项身体功能持续性减退,认知功能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都普遍较低,情感淡漠也因此而被忽视〔7,8〕。本研究旨在调查养老院居住的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和生命质量现状及其相关性。
1 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2015年6月至2016年1月居住在广州市某养老院的老年痴呆患者101例,其中男53例,女48例;年龄65~96岁,平均(78.63±5.74)岁;在养老院居住平均时间(1.56±0.67)年,合并两种及以上慢性躯体疾病20例(19.8%)。纳入标准:①按照WHO国际疾病分类ICD-10诊断标准,诊断为轻、中度老年痴呆者;②无其他严重躯体疾病;③能进行沟通交流,自愿参与,可配合完成相关测试。排除标准:①其他原因所致认知功能障碍,如脑卒中患者;②合并其他严重慢性疾病或外伤,导致日常生活无法自理者;③依从性差、无法进行沟通等原因导致无法评估者;④重度老年痴呆者。最小样本量估算:选取评估使用量表中最多条目数的5~10倍计算样本量,最多条目为情感淡漠评估量表,共18个条目,选取最小倍数5倍,因此计划抽取样本量最小值为90。
1.2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法进行横断面调查,评定员通过与患者交谈,并结合平时的观察来评分。测评工具:(1)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住院时间等。(2)情感淡漠评估量表(AES-C)由Marin等〔9〕在1991年设计,董淑慧〔10〕将其翻译并运用于测量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淡漠症状,包括认知、行为、情感3个维度共18个条目,具有良好信度和效度,其中Cronbach α系数为0.967,重测信度为0.906。所有条目釆用4个等级评分法:非常不符合;有点符合;较符合;非常符合。总分18~72分,≥35分为情感淡漠综合征,分值越高,代表淡漠越严重。(3)痴呆患者生命质量量表(QoL-AD)〔11〕照料者版,用于评估认知功能损害个体当前的生命质量,用语简单明了,反映了行为能力、客观环境、特定环境中所感受到的生命质量及心理幸福。中文版QoL-AD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
度,Cronbach α系数为0.869,由12项条目(身体状况、精力、情绪、记忆力、家庭、婚姻幸福感、与朋友的关系、自我感觉、家务能力、娱乐能力、经济状况、生活整体状况)组成,每一条目从“差”到“非常好”依次评为1~4分,每条只选一项,总分数13~54分,得分越高,说明生命质量越高。
1.3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21.0软件进行t检验、方差分析、Pearson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2 结 果
2.1不同特征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得分比较 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在性别、婚姻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是否合并慢性躯体疾病、文化程度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生命质量在是否合并慢性躯体疾病、婚姻和住院时间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不同特征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评分比较分)
2.2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 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83例(82.2%),平均得分(52.48±13.47)分。生命质量平均得分(28.04±5.96)分,其中淡漠组得分(26.95±5.64)分,非淡漠组得分(33.06±4.77)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268,P<0.01)。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呈负相关,见表2。
表2 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的相关性(r值)
1)P<0.05,2)P<0.01
2.3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的多元回归分析 以老年痴呆患者生命质量总分、情感淡漠总分及其3个维度得分作为因变量,行为因子是生命质量的影响因素,与朋友的关系和生活整体状况是情感淡漠的影响因素。另外,认知的影响因素为与朋友的关系、生活整体状况;行为的影响因素有与朋友的关系、生活整体状况、情绪和记忆力;情感的影响因素有与朋友的关系、生活整体状况、婚姻幸福感和经济状况,见表3。
表3 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
3 讨 论
养老院老年痴呆患者情感淡漠的发生率很高。情感淡漠是老年痴呆患者病情恶化或进展的重要标志,老年痴呆越严重,情感淡漠的发生率越高〔12〕。反之,若淡漠越严重,患者的认知功能、日常活动能力和情感表达等损害越严重。前期研究表明〔13〕,情感淡漠在轻、中、重度老年痴呆患者中的发生率分别为42%、80%、92%,且长期居住在疗养院或医院的患者发生率更高。本研究显示,在重度老年痴呆患者中情感淡漠的发生率会更高。另外,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情感淡漠的程度越来越严重。这可能与养老院的工作及环境有关,一方面护理员的工作繁重辛苦,1名护理员需要护理多位患者,除了完成基本的生活照料工作外很少有时间跟患者交流互动;另一方面在养老院的老年痴呆病区里住的都是老年痴呆患者,几乎不会主动跟身边的病友沟通,长期的互不搭理、沉默寡言也是导致发生情感淡漠的重要原因。
老年痴呆患者的生命质量相对较低。本研究生命质量平均得分低于贺润莲等〔14〕的报道,可能与本研究中情感淡漠患者相对较多及居住在养老院有关。老年痴呆患者的记忆障碍、全面智能减退、个性改变及精神行为异常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对患者的生命质量造成影响〔15〕。除此之外,本研究发现住院时间、婚姻情况、合并慢性躯体疾病及情感淡漠都是生命质量的重要影响因素。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患者的生命质量越来越低。可能与长期居住在养老院患者的生活自由受到限制,原本的饮食、作息习惯受到影响,与病友间相处不和谐及得到家人的关心减少等有关。高血压、糖尿病是本研究发病率最高的慢性躯体疾病,合并躯体疾病的患者其生命质量明显比没有躯体疾病者低,与疾病导致的饮食限制或药物副作用的影响有关。本研究结果说明老年痴呆患者生命质量与情感淡漠存在较强的负相关,情感淡漠程度越严重,患者的生命质量越低。这可能与情感淡漠患者动机缺乏,日常生活中不主动提出自己的需求与意愿,更多的依赖照料者有关〔16,17〕。动机缺乏导致的目标导向性行为减少是情感淡漠的核心症状,动机是决定目标导向行为的方向、强度和持续时间的重要驱动力〔5,17〕。动机损害可表现为与目标导向性行为相关的认知、情感及行为能力损害。认知损害主要表现自发认知行为减少,对日常事物的主动关心或好奇心减少;或缺失反应性认知减少,对日常生活中环境刺激的关心或好奇心反应减少。情感反应障碍表现为情感的减少或缺失,自发情绪减少,对正性或负性刺激缺乏情感反应。行为能力损害主要表现为目的性、自发性行为的减少,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行为应答。这些因素都加速了患者身体各项功能的损害,情绪、精力和自我感觉等都受到影响,导致其生活自理能力下降,生命质量降低〔15,16〕。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说明情感淡漠与生命质量相互影响。因此,在日常照护过程中应加强与患者的互动,尽量避免其独坐发呆。另外,照顾者及家属应加强情感淡漠相关知识的学习,学会辨别情感淡漠的症状表现,不能误认为是患者变懒、脾气变差或对周围人和事物感到不满等。
综上,情感淡漠是老年痴呆进展的标志,伴随疾病发展的全过程,对患者生命质量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改善情感淡漠症状,是提高患者生命质量的重要举措。行为是生命质量的预测因子,因此,我们可从行为方面入手,鼓励和引导患者多活动、多参与,为进一步改善生命质量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