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引领、人才孵化、校企共赢
2018-08-29曹博
曹博
摘 要:本文对提高教学质量,更准确地了解商业摄影对地方经济建设中,尤其是服装产业相关影像服务的标准进行研究。重点研究在企业项目带动下,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现状以及市场对本专业培养的要求,做到科学预测就业市场,从而为确定商业摄影专业的培养目标提供有效的依据。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同时发现本专业自身在基础设施、专业设置、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学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不足,拓宽招生与就业渠道,培养出真正能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项目引领 商业摄影 人才培养 校企合作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
为发挥学校、企业对人才培养的优势,响应李克强总理提出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贯彻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规划通知的精神。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水平,加强校企合作,推进摄影专业应用性人才培养,激励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进一步规范学院人才培养工作。按照所学专业和地理环境优势,让学生开拓市场,服务于企业,提倡学生自主创业的理念为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帮助。
一、研究背景
作为泉州地方经济的支柱产业——服装纺织业,经过长年发展,逐渐形成了一套相对完整的产业链。加之近几年石狮电子商务产业迅猛发展,已拥有丰富的电子商务影像服务和营销资源。泉州华光职业学院的摄影相关专业拥有近千平米配套齐全的影像服务空间,每年培养百余名相关专业高职学生,具备从事电子商务影像服务的良好条件。通过开展电子商务影像服务特色教育,积极培养应用型人才。
通过对学院摄影相关专业的教学改革,先后对2011-2016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形式的培养。对毕业生与企业双方面统计数据,分别对反馈情况进行分析,进一步了解人才与企业双方面的供求认知。参与调查的毕业生年份跨度长达五年,企业地域跨度多达四个省份,数据相对完整,行业概括较全面。从目前毕业生主要服务的行业特点、学生在就业领域中对工资待遇、设备器材、环境因素的差异、对口企业对该专业人才的学历需求、招聘渠道、企业所注重的该专业人才技能与能力的要求、企业认为学校应针对该专业重点开设课程等方面的诸多问题开展研究。
相关教学研究曾参与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常规课题和福建省教育厅A类人文社科研究项目计划课题并结题,对进一步教学改革提供了明确地指引路线,也对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提供了更深入研究的条件。
商业广告摄影专业重点讲授的内容包括商业摄影、产品摄影创作基本理论和知识,是对商品拍摄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该专业课程大多数知识与实践结合紧密。结合市场与行业人才需求,分析摄影相关行业运作的流程和特点。严格制订科学的管理制度、教学方式和评价标准,逐渐形成人才培养与生产实践基地,并始终以严格的生产实践来强化教学质量。能够更有利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
二、主要目标及意义、价值
1.主要目标
提高教学质量,更准确地了解商业摄影对地方经济建设中,尤其是鞋服产业相关影像服务的标准进行研究与实践。按照不同岗位的需要,对不同年级段的学生根据学情进行贴近岗位的技能培养。将企业项目引入课堂,为不同时期、不同年级的学生制订相对应的学习目标。培养学生艺术审美能力和创新品质,扎实的广告摄影能力,提高学习的主动参与意识,激发学生对专业的热爱。通过企业项目为主线,校内教师、企业讲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使学生按周期独立的完成整个项目过程,校企双方共同完成从教到做,在校孵化,逐渐培养人才成熟的过程。与行业、企业合作培育有职业责任感与创新意识的优秀商业摄影技术技能人才。
2. 意义和价值
校企建立深入往来,充分利用学校教学资源和企业岗位工作环境,打通人才培养通道;校企零距离,互通教学课程,让学生学得专、用得上,提高人才培养动力;按订单形式孵化培养,满足企业人才需求;校企同步培养,提早磨合,大大减少顶岗实习或就业期企业的人才培育成本;学生技术入股,参与企业项目管理与股份分红,增加创业意识。同时,全过程衔接认知实习、跟岗实习、顶岗实习三个环节,对企业用人起到促进的作用。
三、研究过程与思路
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实施方案和活动计划,带领并指导相关专业学生进行一系列适合企业的实践活动;对相关专业在校学生和毕业生进行实习与就业倾向问卷调查,通过调查报告科学的分析在不同时期、不同环境下学生实习与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并执行人才与社会需求研究相关的研讨、交流;建立相关的实训指导书、实训信息库和实训过程性资料;通过细致、齐全的数据记录再对人才和市场进行交叉分析,总结出不同时期本专业人才的市场需求特点,更好地为地方经济,尤其是服装产业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有力服务。
重点把握教学计划周期内,与项目相一致的教学课程安排,将企业项目合理的融入教学,应对教学模式逐步深化,同时引进企业与学校共同进行实训课程开发,突出课程体系的职业特点,校企深度融合。校企共同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人才孵化基本思路和方法如下:
分阶段进行时间和内容安排,通过摄影专业学生大二下学期、大三学年以及毕业后的四个阶段开展,周期两年。
第一阶段(大二下学期第1周-第10周)
由校企合作單位来校为学生普及电子商务影像服务基本知识,使学生树立强烈的市场和服务意识,明确学习计划和实习目标。启动项目并设立服装摄影竞赛给与相应奖励基金。
各班级形成学习小组,把企业真实的任务和业务模式搬进学校实训室,由企业负责安排实训讲师提供必要的技术支持,学生在实训讲师的指导下完成实训任务。
此阶段重点提升职业岗位技能,发现问题、磨合业务和熟悉服务标准与要求。业务主要围绕服装挂拍、平铺拍摄、立体拍摄、外景服装人像拍摄与后期图片优化等项目。
第二阶段(大二下学期第11周-第16周)
经历第一阶段后,学生技术偏向成熟。在校内形成自由结合的团队(3-4人/团队)开始承接由企业派发的真实业务。由学生担任项目主管、摄影师、后期修图师、摄影助理、灯光师、业务员等职务,充分发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团队逐渐实现订单式服务,按照市场定价获得相应劳动报酬。
在此期间企业提供必要的技术服务,分不同周次安排学生到企业参观,熟悉企业环境,感受企业文化熏陶。同时,由企业扶持打造技术明星团队树立典型,并给与额外奖励。学校在教学师资、理论指导、硬件设备等条件方面与企业相互合作,利用学校和企业的资源,做好教学的管理和技术的衔接。业务项目主要围绕服装挂拍、平铺拍摄、服装模特拍摄等相关业务服务。对于业务项目中技术难度和整体协调较困难的服装模特拍摄项目,可由校内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此项拍摄业务。
第三阶段(大二下学期第17周-大三顶岗实习结束)
强化学生创业意识,通过多种方式激发学生的工作热情。企业有意识的增强学生就业能力培训指导。鼓励团队承包项目,参与项目业务分成,达到实际意义的团队创业培养。
通过前阶段的在校实践学习,企业择优选择团队,并编制岗位,签订顶岗实习协议,团队进入顶岗实习阶段,完成所有服裝相关拍摄项目,并参与业务分成。
结合第一、二阶段学生认知,构建与行业标准相衔接的实践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把企业实际需求融入到学校正常的教学内容当中。
第四阶段(大三毕业后)
学生完成大三阶段顶岗实习,顺利毕业后。由企业核定创业团队人员,签订项目合伙人协议,成为企业分项目股东。
创业团队以此平台为契机,发挥自身技术价值和管理价值。同时为下一届学生做典范,并按照第一至三阶段的人才培养模式,以企业技师的身份积极参与到下一届创业团队的培养过程中。使整个人才培养过程形成一定的周期性,解决企业岗位的人才质量和企业规模的扩展。
此阶段一方面研究毕业生在专业技术技能、创业与就业等方面的总体认知与需求,发现学生对在校专业技能学习的理解与就业后实际应用的差异。另一方面通过对企业的人才需求的诸多细节问题进行分析,整理出对人才培养有所帮助的信息。
在整个研究阶段,结合当前教育实际、高职院校基本情况和高职生的特点,扎实开展,如:企业人才需求调查、就业倾向调查、企业满意度评价调查、客户服务质量跟踪问卷调查等各项工作,并对有相关过程进行周期性记录和调查分析。针对相关专业用人单位利用问卷星网络平台设立专项问卷调查,完成《企业用人倾向综合调查分析报告》;针对校内学生和顶岗实习生、毕业生三阶段人才设立专项调查,完成《实习与就业倾向综合调查分析报告》。
四、实际成果与成效
以往相关专业就业会出现盲目找工作、与专业不对口、对工作极度挑剔、频繁跳槽等情况。企业方面面临招不到所需的理想人才,导致专业岗位闲置、非本专业上岗管理难度大、培训成本高等问题。研究针对这些问题完善工学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从教学管理到课程体系,从教学内容到教学方法都有一定的创新。
本项研究的特点在于校企合作,通过项目引领整个教学阶段,大大降低了参与企业的人才培训周期和成本,让学生和企业双方都受益。同时,学生能提早适应岗位,接触企业品牌文化,对企业有一定的品牌认知和品牌情感。并在中后期参与到了企业项目经营、管理、服务、股份分成等环节,降低人才流失率,成为学生毕业初期创业的稳定途径。
五、体会与思考
在商业广告摄影专业中进行的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与探索,确定了各不同阶段的培养目标,为贴合实际的课程开发、课程设置方式、专业设置方法提供依据,促进摄影相关专业教学水平的提高,也对于职业教育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根据本项研究将培养更多的对企业充满感情的高素质的技能型人才,更好的促进企业和地方经济的发展。
通过此项研究,以服装产业电子商务影像服务为试点,拓展与之相关联的其他产业,更好的为地区经济建设服务。
随着大批九五后人才涌入市场,从创业意识、创新精神、就业认知等方面都表现出以往不同的新特点,这也对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和企业用人提出了新的要求。只有不断的实践与分析,才能应对新时期下人才培养的各种机遇与挑战。
参考文献
[1]臧夏秋. 创新创业背景下应用型职业人才培养的对策研究[J]. 东华理工大学,2017,6:51-53.
[2]杨晓慧.我国高校创业教育与创新型人才培养研究[J].中国高教研究,2015(01):39-44.
[3]欧阳泓杰. 面向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高校实践教学体系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
[4]王振洪,邵建东.构建利益共同体 推进校企深度合作[J].中国高等教育,2011(Z1):61-63.
[5]王静萍,夏焘.创新创业背景下高职电商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J].电子商务,2017(04):63-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