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唱法”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比较研究

2018-08-29程焕

艺海 2018年2期
关键词: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唱法美声唱法

程焕

[摘要]随着音乐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教学模式、方法也应与时俱进。我国的声乐唱法有三种,主要是:美声、民族、通俗。在声乐教学当中,这三种唱法之间有着较强的关联性,彼此之间既是独立的,又是相互依存的。三者的融合具有多种实现的途径,对声乐教育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高校声乐教学

现如今,美声唱法、民族唱法、通俗唱法是我国高校声乐教学当中的重要教学内容。三种唱法虽有很多不同之处,但是本质上还是“息息相通”的。美声唱法,主要是源于17世纪初叶的意大利,因为其在演唱中表现出的音质较为圆润饱满、音色较为华丽流畅而闻名。民族唱法,它的演唱风格具有较为浓郁的民族特色。众所周知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不同民族、地区的语言文字、生活习惯、风俗人情在表达方式上均存在差异,因此演唱方法、表演风格上存在多样性的特点。通俗唱法,即流行歌曲唱法。它没有固定的演唱形式,主要是指在自然说话的基础上、用本嗓经过适当修饰进行演唱,它较为明显的特点就是通俗易懂、简单易唱。为了满足广大听众对音乐多样化的需求,适应音乐市场的不断变化,我们要积极探索三种唱法在教学中的融合与发展,才能更好地培养新时期的艺术人才。

一、“三种唱法”发声特点及差异

所谓“唱法”,其实就是独特的演唱形式,而这种形式会对演唱的外在表现产生一定影响。就“三种唱法”而言,因为唱法模式各不相同,所以会对演唱风格产生影响。它们之间的共性是都用横膈膜,指的是在演唱时将喉咙适当地打开,并且注意高位置安放,恰当地表现歌曲内容和情感以及风格。因为民族、地区、语言、生活习惯等有所不同,从而逐渐演变为三种唱法。

三种唱法风格不同主要是因为三种唱法的发声原理有所不同。美声唱法更加注重发声的技巧性和规范性,特别强调对声音的共鸣和掩盖,有目的地使用多种形式声带振动。将它们结合在一首歌当中,并且声带振动的转换毫无痕迹,让它们比较流畅地过渡。在生理上要求喉头向下,将喉咙充分打开,追求强烈穿透力,从而获得高质量的声音效果;民族唱法追求发声自然,强调行腔和咬字的有机结合,主张“字”正才能“腔”圆的这一观点,追求“字清”而“韵正”的传统格式。但是通俗唱法更加推崇所谓的“感觉”,是根据演唱者嗓音条件以及演唱方法而定的,强调乐感和模仿在歌唱中的重要性,追求声音的个性和特色,以及“口语化”的演唱风格。所以,三种唱法在演唱风格和演唱模式上的差异是十分明显的。

美声起源于意大利,逐渐流行于欧洲,之后遍布全世界。美声具有较强的穿透力,并且技术性较强、音域宽、难度大,属于音乐世界宝贵的财富,值得我国声乐演唱者进行学习和借鉴。我国民族唱法近年来有所进步,主要是因为在训练上借鉴了美声唱法,并且戏曲、曲艺、民歌的表现能力较强,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民族唱法的表现和演唱技巧。民族唱法的声音明亮、高亢或婉转,富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和风格。而通俗唱法流行于年轻群体当中,因为歌曲通俗易懂,音域较窄,表达情感较为充沛。又不含任何高难度的技巧性,也可以快速学会,因此具有较强的普及性。

在声道调节上,传统美声要求喉咙充分打开,而民族唱法或者通俗唱法只要求声道不造成堵塞,即使为追求效果也只是前后打开,在高音时,通俗唱法和民族唱法不需要喉头向下。在气息上美声因为音量要求,使用上下腹的对抗较大,但是另外两种唱法,只需要气息通畅即可。只有了解并掌握三种唱法的特点,运用科学的演唱方法,才能将演唱效果发挥到极致。

二、共鸣技术

共鸣在声乐演唱中占有重要位置,不同唱法的共鸣,会呈现出不同的艺术效果。

(一)民族唱法的共鸣。主要特点是:一是注重头腔共鸣。位置靠前,集中明亮。二是注重口腔共鸣。理论上来讲,吐字准确对于共鸣是十分有效的。三是注重局部的共鸣,特别是口腔共鸣在民族唱法中已经十分娴熟,独具风格特色,但是整体的配合却相对较弱。民族声乐共鸣的位置主要是在交点上。不过分注重口腔后半部分和咽部“豎”的感觉,更多的是“向上吸”等。从本质上讲民族唱法的共鸣使用主要是由各民族本身的审美特点来决定的。

(二)美声唱法的共鸣。美声唱法为了更好地获得共鸣,保持共鸣腔体的通畅,采用“打开”的手段来调整共鸣的空间,尤其是喉、咽、内口腔的生理调节,最能体现其特点。它的核心位置主要是相对靠后,在眉心周围,这被认为是发声的第二位机能。另外,它还重视胸腔共鸣,通过将声音的支点作为基础,有效利用胸腔的价值,能够得到声音的相互统一。

(三)通俗唱法的共鸣。通俗唱法声音接近生活语言,主要为口腔共鸣,多借助于麦克风,音响设备起到扩音的作用,利用电声设备来增强歌曲感染力。

总之,三种唱法在共鸣技术和技巧处理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也有相近之处。应当充分意识到三种唱法各自的特点,巧妙地将其进行升华,以助于表演艺术的提高。

三、吐字技术

(一)民族唱法的吐字技术。民族唱法以民族语言为基础,注重字正腔圆,声情韵味。注重咬字,但是不能“紧”,从而破坏共鸣系统,影响声音。

(二)美声唱法的吐字技术。美声唱法的声音位置在口咽部分,因此在唱辅音音节时,要有一定的变化,而且在唱辅音时咬合的时间要短,且放松。

(三)通俗唱法的吐字技术。通俗唱法讲究自然,有时为了提高演唱的效果,会在歌曲中变换多种唱法,没有过多的要求,只要没有将基本唱法混淆,达到演唱效果就好,有时这样的做法甚至会给人产生一种新鲜感。

四、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融合

美声唱法在中国声乐艺术发展进程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是公认的科学发声方法,其音色优美、音区和谐统一。民族唱法建立于科学的发声方法的审美之上,根据民族语言发音吐字,再与美声唱法的特点相结合。通俗唱法形成的时间相对较晚,但是其感情的表达、气息和腔体的运用与美声、民族唱法都是相通的,在演唱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能够将听众带入到情境之中。“三种唱法”之间是相互融通的,都是以科学的发声方法为基础,相互借鉴,相互吸收。“三种唱法”的划分是相对而言的,只是由于声乐作品风格的不同才会导致歌唱技巧运用有所区别。声乐教学不能单纯地用“三种唱法”来划分,在当前的声乐教学中,如果仅教授学生一种唱法,难免会造成学生对声乐艺术认识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会影响其声乐事业的发展,只会造成千篇一律、停滞不前。因此,适当地对“三种唱法”进行融合必将是今后高校声乐教学发展的重要方向,不断地吸收各种唱法的优势,取其精华,这对声乐教学的发展也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五、声乐教学当中融合三种唱法的策略

(一)建立创新的观念和意识。为了能够满足人们对于艺术的审美,需要不断地进行创新,将各种手法进行融合,使人们能够享受到不一样的音乐感受,因此,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牢固树立创新的思想观念,巧妙地将三者进行融合,充分发挥三者的不同优势,满足人们对艺术的需求。

(二)帮助学生了解各种唱法。教师在声乐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各种唱法进行了解,掌握它们的不同特点和技巧,从而达到不同程度的融合,熟练运用,使得声乐教学不断升华。

(三)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进行声乐教育。在声乐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声音特点,有层次地分类教学,从而更好地达到教育效果。同时,要做到三种唱法的融会贯通,将三者巧妙地进行结合,使得学生的演唱更加丰富、更有内涵和感染力。

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提升,人们的审美意识也在逐渐提高,演唱的方式也应当发生变化,以满足人们不断提升的艺术需求。在教学中,如何将三者完美结合,是众多的艺术工作者一直在研究的方向,这是一种新型的演唱模式,也是时代发展的证明。在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同时,也要让学生对三种唱法进行深入的了解,这样才可以更好地运用,为未来能够出现更好的艺术作品奠定坚实的基础,从而推动艺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带动社会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赵清.永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J].祖国,2017(2):172-172

[2]代有俊.高校声乐教学引入流行唱法的研究[J].当代音乐,2017(15):25-27

[3]马源雪.探讨高校音乐教学中美声唱法与民族唱法的关系[J].中国民族博览,2017(7):13H38

[4]罗国玲.浅析声乐表演中三种唱法的跨界现象[J].北方音乐,2017,37(4):73-73

猜你喜欢

高校声乐教学民族唱法美声唱法
频谱分析在美声唱法教学中的应用
研究美声唱法发展史对美声学习的启示
当代美声唱法教学多元化模式的思考
高校声乐教学中的美声唱法
谈高校声乐教学中传统音乐文化的融入
互联网的发展给高校声乐教学带来的影响
红色歌谣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运用实践
试分析戏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的关联性
浅谈美声的唱法
“民族唱法”的表现形态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