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博物馆社会教育课程设计现状及发展趋势

2017-08-31魏永震

中文信息 2017年8期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发展趋势

魏永震

摘 要: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快速提升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多样化,特别是2008年以来博物馆免费开放的不断推进,中国博物馆教育的面貌正在发生着根本性的改观。本文在对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教学模式,并提出了当前地方博物馆教育课程在教学内容方面趋向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

关键词:博物馆教育 课程设计 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G26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 ( 2017 ) 08-0-01

一、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模式分析

美国著名的教育学家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普遍使用的流程:确定课程目标→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评价学习经验。为了确定课程目标,课程设计者应该先对学生的需要、社会的需要和学科专家的建议进行分析,从中获取一般性的教育目标,再根据一定的教育哲学和学习理论对这些初步的教育目标进行筛选,进而形成具体的教育目标。随后,课程设计者需要根据这些教育目标来依次从事选择学习经验、组织学习经验和评价学习经验的課程设计活动。

将泰勒课程设计模式应用到博物馆教育课程中,提供了一种检验博物馆课程的方法。如果博物馆的教材由其收藏品来确定,那么博物馆教育工作者的任务中最重要的就是展品的摆放,包括展品的展示顺序以及展品的类别划分。课程目标由收藏品来确定,在博物馆内的活动由学习者自己决定。课程的实施是以不同的方式进行,如通过讲解直接学习,或通过浏览标签进行间接学习等。

二、博物馆教育教学模式分析

美国博物馆专家汉恩认为:“要想发展博物馆教育理论,就要解决三个问题,两个理论问题和一个实践问题:认知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其中,认知理论和学习理论代表了作为教育机构的博物馆的理论构成,教学理论则决定了怎样把这些理论用于实践。认知理论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两大对立的观点。一个观点认为,知识是独立于学习者而单独存在的;另一个观点认为,知识需要学习者在大脑中主动建构。其余的理论均介于两者之间。学习理论的发展过程也可以用两个对立的观点来描述,一个观点认为,学习是被动的,学习者通过教育者引导逐渐地吸收知识;另一观点认为,学习是积极的,需要学习者主动去建构知识,在大脑中经过一系列的重构来吸收知识。认知理论与学习理论可以交互并置,从而创造出四种主要的教学模式。

三、博物馆教育课程的发展趋势

1.教学内容趋向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

博物馆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从只涉及单一学科逐步趋向于多学科内容的融合。基于某个主题的多学科整合,丰富了单学科的表现形式,可以拓展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和想象力,引导学习者多维度思考,培养学习者对一个事物或一个观点产生自己独特视角的理解能力,引发更多的课堂及课外思考。在第七届“馆校结合·科学教育”研讨会中,中国科协成员徐延豪在题为《优先发展STEM教育增强国家未来竞争力》的报告中指出,STEM教育发展水平是形成国家创新能力的要素条件,对于国家未来竞争力起决定性作用。

2.在教学模式的选择上趋向于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创新能力

“探究+发现 ”课程模式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没有涉及基于学习单等的教学支持,是以学习者为主体,学习者通过不同的方式进行探究,得出结论,获取新知。 这类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以了解科学知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为主。 学习者在博物馆固定区域探究学习,主要以自然科学博物馆为主。某市自然博物馆的“触摸酵母菌”课程是“实验乐翻天”自然科学系列课程之一,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入手,展开科学问题,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学习自然科学知识,进而建立科学思维的实验课程。课程以比较面包与饼干的不同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引导学生对产生不同的原因进行猜想,并将学生分组,通过做实验来验证自己的猜想。 最后,教师讲解酵母菌的结构以及酵母菌的生活史,让学生用显微镜观察酵母菌活菌切片,加深学生的认识。

互动参与是一种双向教育,可以有效激发未成年人的参与意识,是未成年人在博物馆学习过程中的一种主要模式。依托于固定的场地、完善的设备和专业的策划及辅导力量,结合馆藏文物、陈列展览或民俗节日等,让未成年人与藏品或复制品进行零距离接触。某地方历史博物馆的“花样纽扣结”课程是以 8—12 岁学生为目标群体开发出的创意课堂系列课程之一,侧重对学生的历史文化教育和艺术创新能力的培养,并关注团队协作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本课程以中国结引入,吸引学生注意,再由教师讲解关于中国结的小知识。 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学生了解不同结饰的含义,并由教师讲述纽扣结的穿编方法,引导学生制作创意纽扣结,最后进行作品展示。

3.教学支持趋向于使用移动科技

“参观+任务单”形式的博物馆教育课程,在授课过程中需要学习单等教学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习单的过程中逐步改变自己的知识结构,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例如,某市博物馆为激发青少年的探究欲,特别推出了 “博物馆之旅 ” 活动中的知识寻宝 “总动员”课程。 该课程以寻宝图为载体,以“参观+答题”为游戏模式,讲解员组织带领答题,了解重点展品和文化知识。 在参观一个馆区做寻宝图游戏之后,配套开展一项手工体验活动,以加深学习者对传统文化的理解。

现如今,移动科技发展迅速,数字学习伴随着网络的发展而普及。对于博物馆教育课程来说,使用移动科技进行教学的支持是其发展趋势,学习者使用移动端学习工具可以很便捷地记录学习者的学习过程,教师对其过程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帮助学习者建构知识。同时,教师也可以利用移动科技对学习者在展馆中的位置进行定位,了解其在参观过程中在各展项前的停留时间,发现学习者的兴趣点,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其次对于学习者的安全有一定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若谷.博物馆与学校合作开展教育活动研究[D].上海:复旦大学,2014.

[2]朱树忠.“相约博物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J].现代教学,2014(8):121-125.

[3]杨静峥.浅议博物馆资源与高中历史教学的结合[J].科教文汇,2016(6):132-133.

猜你喜欢

博物馆教育课程设计发展趋势
龙凤元素系列课程设计
中美博物馆与学校合作的比较研究
寓教于乐 开创博物馆教育新形式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青少年教育活动的发展现状
基于Articulate Storyline的微课程设计与开发
基于自动化系统的PLC课程设计
开放大学课程设计与资源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