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与社会有效教学三部曲
2018-08-23熊伟利
熊伟利
摘 要: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行为、教学策略等方面的改革势头下,轻负高质的有效教学逐渐为广大初中社会教师所追求。初中社会有效教学应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围绕课堂活动设计有效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思考中自主完成学习。
关键词:有效教学;历史与社会;三部曲
中图分类号:G633.51
文献标识码:A
一、明确教学目标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新课程虽然提出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及知识与能力的三维目标,近些年又提出了学科素养的目标,但对很多教师来说,这只不过是给以前的教学目标换了一种表达方式而已,缺乏真正的思考与内化,这样的教学不能真正明确教学目的,即通过该课教学应该让学生拓展哪些能力?掌握哪些知识?
在“一个瓜引发的思考”一课的教学中,笔者通过“结论让学生写”的环节设计,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的相关目标有机整合在一起,使教学目标的完成更有效。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本课的主体内容之后,教师先进行小结:“本课我们讲了一个地方,围绕这个地方介绍了三样东西——一个瓜、一‘口井、一条路。”然后,教师提出下列问题:①一个地方是哪里?位于中国的哪里?该地自然环境具有怎样的特点?②一个瓜、一“口”井、一条路分别指什么?③请你用示意图将它们的内在逻辑关系表示出来,并给这样的一种关系取一个标题。④如果现在再请你品尝哈密瓜,你又能品出什么?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总结出本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并概括出本课的主题——“干旱的宝地”。很明显,经过这样的梳理,这课的探究已经非常明确——以新疆这一典型的干旱之地实例,让学生了解干旱之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与风土人情等方面的特点。
二、开展有效活动是有效教学的载体
在“一个瓜引发的思考”教学中,最大一个难点是坎儿井的工作原理,为了破解该难点,笔者设计了“难点让学生议”的活动环节,出示了“坎儿井剖面图”,并在旁边配上坎儿井的实体图,设问:①坎儿井由哪些部分组成?并做出判断。②坎儿井的水源来自哪里?最终流向哪里?主要经过坎儿井的哪一部分?坎儿井具有什么样的优势?③从水源到绿洲,该过程利用了哪一原理?有何好处?
通过这样的活动,笔者让学生明白:坎儿井由6部分组成,分别是竖井、竖井口、出水口、明渠、暗渠、池塘,其中暗渠是其主体部分,从水源到绿洲利用了水往低处流这一原理,正因为这些特点,坎儿井才有了诸如自流灌溉、不需动力;减少蒸发、节约资源;避免污染、保证水质;没有暴晒。
三、创设问题情境是有效教学的关键
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的问题设计直白简单,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为此笔者尽量避免设问一些简单、直白的问题。教学中,围绕“一个瓜引发的思考”这一主题展开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悟人地关系。为此,笔者围绕哈密瓜虚拟这样的一个情景:“小哈的自我介绍 ”—— 大家好,我是小哈,我的家乡在一个叫“火洲”的地方。我外表看上去虽然不怎样,但吃起来是香甜清脆的,连康熙皇帝吃了都贊不绝口,一高兴就给我们御赐了姓氏,现在,我们的日子可不太好过了,因为我们的生命之源——坎儿井在减少,从1784口到500口仅用了50多年的时间,据说现在消失的速度是每年20多口,照这样计算的话,20多年后将全部消失。然后教师设问:①小哈那个叫“火洲”的家乡在哪里?请你结合图片概括分析当地的自然环境特点。②香甜清脆的小哈在如此环境成长最大的难题是什么?③请你预测小哈的命运并谈谈你的依据。
整堂课其实是围绕这一情境展开的,分析了新疆的自然环境,新疆人们生产生活的特点,新疆在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的作用以及新疆的沙漠化等。通过这样的活动,把枯燥的学习转化为有效的学习,激发学生主动探究的兴趣。
“一个瓜引发的思考”试图通过教学形式的创新使得传统的教学目标、课堂活动、教学情境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我们知道,任何一次改革都不可能一帆风顺,新课程在改革过程中会困惑、会迷茫、会受挫,但也正因为如此才吸引更多的教师全身心投入,并进行反复的研讨,而我们相信课堂将会在这样的反复探索、实践中越来越有活力。
参考文献:
[1]叶 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J].河南教育,1997(9).
[2]张一平.初中历史新课程教学法[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