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分析戏曲唱腔和民族唱法的关联性
2016-12-14张真
张真
摘 要: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是两种不同的演唱形式。从根源上来说,戏曲唱腔属于民族唱法的一种形式。但是随着戏曲唱腔的不断发展,二者之间的差异性也越来越明显,因此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既存在着内在的联系性又有本质上的差异性。本文从声乐学的角度出发,在对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分别加以概述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
关键词:戏曲唱腔;民族唱法;关联性
民族唱法包括民歌、戏曲、说唱以及民族新唱法这四中演唱形式,由此可以看出,戏曲唱腔是归属于民族唱法之中的。但是随着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逐渐成为了中国演唱形式中一种较为特殊的艺术形式,自成一派。分析这两种演唱形式之间所存在的关联性,对于民族声乐的融合性研究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能够有效地促进民族声乐的不断发展。而要研究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的关联性,主要是从两者的内在联系性(共性)以及内在的继承性这两个方面来进行分析。
1 关于戏曲唱腔的概述
1.1 内涵
戏曲唱腔主要是指戏曲演唱时的曲调变化或者其中一段的演唱腔调,同时还包括了演唱过程中演唱者一系列的动作与舞蹈。与民族唱法一样,戏曲唱腔也因为民族根源、地域以及戏曲种类的不同而存在着差异,形成了将近50个不同的流派,形式丰富、唱腔各有千秋。[1]
1.2 特点
第一,艺术样式的综合性。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在将这些艺术形式所具有的共性当作自身的个性来发展,从而形成了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例如中国古代著名的戏曲代表作《桃花扇》,除了融入了诗、词、曲等多种文学样式之外,其音乐伴奏也具有多元化,同时还对表演着装、舞台背景等有着较高的要求。
第二,表演形式的戏剧性。在戏曲的表演中,用国学大师王国维的话来说,就是“用歌舞来演绎故事”,所谓的“歌”除了歌唱这种基本的表演形式之外,还有大段的念白等。而“舞”既包括舞蹈动作,也包括表演者咋表演过程中所运用到的肢体语言等,用以加强表演的效果。总结说来,可以简单概括为“唱、念、打、做”这四种基本的表演形式。[2]
第三,表演内容的生活化。戏曲的创作是源于生活,由此更能引起观众的共鸣。在中国传统戏曲中,往往是以一种“纵横”的方式将生活事件用艺术创作的方式将之表现出来,使之高于现实。无论是源自《三国演义》中的红脸关公,还是取材于书生与富家小姐爱情故事的《西厢记》,都既体现了生活性,同时又具备高于生活的艺术性。
2 关于民族唱法的概述
2.1 内涵
民族唱法是由各民族根据自身的民族特点、社会习俗以及演唱爱好等,所创作出来的具有浓郁民族风味的演唱方法。由于民族唱法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逐渐形成的,因此其演唱风格较为鲜明,其中所蕴含的感情也真挚质朴。
2.2 特点
第一,历史悠久。中国传统的民族声乐源自人民的生产生活,相传早在黄帝时期就有了,而后来《淮南子》利民提到的劳动号子也使属于民族声乐的范畴。随着历史的推进,民族声乐不断发展,形式也逐渐丰富,如融合了诗、乐、舞等多种艺术形式的戏曲说唱等,而发展到现在,更是有了现代化的民族新唱法。
第二,传统与创新相结合。民族唱法在传统的说唱、戏曲以及民歌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在融合了美声唱法的特点之后,还形成了民族新唱法。既包括了民族唱法原有的声音圆润甜美、情感真挚的特点,又囊括了美声唱法中不同声区相结合的特征,更具有表现力与延展力,富有时代性。
第三,形式多样。民族唱法的风格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例如历史特征、风土人情、民族特色以及个人喜好等。由于我国历史悠久,且地域广阔,民族众多且各具特色,这就使得民族唱法的演唱风格也存在差异。在北方地区,民族声乐往往是粗犷豪迈、嘹亮激情,比如蒙古族的音乐,这主要是与北方地区的地理特征与气候特征有关。而南方多山地河流,气候较为温和,因此演唱风格更为清雅秀美,例如江南地区的民族声乐就给人一种温婉的感觉。
3 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的内在联系性
第一,审美取向上的关联性。从理论上来看,无论是戏曲唱腔还是我国传统的民族唱法(不包括民族新唱法),都不同于西方的美声唱法。一方面,我国的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非常讲究对于“气息”的控制,要求“气沉丹田”,在演唱者演唱过程中,一般是使胸部与腹部联合起来进行呼吸。从而使得“气”的呼出与吸入能够一气呵成,实现自然流畅,并在对呼吸加以控制的同时利用偷气、抽气等方式进一步使得表演更加完美。另一方面,在整体共鸣上,我国的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是利用口腔、胸腔等器官来产生共鸣,使声音显得更加浑厚精纯,而不是像西方美声唱法那样利用咽、鼻的开合来展现声音的爆发力与穿透力。[3]
第二,字正腔圆,发音清晰。在古代,评价戏曲唱腔好坏的首要标准就是“字清”,即吐字清晰。无论是古代戏曲表演者还是现代的戏曲表演者,其练习的第一步都是咬字发声,目的就是为了在表演过程中能够做到字正腔圆。例如在京剧中,关于吐字、归韵、收声等还专门从音韵学的角度制定了一套专门的表演理论体系。而在民族唱法中,字正腔圆也是最基本的判定标准之一,通过波音、擞音等方式来保证演唱过程中发音的标准,实现腔调的婉转圆润。
第三,讲究情融于声。无论是戏曲唱腔还是民族唱法,在表演过程中都要求情感的抒发,演唱者必须较为准确地展现出乐曲中所蕴含的感情,做到声情并茂,实现与听众之间的情感共鸣。
4 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的内在继承性
第一,戏曲唱腔在练声上借鉴了民族唱法中的“练唱”的方式,利用胸部与腹部联合起来进行呼吸换气的方式来调整演唱者的气息,使用口、鼻、胸等部位的共鸣来发出声音,因此在声音上显得更加浑厚,感情更加充沛。例如晋剧表演者宋转转,她在表演中融入了民族新唱法的发声方式,即将美声唱法的声区的变化运用到晋剧的唱腔中,在高低音处分别使用假声唱法与拖腔的唱法,使得传统戏曲与现代美声唱法的精髓部分有机地结合了起来。
第二,民族唱法虽然讲究字正腔圆,但是对于咬字以及腔调的要求没有戏曲唱腔那么严格,但是许多演唱者在演唱过程中借鉴了戏曲唱腔的方式,采用了京剧中咬字、吐字、收韵、归韵等一套乐韵理论,使得歌曲听起来具有“珠圆玉润”之感,轻松流畅。而在风格上,民族唱法的表演也融合戏曲的特征,使得歌曲更具有民族特色与个人风格,例如在歌曲《小二黑结婚》中,演唱者使用了晋剧中的拖腔方式十分巧妙地处理了高音区以及低音区的变化,使得歌曲不但具有民族风味,同时还具有戏曲的韵味,让人回味无穷。[4]
5 结语
戏曲唱腔与民族唱法都是我国歌曲演绎的两种重要方式,二者存在着本质上的共性。通过研究这些共性,在演唱风格上实现融合与突破,能够在流行歌曲占主导的当下,提高大众对我国传统歌唱形式的重视程度,促进我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以及创新,从而符合现代人的审美取向。
参考文献:
[1] 杨彩霞.传统民族唱法与戏曲唱腔的关联性分析[J].音乐创作,2016(06):84-85.
[2] 林林.民族唱法向京剧戏曲唱法的借鉴和运用[D].中国音乐学院,2012.
[3] 韩瑛.论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四川戏剧,2010(03):121-122.
[4] 杜鹃.浅谈民族唱法向戏曲唱腔的借鉴[J].大众文艺(理论),2008(1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