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民族专题博物馆未成年人展厅教育课程
2018-08-25马鋆
【摘 要】 近年来博物馆教育已越来越受到国家政策和社会公众的关注,国内众多博物馆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纷纷推出形式多样的教育项目。本文将结合民族专题博物馆的资源特色,探讨研发设计未成年人展厅教育课程的方法。
【关键词】 民族专题博物馆 博物馆教育 展厅竞技
国务院2015年颁发了《博物馆条例》,在国家最高级别行政法规中,对博物馆教育有了具体明确规定,其中第三十四条指出“博物馆应当根据自身特点、条件,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社会教育和服务活动”。近年来博物馆尤其是形式新颖的博物馆教育、宣传也越来越受到公众的关注。如何抓住政策机遇、公众关注,研发设计突出本馆特色的教育项目,应当纳入博物馆的工作体系,以获得更积极有效的教育成果。
当前,国内众多博物馆已认识到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教育的成效,各大博物馆教育工作者也纷纷探索博物馆教育“做什么”“为什么”“怎么做”等问题的解答。宋向光[1]提出,博物馆教学的特点是实物教学、环境教学、社会化教学。上海博物馆教育部主任陈曾路[2]则认为,“博物馆学习”更注重的是方法的学习、思维模式的学习、实践方式的学习,重点在认识世界的角度和方式,分析问题的办法与途径,达成目标的步骤和态度。石锡建[3]认为,博物馆应当依青少年身心特点精心设计接待方案,有效减少未成年人“博物馆疲劳”。覃铭芳[4]提出,在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上,应当主张未成年人是信息加工的主体和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那么作为民族地区的博物馆,如何激发未成年人利用博物馆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呢?本文拟以广西民族博物馆为例,浅谈民族专题博物馆研发设计未成年人展厅教育课程的方法。
一、依托民族文化资源研发课程
广西民族博物馆以收藏、研究和展示广西12个世居民族的文化遗产为主要任务,同时兼顾对全国各民族以及东南亚各民族的文物收藏、文化研究和宣传展示。馆内常设6个基本陈列展览,其中“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是全国首个以壮族文化为主题的大型专题展览,曾荣获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本文探讨的教育项目全程围绕该展开展。
二、创新思路、明确目标设计课程
1.教育课程理念
按照“重参与、重过程、重体验”的教育理念,结合学校课程和展览特点,设计广西首个展厅竞技活动——“闯江湖,救三姐”展厅竞技教育课程。
2.总体教育目标
6-12岁的青少年已经可以从游戏中学会如何去制定、遵守规则,如何与人沟通、建立合作,并学习如何竞争、如何配合。因此总体教育目标设定为:通过闯关竞技的形式,引导学生对博物馆产生浓厚的兴趣,自主地在参观、游戏、互动中获取知识。
3.课程设计思路
课程以“BEIXNUENGX——壮族文化展”的展厅为“江湖”,以壮族“歌仙”刘三姐被地主莫老爷抓走的故事为故事主线,并与展线相结合,让学生扮演“拯救”三姐的使者,以轻松趣味的竞技方式引导他们自主了解壮族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
课程分为“穿越时光救三姐”情景剧和展厅竞技两个部分。情景剧将刘三姐被莫老爷抓走的过程在活动现场还原呈现。展厅竞技环节根据展线逻辑和故事主线设置关卡,需要完成的任务都与展厅的陈列展品紧密结合,涵盖了展厅的主要内容,且巧妙地融入数学、历史、体育、音乐等学校课程内容。
每次参与课程体验的学生分为2组竞技,须根据关卡故事线的提示,与组员共同合作,以知识问答、瞬时记忆、模型搭建、民族体育竞技、对唱山歌等方式,破解关卡、获得线索,优先完成所有关卡的小组才能最终成功“营救”歌仙刘三姐。
4.分类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根据故事主线的引导,主动学习干栏建筑、服饰、农具、草药等壮族文化内容,并在此基礎上引导参与者用发展的眼光来认识文化。例如,认识壮族人民常用药材,并与现代的医学对比,认识文化发展与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可分割的关系。
(2)能力发展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动手能力。例如在“搭建干栏建筑”关卡,小组成员首先需要了解壮族干栏建筑的文化内涵,然后通过观察图纸、解析步骤、动手搭建模型等环节解锁关卡。
(3)情感培养目标
通过壮族传统文化的学习,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兴趣和喜爱,激发其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通过集体闯关的形式培养团队合作意识,激发团队精神。在“背篓投绣球”“与秀才对歌”等关卡,处处体现着团队力量的重要性。
三、科学安排确保课程实施
1.前期调研
在项目启动前针对6-12岁的教育对象,面向小学师生及家长开展问卷调查。结果显示,相比于在学校或博物馆教室,95%的受访者非常期待参与在展厅开展的教育课程;相比于授课形式,93%的受访者希望课程设置有参与和体验互动环节。
2.前期筹备
(1)学生征集及专场设置
一是通过报纸、电视等传统媒体渠道以及官方微信等自媒体渠道进行征集宣传,向社会公开招募参与者。二是贯彻馆校合作模式,为共建学校开设专场活动。
(2)设计教具
为提升学生体验感,创新设计了包括通关任务卡、干栏建筑模型、民族体育竞技用背篓和绣球、情景剧舞台道具等在内的教学教具,营造闯关氛围。
(3)“穿越时光救三姐”情景剧
情景剧中刘三姐、舟妹、莫老爷、秀才、家丁等角色,生动还原刘三姐被莫老爷抓走的情景,同时也对教育项目的宣传起到了积极作用。
(4)展厅闯关竞技
学生5人为一组并由全体成员共同推选出组长,组长对关卡任务分工调配,每组配备1名带队老师。分组进入展厅后,组员根据关卡故事线提示寻找展线的相应内容,带队老师辅助讲解所涉及的展览内容,以便更好地理解关卡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顺利通关。
(5)参与意见反馈
为评估教学效果,优化教学质量,在课程结束后,及时调查参与学生的意见反馈,包括满意度、忠诚度等内容。
四、教育效果与推广价值
1.教育效果
2015年-2017年,“闯江湖,救三姐”展厅竞技教育课程共计开设13期,期间进行了丰富内容、优化细节、增加趣味性等提升,实现了持续性、延续性的教育效果。课程效果反馈调查问卷显示,课程受到了学生和家长的充分肯定,参与学生对活动满意度高达98%。
为实现教育小众、普及大众的目的,在项目宣传上打破以往的通讯报道模式,充分利用多元化的宣传渠道进行造势,联合电视台打造专题宣传片。在与传统媒体保持深度合作的同时,积极探索新媒体的宣传方式,将宣传矩阵拓展至网络、移动端,在微信、微博和网络等平台线上播放活动专题宣传片及推送热点资讯报道。
2.课程创新点与推广价值
(1)散点式设计向主题贯穿设计转变
本课程突破了传统教育活动以单一展览板块或某个展品、文物元素为切入点的散点式教育活动形式,以博物馆展厅为教学场所,以展览展線为教学脉络,以闯关竞技为教学形式,保留了完整的参观展线,并将清晰的故事主线贯穿始终,二者有机融合,同时辅以高匹配度的教学教具,为学生提供了全景式的情景教育。
(2)被动接受向主动获取转变
传统的教育活动模式下,学生通常是被动接受知识。本课程始终遵循博物馆教育紧密围绕陈列展览内容开展的本质,普及壮族的优秀民族文化知识;同时通过紧张刺激的竞技模式增强博物馆教育的趣味性,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主动获取展览知识,并开启发散性思维完成关卡任务,可谓长知识、富趣味、有启发,较好地发挥了博物馆教育的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
(3)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
本课程结合青少年好奇、冒险、求知欲强的心理特点,创新了青少年的观展形式,为青少年量身打造了轻松愉快的观展环境。在短短的1个小时内,学生需要通过环环相扣的关卡,将获取的知识现学现用,以便通关。全员参与活动和体验操作教具的过程,也是他们对展厅内容不断强化记忆的过程。通过这种参与式、体验式的参观,潜移默化培养青少年的观展习惯,达到让他们爱上博物馆的目的。
(4)博物馆独奏向馆校合作模式转变
本课程的教育对象明确,针对6-12岁的青少年开展,此年龄段未成年人均为在校学生。为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对学校开展各类相关教育教学活动提供支持和帮助,本课程为有长期良好合作关系的学校开设专场活动,切实贯彻馆校合作机制,促进馆校文化共建工作。
五、结语
民族文化遗产资源宝库是民族专题博物馆的优势,在研发设计相应的展厅教育课程时,应该充分认识这一资源特点,将丰厚的民族文化遗产传递给未成年人观众。
在课程设计和实施教育过程中,应当加强“学”的引导,弱化“教”的占比,让学生的自主能动性在博物馆教育中充分体现,以便拓宽学习的广度,延伸教育的深度。
如何充分发挥民族文化资源特色在研发未成年人教育项目的作用,如何更科学开展教育项目,这是我们应当积极探索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宋向光.博物馆教育的新趋势[J].中国博物馆,2015,32(01):1-5.
[2] 陈曾路.体系和品牌——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的一些思考与实践[J].中国博物馆,2017(04):23-27.
[3] 石锡建.利用博物馆开展未成年人教育的几点思考[J].现代教育,2011(04):15-16.
[4] 覃铭芳.以建构主义创新博物馆未成年人教育[A].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处于变革世界中的博物馆:新挑战、新启示——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第五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2012:6.
作者简介:马鋆(1987—),女,广西平南人,广西民族博物馆社会教育部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博物馆宣传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