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战后对华政策转变中的两党因素(1945—1949)
2018-08-29杨茜
杨茜
中图分类号:K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7-0-02
二战结束时,在对华问题上,美国处在主动、有利的位置,对华政策可选择的余地很大,尤其在反法西斯同盟和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基础上,美国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也处于黄金期,很有可能迈入正常化的轨道。1944年7月4日的延安《解放日报》发表社论指出:“战争结束后,美国仍将在世界事务中起着维护世界和平和传播民主的重要作用。”毛泽东也曾私下对美国观察组迪克西使团成员谢伟思说:“中共不仅愿意而且只能与美国合作,因为中国“必须实行工业化”。在中国,工业化只有通过自由经营和外国资本的帮助。中国和美国的利益是相关和相近的,政治上和经济上都相互补充。我们可以而且必须一起努力。”[1]然而种种来自中国共产党合作的意愿都没能顺利地传达到华盛顿,亦或是传达到华盛顿却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导致美国决策层制定出不明智的对华政策。在这一系列的对华政策下,中国经历了内战,美国与共产党建立的新中国长期保持敌对关系,严重损害了两国人民的利益,危及到整个亚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台湾问题更是遗留到今天,成为两国关系的症结之所在。
如上文所述,影响美国对外决策的因素众多,政党政治是重要的因素之一,在1945—1949年的对华政策制定中政党政治在很多方面发挥了作用。
一、1945—1946年影响美国对华政策的两党因素
美国在战中和战后曾多次派观察团和特使到中国,了解中国实际情况,尤其是探究中国共产党的发展状况及意图。代表团中不乏有远见卓识之士,不被意识形态左右,对中国做出客观分析。
美军延安观察组成员雷蒙·拉登在1945年1月4日给华盛顿的电报中写道:
华北共产党军队士气高昂,服装整齐。如果能将共产党的行动与盟军计划协调起来,如果能给予他们适量炸药,他们最多有40天准备时间,就可以破坏华北的铁路运输。共产党的政治主张是自由、民主和健全的民族主义。共产主义只不过是要在遥远的将来才能达到的理想。共产党是美国潜在的朋友。不过,我们也很可能轻易地坐失良机。[2]美国驻华情报人员当时对国民政府是持有悲观看法的:国民党对付不了共产党,除非美军准备同中共和苏联作战,否则腐败的蒋政权很难维持下去。[3]
二战之后,美国政府怀着极大的热情和野心推行全球主义,1945年来自国务院和军方的报告指出,美国在太平洋及亚太地区的外交政策主要是为了实现两个目标,一是确保美国及其领土安全,维护世界和平;二是创造一种政治氛围,以利于美国及其人民同远东地区及其人民之间建立互利的通商和文化关系。[4]结合上述目标与决策层对中国的认识,美国政府制定出战后初期的对华政策,不偏袒任何党派,维持中国内部的和平。
政党政治对美国战后初期的对华政策的影响,并不是来自两党的竞争对立关系,而来自于民主党一党的相对优势,两党制没有起到其应有的调节和监督作用。1945年4月12日,来自民主党的罗斯福总统去世,时任副总统的杜鲁门继任总统。[5]由于在复苏美国经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卓越表现,罗斯福总统在美国民众中有着较高支持率,作为其继任者的杜鲁门也因此得到了美国人民的信任,得以在任期施展抱负。其次,世界大战刚刚结束,两党更愿意树立同仇敌忾、共同努力的形象,所以没有在国会因为对外政策而产生矛盾。
二、1947年——美国两党在对华问题上的分歧及影响
1947年1月7日,马歇尔发表离华声明,宣告由1945年12月21日开始的调停失败。马歇尔的调停过程也曾取得阶段性成果,在1946年年初,国共达成三个协议,冲突暂时得到控制,但由于美国对华政策边促和边助战的两面态度,后期各項协议不断遭到破坏,直到1947年初内国共公开宣布破裂,内战全面爆发。美决策层在1947年仍没有形成明确的对华政策,最后选择了折中方案:使用有限度的、次要的方式援助国民政府,不正面介入。
美国两党在对华问题的主要分歧集中在以下三点:
1、如何看待中国共产党与苏联的关系。
2、以何种程度介入中国内战。
3、是否继续援助蒋介石政府,若援助,给予何种程度的援助。
时任国务卿的马歇尔与国务院的多数官员在对外政策中持现实主义观点,认为应考虑中国当时的现实情况,美国过多地介入不利于美国的国家利益,不应当直接给予国民党政府武力援助。作为民主党总统杜鲁门的内阁成员,他的对华政策倾向可以间接反映出杜鲁门的倾向。
国会中的“中国帮”(多数为共和党议员)及院外援华集团(多数来自政、商、媒体各界中具有强烈共和党倾向的人士)秉持理想主义,理想主义倾向者忽视现实情况,强调对国际秩序的改造。他们对政府没有全力援助蒋介石反共表示不满,并采取各种行动宣扬他们的主张并影响美国的对华政策。他们中的代表人物有美国第一任驻苏联大使威廉·蒲立德,他曾在1947年访问中国并与蒋介石会谈,回国后在美国《生活》杂志上发表长文,鼓吹美国制定三年计划,以13.5亿美元援助蒋介石政府打败共产党;《时代—生活》杂志创办人之一亨利·鲁斯,他是虔诚的长老会信徒,在政治上是强烈的共和党人,从宗教信仰出发,他反对无神论的共产党,从自由企业制度出发反对共产主义,他除了利用他的杂志宣扬其观点外,还常在中国问题上对和自己关系密切的共和党议员范登堡施加影响。[6]
为了援助国民党,1947年11月众议院外事委员会史无前例主动提出为援蒋紧急拨款6000万美元的议案,国会不经政府提议主动拨款在美国还没有过先例。虽然最后拨款数目降为1800万美元,但也足见作为在野党的共和党在对外政策的制定中也发挥着作用。除了在国会发挥作用,他们也对杜鲁门政府的对外决策造成压力。1947年是杜鲁门在欧洲大力推进“马歇尔计划”的一年,为了使国会同意协助欧洲战后重建,杜鲁门不得不以援助国民政府为交换条件换取国会中亲蒋派对马歇尔计划的支持。这就导致从1947年起,美国对华政策一方面明显不介入国共斗争,另一方面又要对中国做出必要的承诺和援助。
三、1948年——被两党左右的对华政策
进入1948年,国民党已呈现出将要彻底失败的迹象,杜鲁门政府综合各方意见已对国民政府不抱希望。司徒雷登在1947年就表示在军事方面、经济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日渐不利于国民政府。他甚至把国民政府比作重症患者,开始透漏出衰弱的迹象。[7]但处于大选之年的杜鲁门出于连任的考虑,在这一年中并没有做到当机立断,在对国民政府已不报希望的情况下仍旧在4月份与国会妥协,通过一项援华法案。
1948年是两党影响对外政策最明显的一年,也是对最终对华政策确定影响最重要的一年。除了1948年进行的总统选举,美国参众两院在14年来首次都是共和党占多数席位,对于民主党总统杜鲁门来说是非常不利的局面,加之由共和党保守人士周以德、斯泰尔·布里杰斯、威廉·诺兰以及众议院议长约瑟夫·马丁组成的强大中国游说力量,不断要求美国政府加大对国民政府的援助,杜鲁门总统与该届国会相处并不融洽,在制定对外政策时不得不考虑来自国会的共和党议员的援华诉求。
1948年代表共和党与杜鲁门角逐总统的是纽约州州长托马斯·杜威,针对杜鲁门政府重内政轻外交、重欧轻亚的外交政策,尤其将中国问题放在并不重要的位置等一些列政策,杜威在外交政策方面制定出自己的竞选策略。首先大打感情牌,利用决不放弃中国的政治许愿拉拢有理想主义倾向的选民,这些选民将会成为杜威的主要支持者,所以杜鲁门在竞选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就中国问题妥协。
其次,杜威在竞选中提出大量援助国民党的主张。他指责杜鲁门的中国政策,破坏了从罗斯福时代以来即存在的两党外交政策,也违反了海约翰的门户开放政策。共和党人在1948年大选中纷纷谴责民主党的亚洲政策,将会导致整个亚洲沦入铁幕之中,他们认为一旦中国赤化,势必危及到日本与全亚洲地区。[8]虽然杜威最后没能当选美国总统,但两党之间的竞争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偏差,导致了其最后的失败。
四、1949年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党因素
1949年4月渡江战役之后,共产党军队占领南京,国民党政府退败台湾,中国局势已定,美国“扶蒋反共”政策彻底失败。美国国内政治日益右转,随着“冷战”的加剧,美国国内反对共产主义的已达到狂热程度,可以冷静思考并提出不同建议的人士[9]都受到不同程度的排挤、打击、甚至迫害,内战刚结束时,司徒雷登多次向白宫表示自己希望可以和共產党高层进行会晤,共产党方面也表示了欢迎,但最终因为美国国内的反共气氛高涨,司徒雷登未能达成心愿被召回美国,才有了毛泽东的著名文章《别了,司徒雷登》,由此也坚定了中国共产党与美国对抗倒向苏联一边的决心。
这一年是向1950年开始的麦卡锡主义[10]过渡的一年,在反共高潮的气氛之下,两党及各级政府官员都统一表达自己反共的坚定立场以求躲过迫害,美国标榜的可以代表其民主的两党制并没有在此期间发挥作用。新中国成立之后,美国选择不承认这个新生政权,继续支持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权,这对以后长期僵化、对立的中美关系埋下伏笔。
参考文献
[1]贾国庆.《未实现的和解》.文化艺术出版社,1998.第39页.
[2]《美国外交文件集》,1945VII,第158页.
[3]麦克·沙勒,《美国十字军在中国,1938—1945》(Micheal Schaller,The U.S. CRUSADE IN CHINA,1938-1945),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社,第282-285页.
[4]《美国国务院、陆军部、海军部协调委员会报告》,《美国外交文件集》,1945VII,第583-590页.
[5]1967年美国宪法第25条修正案规定:美国副总统是美国总统的第一继承人,一旦总统于任期死亡、辞职或被撤职,副总统立即继任。
[6]罗斯·Y·凯恩.《美国政治中的院外援华集团》.商务印书馆,1984年.第89页.
[7]司徒雷登.《司徒雷登回忆录——在华五十年》.中央编译出版社,2011.第193页。
[8]William P.Head,Americas China Sojourn—Americas Foreign Policy and Its Effects on Sino—American Relations,1942—1948.Lanham,MD:University Press of America,Inc,1983.p.277.
[9]在麦卡锡时代,不少美国人被指为共产党人或同情共产主义者,被迫在政府或私营部门、委员会等地接受不恰当的调查和审问。被怀疑的主要对象是政府雇员、好莱坞娱乐界从业人士、教育界、工会成员。虽然没有足够证据能证明任何事实,但嫌疑人依然被定罪,而个人的真实或可疑的左派组织或信仰都被大肆夸张。许多人因此失去工作,事业遭到了毁灭性打击;有人甚至被监禁。
[10]麦卡锡主义麦卡锡主义是1950—1954年间起因于美国参议员麦卡锡的美国国内反共、反民主的典型代表,它恶意诽谤、肆意迫害共产党和民主进步人士甚至有不同意见的人。从1950年初麦卡锡主义开始泛滥,到1954年底彻底破产的前后五年里,它的影响波及美国政治、外交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麦卡锡主义作为一个专有名词,也成为政治迫害的同义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