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地方高校教师师德建设评价研究
2018-08-23宋振涛石玲玲
宋振涛 石玲玲
摘 要:对于高校来说,加强师德建设可以有效地提高师生共同的综合素养,也为校园建设提供本质的保障。但目前多数高校在这一体系的建设方面仍显得不够完善和乐观,其不仅一定程度地牵涉到办学质量,也是导致部分教师道德素养难以提高的主要原因。高校的师德评价体系应该是教学内容的一部分,他对提高整体教学水平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有一定的积极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一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师德;评价体系;教学质量;道德素养
在新时期的教育理念下,教育的发展要求教师不仅要具备良好的专业能力,还要在个人道德等方面有所建树,在教师的综合能力层面上,道德的建设是根基,优良的涵养和高尚的道德是保证教师能够全心全意投入工作热情和科研进度中的关键点,也帮助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以教师的优良品德为典范,从而树立起个人的理想和良好的个人涵养,也促进整个校园形成有序、积极的学习风气。
一、 高校教师师德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缺乏敬业精神
随着时代的发展,物质生活更加丰富,但部分教师职业道德坚守不够,受唯物质化追求的不良影响,只是努力寻求自身物质缺失,只把教书作为安稳的谋生渠道,一旦教师身份确认下来,便减少教育教学上投入的精力,在教师职业特性的掩盖下,不再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方式,缺乏敬业精神。课堂教学手段和方式过程缺乏灵活性,致使课堂气氛乏味无聊,毫无学术气息。如此下来,学生对课程也失去了兴趣和耐心,使师生双方面都把课堂当作流水的任务去完成,对学校整体的教学水平和质量都产生了不良影响。
(二) 较为薄弱的育人意识
传统的教育理念里对教师的首要定义便是“教书育人”,也就是说,教师不仅要负责教授知识,更要本着“育人”精神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道德素养。但如今,教学在大多教师的心目中越来越单一地固定为“教书”,而缺乏“育人”的内涵。再加上许多家長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略孩子其他方面的发展。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心理健康、行为素质、与人相处等能力的培养反而理成为部分教师创办私人培训机构、谋取机构盈利的内容。虽然,私人培训机构的存在价值也是不置可否的,但对高校来说,教师创办机构的行为,实际上大大占用了科研与教学的精力,使高校的教学水平因此受到影响,也使教师的教育走向商业化,失去了教育的初衷。
(三) 教师自身的职业道德弱化
教师职业是一个工作与日常行为难以分割的职业,因为其特殊的“引导者”身份,使得其自身的言行举止都成为学生最直接可观的模范。在这个信息网络发达的年达,由于各种思想意识的传播,许多高校教师的师德修养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部分教师过于看重个人利益,而在追求这一个人利益的过程中便容易不顾及师德作风,严重损害了教师的公众形象。且部分教师在教学中,只一味地口头上要求学生严以律己,遵守秩序,而自己却不以身作则,表现出“师为最大”的态度,任意迟到早退,甚至仪表不整,更有甚者,有的教师会以接受礼物或金钱的方式达到学生的“不挂科”要求或“高分”要求,这些行为严重地损害了教师的职业道德,而且容易促进校园腐败气息的形成,甚至也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所损伤。
二、 加强高校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
(一) 制定师德建设方针,提升教师的敬业精神
制定合理的师德建设方针首先要明确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操守,通过完善的考评和理论学习,全面加强高校的师德建设。首先要树立教师教书育人意识责任,并配合积极的培训工作,使教师在培训中真切地认识到自己作为教师的主要职责所在。不论在教学中还是在学习中,都要主动约束自身的道德行为,努力提高专业水平,在教授中,对学生负责,公平真诚地善待每一个学生,做到尽职尽责,并本着乐于奉献的牺牲精神投入至教学体系的探索中,只有这样,教育才不失其初衷意义。
(二) 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
增强教师的育人意识主要在于督促教师不断地主动提高自我修养。教师的工作是处于一个大的集体教学环境当中,可依据社会发展环境的变化而对自己的教育理念做适当调整。教师要努力把社会公众对教师的道德要求转外为自身坚定的道德信念,由内自外地提升自我的育人意识,并以严格的手段不断激励自己,改进自己,坚守自身的教师道德底线,成为学生的最好“引领者”。
(三) 提高教师思想素质,坚守道德底线。
对于教师自身来说,坚持不断地学习是非常重要的。除了要积极学习党的理论成果,还要不断提升专业知识的水平。学校在此方面也要积极给予鼓励,并为其创造有利的机会和充足的时间。除此之外,教师在教育过程中不仅要贡献自己的知识,还要坚守个人的道德底线,坚决不触碰教育部“红七条”。同时为了做到严格地打击腐败现象,高校也应对教师的职业道德提出严格的要求,并明文规定明确的奖惩规则,树立师生正确的价值观和健康的教育观念。
三、 结语
高校的师德水平决定了我国培养人才的效果优劣,科学的师德评价体系对提高校办学质量具有举足轻重的现实意义,只有将这一体系落实,才能为民族、为社会培育出优质的人才资源。
参考文献:
[1]周荣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下的师德师风建设[M].开明出版社,2015.
[2]赵国柱,陈旭光.教育理念变革中的师德建设[M].天津教育出版社,2012.
[3]杨俊一,吴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师德、学风建设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7.
[4]陈宁.师德建设:多视角的分析与建构[M].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屠火明.地方大学师德建设研究[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4.
作者简介:宋振涛,石玲玲,陕西省西安市,西安石油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