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周敦颐廉洁思想及其现代价值
2018-08-23李钟麟谢周艳
李钟麟 谢周艳
摘 要:一代宗师周敦颐开辟了理学思想的源流成为世人尊奉的理学开山祖师,因其洁身自好、清净自守的行政作风广受赞誉。他一生为官为学重正气、讲官德,形成了“以德生廉”“以诚养廉”“以仁促廉”“以法保廉”“以俭助廉”等博大而深远的廉洁思想体系。挖掘和发扬周敦颐的廉洁思想,对于当前抓好制度规范和思想道德提升这两把反腐倡廉利刃具有重大的借鉴和启迪意义。
关键词:周敦颐;廉洁思想;现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244.2
文献标识码:A
一、博大精深的廉洁思想
1.以德生廉
“德”在甲骨文中表示行为要正且目不斜视,后来金文中给目的下面加了“心”字底,意味着不仅目要正,且心要正,这才配得上为德。《易·乾卦》曰:“君子进德修业。”《说文解字》析“德”为:“外得于人,内得于己也,从直,从心。”由此可见,“德”一直与美好心灵和正直行为有着紧密的联系,周敦颐廉洁思想正是在“德”中孕育而成。
周敦颐注入儒学以新的元素,提出了以德为福的道德思想,把幸福与道德连在一起,唤醒了人对自身人生价值的新思考。他提出了“德”“得”合一思想,指出有德才能得天下,告诫君王应该“以德配天”“敬德保民”,他坚信武王灭殷获万民人心是因其主观因素——“德”的作用。周敦颐进一步指出福祸与德行是相依相存的,“德”是因,“得”为果,“福德果报”,认为无德便无福。那么何为幸福?如何在廉洁中感受和享受幸福呢?周敦颐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思索,提出了德福统一的思想。他告诫人们:人生不应沉迷于功名利禄的追求中,富贵并不是人生的最高目标,不能给人带来最大和持久的快乐。周子在《通书·颜子第二十三》中以颜回为例:“颜子,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而不改其乐。夫富贵,人所爱也,颜子不爱不求,而乐乎贫者,独何心哉。”在这里,周敦颐将道德提到天地间最尊贵的地位,将人们的幸福与道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在《通书·志第十》中大力赞赏商朝著名贤相伊尹,周子说要“志伊尹之所志,学颜子之所学。过则圣,及则贤,不及则亦不失于令名”。“伊尹之志”就是实现国家富强、社会和谐、百姓安康。这些彰显出周敦颐爱民如子、在自我修养上追求天地合一的至高境界、实现德福统一的至善人生崇高思想。
2.以诚养廉
周敦颐在其重要著作《通书》中,对“诚”进行了高度阐扬,该书寥寥2832个字,“诚”字就出现23次,不仅如此,周敦颐还特别以“诚”作为开篇,可见“诚”在他的理学中具有核心和突出地位。周敦颐指出:“诚,五常之本,百行之源也。”进而提出:“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通书·诚上第一》)诚是五常之基、百行(孝悌、忠信)之源、圣人之本,是社会和谐之纽带。人们一旦在道德修养上达到了“诚”,那就达到了至高至善的境界,进而达到了心灵的净化完美,从而通晓廉耻“为善去恶”。
如何进行“诚”的修养,周敦颐提出了修身方法和原则,一是内在约束,就是“无欲主静”“迁善改过”“恪守‘中道”。首先,他在《通书·圣第四》中指出:“寂然不动者,诚也。”可见,静就是“诚”。怎样才能静?他在《太极图说》中说:“无欲故静。”让人迷茫或走上邪道之路的往往不是人生而是欲望,受杂念或欲望的驱使才会滋生不道德的思想和行为。 当然,周敦颐所阐述的“无欲”并不是无任何欲求,而是指不允许以有与“中正仁义”相违背的欲求。其次,周敦颐在《通书·乾损益动第三十一》说:“君子乾乾不息於诚,然必惩忿窒欲,迁善改过而后至。”这就是说人的修养必须不息于“诚”,同时还得克制自己的忿和欲,改掉自身的过失,从而达到至善。最后,周敦颐在《通书·师第七》说:“惟中也者,和也,中节也,天下之达道也,圣人之事也。”他强调要恪守“中节”的健康人格,不偏不倚。二是外在約束。周子认为要特别注重“从师”“育德”和“树立榜样”。他在《通书·师友上第二十四》指出:“天地间,至尊者道,至贵者德……非师友则不可得也已。”认为要达到“诚立明通,到达圣贤”的境界就离不开名师的指点和益友的帮助,否则,人就会由生而愚,到长而蒙。与之同时周敦颐进一步强调道德教育和榜样的作用,他在《通书·文辞第二十八》说:“文辞,艺也;道德,实也。”认为道德教育是通往“诚”境界的桥梁。要以志效伊尹、致君泽民、孔子道德高厚、颜渊守德好学、仲由勇于改过等为榜样。周敦颐坚信人们如果以这些“圣人”为终极追求,就一定能够进入真正“诚”的境界。
3.以仁促廉
周敦颐以儒家学说为基础,融合道学,兼顾佛学,合流儒、道、释而成一体,开宋明理学之先河,作为一位由士入仕的儒者,周子继承和发扬了孔子“仁者爱人”的思想。他在《通书·道六》中说:“圣人之道,仁、义、中、正而已矣。”又在《通书·顺化第十一》指出:“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认为圣人必须具备仁、义、中、正四个方面的品质,并且四者中以“仁”为核心。“仁”的外向是爱人,内向则是无私,为官者要爱民如子,拥有“仁爱”之心就要对世人泛爱和大爱,要让广大百姓在一个良好的生存环境中安居乐业,要对广大老百姓宽容以待,要特别慎重使用刑罚来规范社会秩序,要加强和注重对人的教育。他在任南安司理参军时就做了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当时在南安狱中有一位囚犯,按律不当被判死刑,但是性格暴戾刻薄的转运使王逵却要治其死罪。宋代的转运使有弹劾地方行政官员的权力,由于他的坚持,所有官员因害怕而钳口不言。而在这时,身微言轻的周敦颐挺身而出,据理力争,王逵恼怒,固执己见,周敦颐忍无可忍,当即辞官并义正辞严地说:“以乱杀人来讨好上司,我不干!”王逵被周敦颐敢于舍掉官位为民请命而深受感动,改变了主意,死囚于是得救。周敦颐为官之道真正做到了内向和外向的完美结合,是仁爱民众、利民养民、去民之患的光辉典范。
4.以法保廉
周敦颐一生以司法官员为职业。在政治上主张“复古礼”,极力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并从“天道”自然法则到社会伦常秩序,极力论证封建制度的合理性。在统治手段和方法上,主张软硬兼施的“德刑相济”策略,认为统治者首先要通过道德说教来“化治天下”,他义正词严地指出:“圣人在上,以仁育万物,以义正万民。”(《通书·顺化第十一》),周敦颐的德化思想的逻辑就是心诚、家治、然后天下平。
单凭道德教化能否平治天下?周敦颐也深思了这一点,得出了否定的回答。于是他主张“正王道,明大法也”。(《通书·孔子上第三十八》),他指出:“圣人之法天,以政养万民,肃之以刑,民之盛也,欲动情胜,利害相攻,不止则贼灭无焉。故得刑以治。”(《通书·刑第三十六》),在这里,周敦颐阐明了他的德治和法治观念,强调了法治的作用,将法治置于德治之中,德治与法治相辅相成共同组成更为广义的德治,如同阴阳合而为太极。如何从法律制度上反腐倡廉,千年前的周敦颐也给出了回答。史书《濂溪先生周元公年表》中有这样的记载:“时虞部郎中杜咨知端州,禁百姓采石,知州占断,人号为杜万石。先生恶其夺民之利,因为起请:凡仕于州者,买砚得过二枚。遂为著令。”周敦颐在广南任提刑职位时,当时虞部郎中杜咨担任端州的知州,端州有奇石可用来做砚台,采石制砚就成了端州的传统工艺,这个行当也就成了端州百姓糊口活命的生计来源,但杜咨独霸禁止百姓采石,当地人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杜万石”。面对官员与民争利,周敦颐把情况如实上报朝廷,并提议所有任职端州官员在任期内,每人最多只能携带两枚端砚,令下如山倒。他通过制度立法解决采石问题,遏制了腐败的泛滥,以制度和法治保护了百姓利益。
5.以俭助廉
周敦颐一生清廉,生活俭朴。他在《拙赋》中写道:“巧者言,拙者默;巧者劳,拙者逸;巧者贼,拙者德;巧者凶,拙者吉。呜呼!天下拙,刑政彻。上安下顺,风清弊绝。”曾有人告诉周敦颐,说他比较笨拙,不通人情世故,为官不捞取利益,而周敦颐强调愿做可爱的“拙人”,鄙视那些所谓的机巧、机变、权变,为官者应脚踏实地为百姓谋福利。他曾赋诗云:“芋蔬可卒岁,绢布是衣食,饱暖大富贵,康宁无价金。”有填饱肚子的蔬菜和遮蔽身体的衣物,饱暖问题解决了就可以称之为大富大贵了,若能长久健康安宁那是无价能换的。他曾自励云:“君子以道充为贵,自安为富。”要“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他经常告诫家人:钱财身外物,够用即可;房舍遮风雨,够住就行。这就是所谓的知足者常乐。《濂溪先生墓志铭》记载了这么一段扣人心弦的故事:周敦颐在南昌县做官时突发了一场大病,密友潘兴嗣前去看望,却发现他的家当不过就是一只破箱子和几件破衣物,钱更是不超过百文。如此清贫,他却将仅有的一点俸禄分给族中困难之人和捐献开办学校、修缮学堂,剩下一点招待客人和朋友。50岁时他曾寄给父老乡亲的一首诗中还写道:“老子生来骨性寒,宦情不改旧儒酸。停杯厌饮得醪味,举筋常餐淡菜盘。”可想,周敦颐自身节俭,为百姓谋福,但其自身也不希望受家乡人热情款待为之破费。这正应了北宋著名文学家黄庭坚的妙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宋黄庭坚《豫章集·濂溪诗序》)
二、周敦颐廉洁思想的现代价值
1.制度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廉洁建设的治本之要
权力滥用是腐败的温床和腐败的根源,因而,遏制腐败的关键与核心就在于制约和权利监督。我国当前制度体系的确存在一定的漏洞,权力没能关进制度笼子里,让部分领导干部有机可乘。周敦颐提出“肃之以刑、得刑以治”的思想就启示我们,廉洁建设必须制度化、法治化。制度具有根本性、全局性、稳定性的特点,健全和完善的制度是当前反腐倡廉治本之要 。
要发挥制度的规范作用,从制度出台和制度运行方面都必须予以重视。制度的制定必须坚持民主集中制,广泛倾听和征求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心声,最大限度地增加对制度的认同指数。制度执行中要坚决维护制度的权威性、严肃性,要严格坚持一视同仁和人人平等的原则,把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有机结合起来,真正让法制来约束权力,使权力在法律规定的轨道中运行,领导干部一律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良好的政治文明和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时下,我国的廉洁制度建设须从以下方面下功夫:一是创新和完善“由上而下”转变为“由下而上”的干部选拔制度,从根本上优化干部队伍结构;二是创新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提升党员干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和坚定的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树立真正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从根本上提升干部队伍思想素质;三是创新和完善围绕以党内民主监督和党外民主监督为中心的监督约束制度,强化权力运作过程透明度,提高公民参与监督广度,完善领导干部职能、职责和考核制度,構建领导干部自律和自监制度,切实保证整个干部队伍的纯洁性;四是创新和完善防止利益冲突制度,廉洁风险防范机制、信息公开机制为核心的预防制度,从根本上提高党和政府的执政能力;五是创新和完善“零容忍”的惩治制度,特别对腐败易发多发地域和领域要构建调查分析制度,健全查处案件协调机制,完善重大案件督导督办机制,健全责任追究制度,筑牢反腐败的最后一道防线,从根本上提高干部队伍的责任意识。
2.干部队伍建设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廉洁建设的重要保障
反腐的经验证明,多数党员干部违法违纪,走上腐化堕落之路,皆源于思想的蜕化变质。周敦颐曾指出要治理天下万民,统治者首先要身正心纯、律己修身、垂范率先,天下万民才会诚服。历史经验证明,纯心是治政之要,用贤是为政之急,加强领导干部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固本工程。
实现领导干部思想修养和人格层次的自觉提升,必须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崇高的思想道德是造就高层次高素质领导干部的基础条件。古人云:“士有百行,以德在先。”做官先做人,领导干部是社会道德主体,肩负政治领导、国家管理、协调服务等多重角色,这就决定了领导干部必须具有自律廉洁、不图私利、公平公正,具有誓死捍卫国家利益、忠实服务人民群众的义务感,具有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忠于职守的责任感,具有真正认识党、懂得党、理解党,从而真正在情感上求真向善的道德价值取向,树立公仆意识,正确对待岗位职权、地位,筑牢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责任意识,铸造以“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为原则的高尚人格。在工作中自重慎行,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学会自我反省,敢于自我担当,勤于反躬自问,善于自我警示,牢牢地守住党性原则这条防线。
(2)终身学习是成就高层次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终身学习可以说是每个人经营生命的重要途径。诚然,终身学习也是成就高层次高素质领导干部的重要途径。当前的领导干部,从学历上看都比较高,但高学历的领导干部是不是就意味着知识渊博了呢?现实中的“本领恐慌”或“拍脑袋”决策的棘手现象,也证实了领导干部知识提升能力的迫切要求。终身学习、扎实学习应成为永恒的主题。领导干部肩负着改革开放、为民谋福祉的重任,要准确认识形势、正确分析判断、运筹帷幄、科学决策,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领导干部只有终身学习,才能积累足够知识,只有具备足够的知识,才能提高思想理论修养,提升思维能力,增强领导干部和领导艺术。
参考文献:
[1]蒋 伟.周敦颐伦理思想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5.
[2]于 滨.论周敦颐“诚”的思想[D].太原:山西大学,2008.
[3]陆魁宏.周敦颐爱廉思想的当代价值[J].船山学刊,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