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挖掘揣摩细节描写 深度品悟人物形象

2018-08-24傅登顺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2018年7期
关键词:武松打虎武松板书

傅登顺

《景阳冈》一课节选自《水浒传》第二十三回“横海郡柴进留宾 景阳冈武松打虎”,记叙了武松在阳谷县一家酒店内开怀畅饮后,趁着酒兴上景阳冈打死猛虎的故事,表现了武松豪放、勇武而又机敏的英雄性格。

一、揣摩细节描写,丰满人物形象

施耐庵用大量笔墨对武松这一人物形象进行大肆渲染,一百二十回的《水浒传》中武松竟占了十回。“一百单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是一流人,定考下下。”清代学者金圣叹如是评价。武松,这一英雄形象可谓是尽人皆知,“武松打虎”更是家喻户晓。《水浒传》中写到打虎的有两人,一是武松景阳冈打虎,二是李逵沂水县杀虎。李逵连杀四虎,名落孙山,然则武松打死一虎,名扬天下,为何?写李逵杀虎,纯是胆大:先是寻血迹入虎洞,搠死两小虎;而后躲在洞中,利用老虎屁股先进洞的习性,戳死母老虎;再者追出洞,杀死公虎,可谓是深谙习性,轻易得手,体现了李逵粗中有细,社会经验丰富。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知道老虎昼伏夜出,此时的老虎正是肚中饥渴,所以攻势急、来势凶,先避其锋芒,消耗其精力,待虎威泄后,就势反攻,打死老虎。

大多人读“武松”,读《景阳冈》,往往聚焦于语言、动作描写来体悟武松这一英雄形象。的确,《水浒传》由话本演进而成书,作者主要依靠人物语言、动作的描写刻画人物。然则经典小说的魅力绝非于此,譬如细节描写之精妙令人拍案叫绝。类似酒、哨棒、榜文这样反复出现的“物”,“骤看之,如有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金圣叹语)。

《景阳冈》中最精彩、最吸引人的莫过于武松打虎的惊险场面。教学时不仅要关注轰轰烈烈的大场面,更要关注那些并不引人注意的细节描写。武松打虎用的什么武器?对,就是哨棒。哨棒是干什么的?古人行路防身用的棍棒。过去,山东道上狼群极多,过往客商习惯带一根哨棒。哨棒的一头是空心的,可以吹,吹起来有点龙吟虎啸的劲头,狼群听了,以为是什么猛兽来了,就会惊慌逃窜,附近的人听到哨声也会出来帮忙。当然紧急情形下哨棒也是重要的打虎驱狼的武器。武松打虎,关键时刻哨棒并没有发挥多大的作用,可课文中却十二次写到哨棒。施耐庵反反复复地写到哨棒,用意何在?一是埋下伏笔,贯穿全文。武松一出场便是带着哨棒,无论吃饭、走路还是睡觉,都不忘哨棒,这看似不经意的描写,实则暗示哨棒必然会派上用场。如前七次哨棒,我们下意识会认为老虎来了,哨棒该发挥威力了。果然,武松和老虎的正面战,上来用的就是哨棒。可惜,太紧张了,哨棒没打着老虎,打树上,折了。当然,也正因为折了,武松无奈之下只好靠肉搏,赤手空拳而胜猛虎,成就了武松之名。否则,论杀虎数量,李逵杀了四只,岂不应该更精彩?事实是,李逵为母报仇,用朴刀斫杀,和武松的没有做好心理准备、仓促上阵、赤手空拳比,显然精彩指数低了不是一点。可见开篇反复写到“哨棒”是为下文打虎埋下伏笔。除“下冈”外,武松“进店——出店——上冈——打虎”,各个情节都写了哨棒。这些关于哨棒的描写,前后照应,互相映衬,故而故事线索清晰,结构缜密圆合,严谨有序,浑然一体。循着哨棒的行踪,读者很自然地能把握作品的线索。二是丰富情节,生动故事。课文的中心部分是“打虎”,内容共分四层:第一层是武松手提哨棒四次闪过大虫;第二层是抓住时机抡起哨棒狠劈猛虎,哨棒被折;第三层是将半截哨棒丢在一边,赤手空拳打死猛虎;第四层是只怕大虫不死,寻那打折的哨棒拿在手里又打了一回。这四层,皆与哨棒密切相关。武松上景阳冈,随身携带的唯一武器便是一根哨棒。打虎前,作者七次写到哨棒;当跳出一只吊睛白额大虫时,武松“从青石上翻身下来,把哨棒拿在手里”,给读者造成一种武松会用哨棒打老虎的心里安全感;当大虫一扑、一掀、一剪后,武松抡起哨棒打虎却把哨棒打折了,读者的安全感顿时消失而陡添紧张气氛;当武松丢掉打折的哨棒赤手空拳打虎时,读者也不禁为他捏一把冷汗;当武松精力耗尽,找回“那条打折的哨棒”彻底打死老虎后,读者的心为之舒缓。这根哨棒对于打虎本来是无济于事的,但经作者精心耍弄,却导演出了惊心动魄的戏剧场面,使文章腾挪跌宕,婉转曲折。三是衬托人物,显现精神。前面几处,武松坐卧行走哨棒都不离身,可见武松表面看起来粗鲁、不听劝,固然是艺高人胆大,实则也看出他是个外表狂放、内里谨慎的人。如:武松在店家喝酒,到冈上乱树林边想躺下睡觉,两次都写到“把哨棒靠在一边”,两个“靠”字,表现了武松的胆大心细,又有高度的警惕性。又如“拖着哨棒走上冈来”,一个“拖”字,惟妙惟肖地写出了武松酒力发作之前醉醺醺的情态。再如:吃完十八碗酒,“提着哨棒就走”;山神庙前见到官府的榜文,知道山上真的有虎“把哨棒插在腰间”;猛虎出现时,“把哨棒拿在手里”,这里的“提”“插”“拿”把武松的豪放倔强,在猛虎面前毫无惧色的英雄气概表现得淋漓尽致。特别是:“双手抡起哨棒,使尽平生气力,从半空中劈下来”,一“抡”一“劈”很有力度,把武松勇猛、力大无比的英雄形象写得鲜明生动,光彩照人。而当简单的护身武器——哨棒也折做两截后,赤手空拳的打斗更反衬了武松的沉着、机智、武艺高强。这哨棒,也让我们再次看到了一个常人化的武松。如最后一处,明明老虎已经死了,他又用哨棒打了一回,可见武松心有余悸、不敢相信自己。这和我们常人一样的举动、心理,让我们觉得英雄不是脸谱化的,而是有血有肉的,有优点也有缺点,有我们不及之处也有同我们一样之处。总之,这哨棒通过作者的不同处置,传导出了武松的心境,丰满了英雄形象。

与哨棒如出一辙,“酒”在课文中也反复出现。酒与英雄,英雄与酒,实有不解之缘。曹孟德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关云长的“温酒斩华雄”;水浒好汉更是“大碗喝酒,大塊吃肉”。在《景阳冈》中,可以说正是酒一步步把武松逼上景阳冈醉打猛虎,正是酒极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亦正是酒彰显英雄本色,尽显武松“天人,神人”之状态!“主人家,快把酒来吃”,只此开场第一句,便闻其声,如见其人,可见好酒是武松本色。更是店家“三碗不过冈”一句好心话,让武松酒兴大发,前前后后连吃十八碗,愣将店家的一番好心权当驴肝肺。“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却不是借酒壮胆,而正是酒壮雄心。山神庙见着榜文后碍于脸面却再也没有了回头路,真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待酒力发作时,“热起来了”,脚步也“踉踉跄跄,奔过乱树林来”,待见大青石就到了“躺下来想睡一觉”的昏醉状态,这时早已忘了“耻笑”,忘了猛虎,却是真正的醉了!这不正是酒的功效么?没有酒就不会醉,就不会向虎山行;即是疑虑小二谋财害命上得山,也会见到榜文后早就下山的!这里文随酒起,酒助文宕,一波数折,夺人灵魄,勾人心魂,层峦叠嶂,环环相扣,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真令人击节叹赏,观文而止!饿虎的“狂风”吹醒了醉汉,武松“酒都变做冷汗出了”。之后,武松借酒的神力打死猛虎。而酒力全消后“手脚都酥软了”,头脑更清醒了,“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却怎么斗得过”,于是“一步步挨下冈来”。正如金圣叹评语:“写极骇人之事,却尽用极近人之笔。”这打虎前后,酒前酒后真是判若两人!喝醉了酒的武松才现他的英雄本色,是天神一尊;没了酒的武松,也是凡人一个!施耐庵匠心独具,反复写武松喝酒之多,除了表现他的酒量过人、豪爽、倔强外,借酒把故事情节一步步推向高潮,用酒把人物写得栩栩如生,丰满生动。

文中反复出现的“物”还有榜文。榜文,即官府的告示。武松从酒店到上冈这一路上看到了三处榜文:一是酒店的墙上“抄下来”的官府榜文;二是冈下一棵大树树干刮去皮“写着两行字”;三是山神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榜文内容相同:“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这榜文一次又一次反复出现,一方面说明虎情,为后面故事埋下伏笔,暗示武松很可能遇虎;另一方面,生动地显示了武松的心理活动,对于揭示武松的性格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一写榜文,揭示武松的豪放性格。武松从晌午喝酒直到傍晚,错过过冈的最佳时间,店家好心劝阻,请他看“抄下来”的官府榜文,告之冈上有虎。武松却不以为然,认定“景阳冈少说也走过一二十遭,几时听说有大虫”,看都不看榜文。这种不以为然建立在“就真的有虎,我也不怕”的基础之上。在他看来,区区大虫,何足惧哉,英风豪气洋溢于字里行间,尽管出语粗鲁,却并非存心伤人,充分揭示了武松豪放不羁的性格特征。二写榜文,揭示武松的无畏性格。日落时分,武松孤身一人大踏步上冈,大丈夫的无畏心理表露无遗。文中写到在冈下一棵大树上的两行大字,警告“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这既与上文“冈下路口都有榜文”的交代紧相呼应,又引出武松的笑语,他认为冈上有虎的警告还是店家谋财害命的诡计,根本不信。“我怕什么”寥寥四字,充分表现了武松天不怕、地不怕的英雄豪气,揭示了他的无畏性格。三写榜文,揭示武松的倔强性格。当武松乘着酒兴走上冈来,在一个败落的山神庙门上看到一张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转身回酒店吧,一定会叫店家耻笑,算不得好汉”“怕什么……”这段描写表面看来似乎武松也曾想退缩,曾犹豫不决,但以性命与名誉对算,更好面子。这样的心理描写更显得真实可信,反越显出武松的神威,凸现其倔强豪迈的性格特点,使文章跌宕回环,精彩纷呈。三写榜文是课文的有机组成部分,它既与开头武松喝酒的描写相衔接,突出他酒量惊人,豪爽率真,初步显示他的英雄本色,所以对冈上有虎的榜文并在不乎;同时,它又与下文武松打虎的描写相连接,因为武松豪放、无畏、倔强,所以面对猛虎的“一扑、一掀、一剪”,只几“闪”便机敏躲过,而后勇敢地搏击猛虎,直到打死老虎。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如果小说在前面写到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后面一定要写用到这把枪,否则这把枪就根本没有必要挂在那里。”可见,小说中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有它的深意,不是单为描写而描写。施耐庵一提再提连提十二次哨棒是如此,十八碗酒、三处榜文也是如此。“三碗不过冈”的酒可以说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强大动力,更多展现的是武松豪放、不拘小节的一面,情趣十足。而贯穿始终的哨棒则更有力地凸现了武松的粗中有细、勇武过人和英雄气概,充满理趣。榜文则在喝酒与打虎之间起到穿针引线的作用,随着环境的变化,豪放不羁的情趣受到约束和变化,理趣渐浓。酒、哨棒、榜文,三条线索交错推进,贯穿全文,共同铸就武松打虎的彪炳业绩,塑造了一个更为真实、丰满的打虎英雄形象,为文学画廊里增添了一位历来为人推崇的好汉!

激动人心的场面人人看得见,关注细节是有心人得之。《水浒传》中如“哨棒”反复出现,但并不连贯,若隐若现,时断时续,如撒灰成线,似有却无,似断而实续的细节描写还有许多。如紫石街连写若干“帘子”。先是写武大郎的老婆潘金莲见武松英武,顿生邪念,立在帘子底下等候武松;后来武松见她品行不端,特意叮嘱武大郎迟出早归,早早放下帘子关好门户,省却是非;之后潘金莲叉下帘子时,失手打了西门庆,以此为发端与西门庆勾搭成奸,引出最后害死武大郎的故事来。帘子,成为潘金莲勾引武松的见证,也成为武大郎家室自卫的一根门栓,还成为打开罪恶之门的钥匙。作者把一副帘子写得变化莫测,尤如草中之蛇,形迹难寻,充满了变化的奇妙。再如,在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施耐庵对“火”的描写,也是一条线索:“向火”“火盆”“生起火焰”“将火炭盖了”“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等都是铺垫,草料场内烈火冲天和英雄怒火中烧才是作者写火的真意。林冲“盖火盆”和“摸火盆”两次照看火盆排除了火盆起火的可能性,如若没人放火,难以起火。这也为后来陆虞侯等人兴高采烈地谈论放火情形埋下伏笔。另外,“风雪”的反复描写,既将故事情节发展推向高潮,又以风雪越来越紧暗示高俅等人对林冲的逼迫越来越紧,最终彻底断了林冲的生路,灭了他的幻想,只能反抗,突显了小说“官逼民反”的主题,当然也更鲜活了林冲这一好汉形象。细节描写,看似闲语,实则重要,故事情节的步步展开,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既出人意料又皆在情理之中,令人击节称赏。因此,阅读《水浒传》这样的经典,我们不妨沉下心来,揣摩其中的细节描写,深度品悟人物形象。

二、着眼描写细节,教学另辟蹊径

基于以上的文本解讀,教学建议如下:

教学目标:

1.能联系语境理解“榜文”,借助资料了解“哨棒”;

2.通过品读反复出现的“哨棒”“酒”“榜文”三条交错推进的线索,体会武松英雄形象。

3.体会小说细节描写的作用,初步感受经典作品的魅力。

教学重点:通过品读“哨棒”“酒”“榜文”三条交错推进的线索,体会武松英雄形象。

难点:发现小说中反复出现的事物是作者的匠心安排。

教学过程预设:

(一)悬念导入,初感人物

1.在70回本的《水浒传》里边,施耐庵把最长的篇幅最多的文字给了一个人,谁?──武松(板书:武松),行者武松。且看清朝大学者金圣叹对《水浒传》的一段著名评论:一百零八人中,定考武松上上,时迁、宋江定考下下。武松何许人也?曰:“武松,天人也。”这段话大概什么意思?何谓“天人”?天人,神人也!(板书:神人)武松究竟神在何处?

2.让我们一起走进《景阳冈》(板书课题)。

话说清河县里武松醉酒一拳打昏了当地机密(县衙的一个小官员),到柴进府上避祸;一年后得知被打的人不曾死,欲返乡探望兄长,却不料得了三个月的疟疾,病愈后启程返乡。这景阳冈便是武松从沧州柴进处回清河县的必经之地。

(二)揣摩细节,品悟人物

◆十二次哨棒

1.你觉得课文当中最精彩的、最吸引你的场面是什么?(武松打虎)景阳冈上打虎也恰恰是最能体现武松这一神人的。

2.武松打虎用的什么武器?(出示:哨棒)了解哨棒用途。

3.文中一共几次提到哨棒?用“~~~~”划出带有“哨棒”的句子,并找一两处做一做批注。出示批注示范:

武松走进店里坐下,把哨棒靠在一边,叫道:“主人家,快拿酒来吃。”

(英雄如此,为何带根哨棒?值得细思!)

武松提了哨棒,大踏步走上景阳冈来。(武松胆虽大,却谨慎得很!)

4.交流。

(1)文中几次提到哨棒?(板书:十二次哨棒)

出示十二次哨棒的句子:请你自行核对一下,漏划的地方补上。

(2)交流批注。

▲1-7次:

A.前7次“哨棒”,哪些同学做了批注?

B.标红“坐”“走”“睡”:有什么发现?(武松无论吃饭、走路还是睡觉,都不忘哨棒,可见武松的细心、谨慎;这哨棒一次又一次反反复复提到,你觉得作者还有什么用意?暗示哨棒必然会在打虎中派上大用场。)(随机板书:细心、谨慎、反复、埋下伏笔)

▲8-12次:

8,终于派上用场;

9,这一棒下去如何;

10,标红“哨棒折做两截”。

A.追问:好不容易轮到哨棒出场,关键时刻却折做两截。你怎么想?如果哨棒未断,武松凭哨棒打死老虎,你感觉怎么样?(板书:勇猛、武艺高强)

B.且看武松是如何赤手空拳打死老虎的,出示9-11自然段。

面对老虎的一扑一掀一剪,武松四次“闪”。

棒折后拳打脚踢:师生合作朗读。

师评:好个勇猛、武艺高强的武松!折做两截的哨棒反倒成全了打虎英雄的美名!

12:小心如此!细心如此!

▲贯穿全文

课文总共几个自然段?第一次提到哨棒是在哪个自然段?也就是课文的——开头。最后一次提到哨棒是在哪个自然段?相当于课文的——结尾。你发现了什么?(板书:贯穿全文)

难怪乎大学者金圣叹这样说,出示:

景阳冈勤叙许多“哨棒”字……骤看之,有如无物,及至细寻,其中便有一条线索,拽之通体俱动。——金圣叹

小结:一根哨棒反复提到十二次,既为故事情节埋下伏笔,又贯穿了全文;同时又衬托了武松这一英雄形象:带棒,则显示武松的谨慎、细心;棒折,更反衬了武松的勇猛、武艺高强。

◆十八碗酒、三处榜文

过渡:像这样反复出现的“物”文中还有,请你找一找,再品一品其中的用意,可以做一做批注。

▲十八碗酒

1.武松前前后后共喝了几碗酒?(板书:十八碗酒)出示2-3自然段:连吃十八碗酒,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武松?(板书:酒量过人、豪爽)分角色朗读。

2.作者这样反反复复地写武松喝酒之多,除了表现他的酒量过人、豪爽外,你觉得还有什么用意?

引导:如果武松只喝一碗酒就离开酒店,你觉得这故事怎么样?如果武松听店家劝告只吃三碗酒,然后上冈去了,你觉得这故事怎么样?这十八碗酒增强了小说的故事性,增加故事的情节波澜。(板书:丰富情节)

引导:武松喝第一碗酒,正是什么时候?当他喝完十八碗酒,已是什么时候?

武松因喝酒而延误时间,因喝酒而壮胆,才执意上冈,才与虎相遇,才有了打虎的英勇故事。这十八碗酒为故事情节的发展作了铺垫,埋下伏笔。

▲三处榜文

1.榜文,什么意思?这告示上大致写了什么内容?(出示:“近因景阳冈大虫伤人,但有过往客商,可趁午间结伙成队过冈,请勿自误。”)“请勿自误”是什么意思?

2.武松这一路上看到了几处榜文?(板书:三处榜文)

一是酒店的墙上“抄下来”的官府榜文;

二是冈下一棵大树树干刮去皮“写着两行字”;

三是山神庙门上贴着一张榜文,“上面盖着官府的印信”。

3.这榜文一次又一次反复出现,你觉得施耐庵用意何在?

说明虎情,为后面故事埋下伏笔,暗示武松很可能遇虎。

看看武松每一次看到榜文的反应,你觉得这武松是个怎样的武松?(板书:胆大、要强、倔强)

随机点拨:转身回酒店又怕失面子,武松是英雄,也是人,是血肉之躯。

◆三条线索交错推进

俄国作家契诃夫说过,出示:如果小说在前面写到墙上挂着一把枪,那么后面一定要写用到这把枪,否则这把枪就根本没有必要挂在那里。可见,小说中所有的细节描写都有它的深意,不是单为描写而描写。那么作者一提再提连提十二次哨棒是如此,十八碗酒、三处榜文也是如此。

哨棒、酒、榜文,在文中反复出现,各成一条或明或暗的线索,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引导学生发现:十八碗酒更多展现的是武松豪放、不拘小节的一面,情趣十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强大动力。哨棒,贯穿始终,更有力地凸现了武松的粗中有细、勇武过人和英雄气概,充满理趣。榜文,则将喝酒与打虎巧妙地串接起来,使打虎由偶然性走向了必然性,展现的是豪放不羁的情趣受到的扼制和变化,理趣渐浓,让我们看到了英雄性格中的两面性。酒、哨棒、榜文,三条线索交错推进,贯穿全文,塑造了一个更为真实、丰满的打虎英雄形象。

(三)总结延伸

今天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一种新的品读小说的方法,那就是通过品讀文章中反复出现的“物”,来深度读懂人物。其实,很多描写人物的作品,由于人物性格的复杂性,在塑造人物形象时往往少不了多条线索的细节描写,挖掘揣摩这些细节描写,能有助于我们深度品读人物形象。《水浒传》是这样,其他的经典小说亦是如此。经典不厌百回读,尤其像《水浒传》这样经典中的经典,更值得一读再读反复读。

猜你喜欢

武松打虎武松板书
语文教师,今天您板书了吗?
中国动画艺术史溯源
我家里的武松
浅谈戏曲动画短片《武松打虎》的创作思路
动物论反腐
The Alcohol Culture in Water Margin
武松打虎,他是英雄吗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板书设计的时效性
PEP小学英语第六册Unit3 B Read and Write 教学设计
武松的醉与不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