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引领学生思辨

2018-08-29郭华蓉

读与写·下旬刊 2018年8期
关键词:思辨核心素养策略

郭华蓉

摘要:本文结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学科目标要求,从思辨能力对提高高中生思维品质,阅读效能和语言素养等角度出发,提出了在高中英语阅读中引领学生思辨的有效策略:创优途径,锤炼教材;激励“智”疑,发挥潜能;学思融合,完美思辨。本文认为结合这几点策略,能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思辨;策略;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8)24-0100-02

笔者和千千万万的中国人一样,从小就听过孔融让梨的故事。千百年来,这一故事在中国广为流传,人们津津乐道孔融的懂礼、谦让。于是,孔融的美德无懈可击,堪称完美典范,我们深以为然。然而,在不同文化教育背景下成长的8到12岁的美国孩子却有着不同的解读。在听完孔融让梨的故事后美国孩子提出了诸多问题,如“为什么让四岁的孔融去分梨?为什么要分给每个人吃?为什么对哥哥和弟弟实行前后矛盾、截然相反的标准?为什么不给其他兄弟表现谦让的机会?”等。笔者很惊讶于不同文化和教育背景下,学生思维差异竟如此之大,美国学生具有如此之强的思辨能力。作为一名高中英语教师,笔者不禁思考如何在英语阅读中让我们的学生也能够具有较强的思辨能力,做到层次分明、条理清晰的分析,清楚准确、明白有力的说理。这也正符合《英语新课标》中所强调的“英语阅读教学不仅要体现工具性,更要注重人文性。 即通过掌握这一语言工具去了解、思考语言背后的文化内涵及解决各种各样的衍生问题。”[1] 即将推出的修订版《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提出了英语学科素养的概念。在新的学科目标要求下,英语阅读对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特别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以及学习能力这几方面将起到关键的作用。 不管是人文性还是英语学科素养,思辨能力都是至关重要的能力之一。因此,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辨对于教书育人有着深刻的影响。作为阅读教学一种有效策略——思辨,必将会给我们的阅读教学带来质的飞跃。为实现效能阅读目标,阅读教学应充分利用这一语言工具,创优途径,锤炼教材;激励“智”疑,发挥潜能;学思融合,完美思辨。

1.创优途径 锤炼教材

阅读的目的一般可分为两种:Reading for information; reading for fun[2]. 前者是为了获取信息而阅读;而后者是为了获得愉悦而阅读,两者截然不同。不同的阅读目的决定选材侧重点有所不同。就高中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而言,获取信息的阅读是 “快餐式”的,而美文美学阅读则是 “潜移默化”式的。当前,人教版的高中英语阅读语篇大多是根据语言目标和单元话题来编写的,其阅读文本很多都无法提供足够的思辨内容。纯粹获取信息的阅读也难以激发、维持学生的学习热情,更别说积极思考。因而,教师除了课堂上积极开导外,还应对这一类的阅读进行有效延伸和适当拓展,尤其要注意就地取材、有效利用课后的开放性思辨课题资源,创设情境,开展探究活动。如人教版必修一第五单元Nelson Mandela——a modern hero 的Workbook中的阅读任务是介绍比尔盖茨的阅读语篇,学生读完之后,教师可以结合本单元的话题,提出“Do you think Bill Gates is a great man ?”这一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让学生讨论,发表个人的见解。 在这一问题的讨论中,学生就对伟人所应具备的品质有了深刻的了解。

除了充分挖掘教材,利用课后的开放性问题和workbook里的素材来引导学生分析、说理之外,教师还可以编写校本课程,弥补课内文本的不足,引导学生迈向更广阔的思维空间。美文美学阅读选材内容可包含散文,诗歌,小说,也可含括童话、寓言等。如安徒生的童话故事 “The Little Match Girl”,美文 “The Apple Tree”,莫泊桑的短片小说改编的“The Necklace”,《小王子》的作者圣埃克苏佩里所写的另一篇小说“A Smile Saved A life”等等都是很好的阅读素材,内容不仅体现了时代性、人文性与教育性,并且兼顾情感因素,开拓学生的国际视野。

此外,我们在选用课内外能够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阅读素材时,还应认识到不同的学龄段有不同的学习特点。教师应在学生原有的认知和理解水平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切勿揠苗助长。高一年级,可以让学生多看一些分级读物。国内的英文分级读物资源有限。实践中,笔者用牛津书虫系列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提升学生的阅读品味。学生根据自己的英文水平,选择不同级别的读物。在阅读笔记中列出若干问题。教师可以挑选具有思辨性的问题进行学生间交流或者师生交流。高二年级,学生的学业压力增大,但还是可以适当补充课外阅读材料,如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并进行限时阅读和必要点评,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各种文化熏陶。如此,学生的阅读品质定能积少成多、突飞猛进。此外,高三年级,教师还可以改编历年高考的完形填空作为阅读教材。高考这一题型不仅考查考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也着眼于考查他们的理智思维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以2013英语高考福建卷的完形填空为例。这篇“寻根访祖,追忆乡思”的优美散文不仅内容优美、意境隽永,而且立意深刻,给人精神上的享受和心灵上的熏陶。自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许多人背井离乡,出外务工、学习,寻求更美好的未来,有很多人寻求不到家的归属感,包括我们的学生。 把这一完形填空作为阅读材料,在学生阅读完后与学生共同探讨我们是否有必要进行寻根之旅,不仅有现实教育意义,更可以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当然,经典的阅读材料可以适合各个不同的年龄段,但教師应注意了解学情,因地制宜,科学设置目标层级。毕竟,最符合学生学龄和心理特点的教材才是最好的教材。

2.激励“智”疑 发挥潜能

教师根据学生的学情选取具有思辨空间的课内外阅读材料,主要通过课堂教学来实现效能阅读目标,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获取满意的教学时效,教师在上课时应有一定的提问技巧和方法。在备课时,就要设计好问题和提问的时机和方式。

2.1 学起于疑,“疑起”思变。在课堂上,教师为主导,而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思考,与老师、与同学积极互动,交流看法,敢于求异,不怕犯错,创造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

2.2 有效质疑,“疑发”思索。教师在课上应避免满堂提问, 流于形式的小组讨论。由于学生认知水平有限, 知识经验不足, 因而教师在英语阅读对话教学中要基于教学目标、内容和学生认知水平适时为学生提供支架, 协助搭建脚手架,通过技巧性和任务型的提问引发探究和讨论, 将讨论的话题简单化、生活化,实现新旧知识的正迁移。

2.3 巧妙设疑,“疑激”思维。教师要提出批判性的问题,才能激发思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亲身体验和感受“智”疑学习的愉悦。

笔者以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改编的VOA Special English文本“The Last Leaf”来作为高中英语阅读深度学习的校本材料。在这一教学实践中,很好地巧妙设疑,有效质疑,引领学生思辨。在设计教学导学案时,在文本的基础上增加了margin notes,在阅读的过程中设置了难易程度不同的三种问题。第一种是随着小说故事情节的展开,让学生进行预测的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目的在于鼓励学生大胆进行合理预测,引发学生思考。如What will the story be about? What does the words of the doctor suggest will happen to Johnsy? After the beating rain and fierce wind, there yet stood one ivy leaf. Would the last leaf fall finally? 第二种是针对小说关键细节的问题,目的在于帮助学生分析人物性格和主题。如Why did Sue whistle after crying? Why did Sue lie to Johnsy? Why did Sue call the last leaf “Behrmans masterpiece”? 第三种是针对小说中环境描写的问题,目的在于引领学生声临其境,增进对文本的理解。如Sue随着病重的Johnsy的目光看向窗外景致,这一自然环境的描写段落时,提问What does the view out of the window make you feel? 又如在小说结尾處Behrman先生死在房间的描述时,提问What do these sentences imply? 在接下来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中,笔者再提高“疑”的高度。有了前面的提问作为脚手架,学生的思辨就得到激发,有利于进入到更高阶的思维训练。提问如Whats the theme of the story? Who is the main character, Johnsy, Sue or Mr. Behrman? State your opinion.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title——The Last Leaf? 学生的思辨能力的培养最终要迁移到对于现实生活的指导。基于此,笔者再设置文本与读者,文本与现实的相关问题,如Do you like the ending of the story? Why? What do you think of the characters in the story? What can you learn from the story? What changes are you going to make in your own life?

3.学思融合 完美思辨

传统英语教学注重学生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而新时代的英语教学思想认为语言的教授与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密不可分的。因此,笔者认为:当代英语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 [1],积极推进“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3],加强“学思融合”“思辨融合”,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3.1 “启发式、探究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学思融合。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多启发学生,帮助学生进行阅读文本的理解和分析,还要联系文本与读者、文本与生活,实现从书本到生活实际的思辨能力的迁移。

在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四第一单元里介绍了Jane Goodall。在这一课的阅读教学中,通过启发式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更深刻的理解Jane Goodall这一人物,引导学生思辨中形成自己的见解。笔者采取了“苏格拉底式对话”的方式循序渐进地发问:In the first paragraph,following Janes way, our group visited chimps in the forest to observe and record their daily activity. What did our group feel after that day? Yes, tired but worthwhile. Imagine,if you do this for years or for decades, will you feel the same way?Tired, definitely. Is it worthwhile? State your reasons.学生思考并陈述原因后,教师继续提问:Now we know that Jane gives up her comfortable life and works with chimps in the wild for decades; Jane keeps far away from her relatives and friends and is devoted to helping chimps and making the rest of the world understand and respect the life of chimps.Is she great? 通过这样启发式的引导,学生自然而然感受到了Jane的伟大之处,为社会、为人类有所牺牲和放弃,这正是我们在必修一第五单元所要让学生明白的伟人有别于名人之处。最后再提问:Would you like to be a great person like Jane? Why? 苏格拉底提出“认识你自己”,这是一个困扰我们一生的终极命题。借这个问题,让学生审视一下自己,倾听一下自己的内心,多了解一下自己。阅读文本对读者、对生活具有很好的现实指导意义。而这这是通过具有思辨性的问题的层层深入才能达到的。

3.2 “讨论式、参与式”的教学模式”有助于思辨融合。教师应在阅读教学中可以带领学生探究,设计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让学生尽可能多地参与课堂。笔者尤为提倡在英语阅读的读后理解阶段,让学生围绕阅读的话题,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课堂讨论可以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最后通过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得出结论。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班级小型的英语辩论赛。辩论是知识的综合体,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让学生的思辨能力得到很好的展示,提高学生的自信心。无论是讨论还是辩论,教师应注重话题的选择。学生感兴趣或者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话题提供给学生更多的思维空间,也能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以人教版高中英语必修二的第一单元为例,教师可以给出话题, “Russians and Germans rebuilt a new Amber Room in St. Petersburg. Is it worth rebuilding Yuan Ming Yuan in Beijing?” 学生熟悉八国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历史,给出话题后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辩论,支持方和反对方展开了激烈的辩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不仅得到了很好的展现,而且也得到了促进。

当代英语教学,一方面要注重听、说、读、写这四种语言技能的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帮助学生通过阅读提升思辨能力,促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和发展。STUDIES serve for delight, for ornament, and for ability.【 阅读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4]】思辨既是一种意识,也是一种能力。 思辨,让阅读教学走向深刻,走向丰润[5]。因此,英语教师要坚持“创优途径、锤炼教材;激励“智”疑,发挥潜能;学思融合,完美思辨”。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高中英语教学大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 胡春洞.《英語学习论》.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3] 陈慧.英语任务型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之比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4.

[4] Bacon.《培根论说文集—— Of Studies》.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研究出版社,2004.

[5] 黄源深.思辨缺席.外语与外语教学,1998.

猜你喜欢

思辨核心素养策略
例谈未知角三角函数值的求解策略
我说你做讲策略
高中数学复习的具体策略
从学情认知“思辨”教学内容
浅析亚里士多德的幸福观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