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乡土文化在语文课堂绽放异彩
2018-08-28兰智慧
兰智慧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增强学生在各种场合学语文、用语文的意识,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乡土文化,更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更应该整合乡土资源,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让民族文化在语文课堂中绽放异彩。
关键词:乡土资源;语文课堂;拓展;丰富;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一、借助乡土文化资源,拓展阅读教学空间
新课改下的语文教材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弹性,为教师留有开发、选择的空间,也为学生留有选择和拓展的空间。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阅读和学习教材内容时,可以拓宽、延伸一些本地的乡土文化资源。
在教学湘教版语文教材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赛马三月街》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在了解白族最盛大的节日“三月街”的盛况后,相机拓展了我国少数民族的其他节日,并特意结合学校乡土教材《美在湘西》第四章“湘西民俗”,并将其作为拓展延伸内容,让学生了解了苗族的赶秋节、土家族的社巴节的来历及习俗,让学生感受到了湘西浓郁的民族风情,浓厚的民俗文化,增强了他们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借助乡土文化资源的拓展学习,学生被湘西民俗丰富的活动、热烈的氛围所感染,自然地激起了对民俗文化的浓厚兴趣。这样做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对课文内容印象深刻,也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經验,使学生感受到了传统节日给人们带来的愉悦,充分挖掘了乡土文化资源中的民俗文化的内涵,培养了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兴趣,为进一步提升学生对民俗文化的认识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二、利用乡土自然资源,丰富学生的作文素材
“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乡土文化内涵丰富,从古到今,影响着一代代的人,成为延续历史、教育后人的好教材。湘西人杰地灵,风光秀丽,民风淳朴,特产丰富,风味小吃数不胜数,习作的题材俯拾皆是。只要我们在作文教学中立足本地实际,注重乡土特色,利用乡土自然资源,让学生真心实意热爱自己的乡土,关心家乡的人和事,就能写出具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湘西的奇山秀水,虽然没有高山流水的大气磅礴之美,但小桥流水人家的小家碧玉之态处处可见,如最美的凤凰古城、“天下第一漂”的猛洞河、世界奇观矮寨大桥、著名的德夯苗寨、古老的边城茶峒、神奇的红石林等,绚丽多彩,风韵各异。我们要积极引导学生就地取材,去仔细观察平平常常的自然景物,从平常熟视无睹的事物中,去发掘事物的形式美与内在美,激发学生热爱家乡之情。这种亲近自然的方式比起关在教室里纸上谈兵,舍近求远谈异地风貌,理所当然地能更加得到学生们的青睐,也能使这种乡土课程资源得到更加有效的利用。其间,学生捕捉素材的能力也会得到有效锻炼。
三、借用乡土文化资源,创新语文实践活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根据教材的内容、学生的实际及丰富的乡土资源的特点,精心组织学生共同设计语文综合性活动,指导学生确立活动的主题、目标,帮助学生进行综合性活动组织的分工等,引领学生走进生活,在享受乡土资源中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
湘西历史悠久,勤劳聪明的湘西儿女创造了许多妙趣横生的童谣,比如《排排坐,吃果果》《张打铁,李打铁》《卖豆腐》等,朗朗上口,读起来韵味十足;湘西充满神秘,古往今来,流传着许多动听的民间故事,比如《熊娘嘎婆》《谎江山》《苗家三脚架的传说》等,这些故事,惊险奇异、幽默有趣、含义深刻,代代相传,引人入胜。教师如果合理利用这些童谣及故事,组织开展一些与语文学科相关的综合实践活动,让学生从书本中走出来,放松放松身心,亲近乡土文化,会有很大收获的。比如在家里和爸爸妈妈一起创编童谣,在班级活动中表演童谣、故事,每逢传统节假日放假时,让学生走访老人、搜寻资料,调查童谣及故事的来历,写成调查报告,班会时间互相交流,从中感悟历史和文化的神韵。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合理地挖掘乡土文化资源,既能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又能帮助学生在生活情境中理解文本,更能在生活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小学语文课堂更加精彩。
参考文献:
[1]陈鹤琴.活教育的教学原则[M].上海:上海新华书店,1945.
[2]周洛军,吕晓红.《美在湘西》花垣小学校本教材[M].海口:海南出版社,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