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效果的影响

2018-08-20宋志明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8年7期
关键词:外旋外展肱骨

宋志明

(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康复医学科,河南 郑州 450052)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文献报道发生率为12.5%~70.0%[1]。根据临床表现病程可分为3个阶段,如不及时治疗,后期可出现上肢功能丧失,肩、手强硬畸形。肌肉振动疗法通过持续击打与机械振动作用于深部肌肉组织,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和疼痛。国内关于肌肉振动疗法治疗肩手综合征的报道较少。本研究旨在探讨肌肉振动治疗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康复的影响,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7月—2017年6月我院收治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0例。联合组男24例,女16例,年龄54~91岁,平均年龄(77±10.5)岁,脑梗死28例,脑出血12例,分期Ⅰ期23例,Ⅱ期16例,Ⅲ期1例。对照组男27例,女13例,年龄59~88岁,平均年龄(75±9.8)岁,脑梗死26例,脑出血14例,Ⅰ期24例,Ⅱ期14例,Ⅲ期2例。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及肩手综合征诊断标准与分期标准[2],并经CT或MRI确诊;②未服用镇痛药物及任何可减轻肢体肿胀的药物;③自愿签订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偏瘫侧上肢骨折、有局部金属异物、严重骨质疏松者;②患有肩周炎、颈椎病、丘脑痛等导致上肢及手疼痛的疾病者;③有出血倾向者;④合并心脏疾病或其他严重脏器疾病者;⑤中途退出治疗计划者;⑥有认知障碍,不能配合本研究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生命体征稳定后,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联合针灸治疗。常规康复治疗:①压迫性向心缠绕法:用直径1~2 mm的线从拇指开始缠绕,缠完五指,用同样方法缠绕手掌至腕关节。缠完后,迅速拉开线环,qd。②主/被动运动法:双手Bobath式握手上举,主动耸肩。确保肩胛骨位置正确,进行抓握动作。③冷热交替法:冷水10℃,温水40℃,先把患肢浸泡在冷水中5~10 min,再浸泡在温水中5~10 min,tid。④气压治疗法:取仰卧位,将气压治疗仪的气囊绑在病变的上肢,调节时间、速度与压力,20 min/次,bid。针灸疗法:取良肢位,消毒,采用0.3×40 mm灸针直刺进针,深度根据患者肌肉丰富程度而定,极泉下用提插泻法,以手指抽动3次为度。尺泽、内关均用提插捻转泻法,手法持续1 min。上述3穴不留针;保持良肢位,手掌心向下,取肩髑、肩髂、臂脯、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用一次性0.35 mm×50 mm针灸针,每穴行提插捻转补法lmin后留针,取一段直径1.5 cm、长2 cm的温针艾条置予针柄上端,底端点燃,艾条底端离皮肤4 cm,每穴灸3壮,qd,每周5次,连续4周。

联合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肌肉振动治疗:采用泽普深层肌肉刺激仪(山东泽普医疗科技有限公司),振动头敲击频率15~60 Hz,振动仪尺寸:23.5 cm×5 cm×15 cm,振动头伸缩距离6 mm。患者取坐位或仰卧位,振动头紧密接触需治疗部位,由上臂至前臂再至腕关节及手,再沿反方向振动。以上步骤重复4次,共用时约20 min,qd,连续3周。

1.4 观察指标

于治疗前和治疗后评定疼痛程度、偏瘫侧手及腕关节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3]、上肢运动功能评分法(Fugl-Meyer)、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法(MBI)。

治疗前后由4名主治医师以上的临床医师,根据肩手综合征评分标准评定患肢肿胀、肱骨外展及外旋活动范围。具体为:①上肢远端水肿,分为无、轻度、中度、明显和严重,分别评为0,l,2,3,4分;②肱骨外展范围,分为180º~120º,120º~90º、90º~45º、45º~0º,分别评为0,1,2,3分;③肱骨外旋范围,分为 90º~ 30º,30º~ 20º,20º~ 10º,10º~ 0º,分别评为0,1,2,3分。总共最高评分为9分,代表肩手综合征病情最为严重。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软件SPSS 19.0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肿胀、肱骨外展、外旋比较

联合组治疗后肿胀、肱骨外展、外旋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治疗前后肿胀、肱骨外展、外旋评分差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各项评分比较

3 讨论

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清楚,可能是脑卒中影响自律交感神经,导致肢体末梢神经及血液循环障碍,主要临床表现为手和肩部关节肿胀、疼痛,且活动时疼痛加剧,关节活动度受限并逐渐加重。目前临床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案,一般采用药物治疗、神经调节、物理治疗等。

中医针灸是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常用方法,可直接作用于患病部位,缓解疼痛,促进血液循环,减轻肿胀。多数学者经过临床试验证实,针灸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疗效确切,优于西药治疗。但是单用针灸治疗的疗效有限,与常规康复治疗结合更具有优势,不仅可减轻疼痛,还可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本研究结果显示,联合组治疗后VAS评分低于对照组,联合组治疗后Fugl-Meyer评分、MBI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可有效减轻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疼痛,提高偏瘫侧手及腕关节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改善生活质量。有研究表示[4],振动疗法是改善偏瘫患者肌张力的有效方法。肌肉局部受到振荡,能够刺激外周感受器,促使感觉恢复,并通过刺激粗纤维,调节控制闸门,达到镇痛目的。本研究中,联合组治疗后肿胀、肱骨外展、外旋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说明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患者手部肿胀,扩大肱骨外展、外旋活动度。

机械振动疗法是一种古老的物理疗法,临床应用较广,治疗不同的疾病,采用不同的振动频率。有研究[5]指出治疗卒中的最佳振动频率为70~120 Hz。本研究采用60 Hz的振动频率,对改善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有一定的疗效。

综上所述,肌肉振动联合针灸与常规康复治疗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可减轻肿胀、疼痛,扩大肱骨外展、外旋活动度,提高日常生活能力。

猜你喜欢

外旋外展肱骨
外展悬吊式悬雍垂腭咽成形术治疗重度OSAHS的疗效分析
肩周炎患者康复锻炼小妙招
保留外旋肌群微创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疗效分析
人工肱骨头置换治疗老年肱骨近端复杂性骨折的效果
老年复杂肱骨近端骨折的治疗选择:保守治疗,切开复位还是肱骨头置换?系统评价及Meta分析
青壮年患者肱骨近端严重骨折脱位的内固定治疗
肱骨外展动作中肩袖生物力学的有限元分析
特定肩关节康复运动对肩外旋肌的激活效应
少林小武功(二)
外展项目的运营和管理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