埋线联合耳穴压丸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临床观察
2018-08-15樊建林朱红艳马淑红
樊建林,朱红艳,马淑红,王 勇
张家川县第二人民医院,甘肃 张家川 741506
餐后不适综合征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属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两种亚型之一[1]。其临床症状主要有早饱感、过度嗳气以及餐后饱胀或恶心等。有研究[2]显示针灸特别是穴位埋线治疗本病疗效显著。本研究运用埋线联合耳穴压丸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获得了较好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将2015年8月至2017年8月于张家川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餐后不适综合征患者10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50例。治疗组中男28例,女22例;年龄25~70岁,平均(39.1±1.7)岁;病程 0.6~11 年,平均(5.2±1.9)年。对照组中男29例,女21例;年龄24~69 岁,平均(41.5±2.4)岁;病程 0.5~12 年,平均(4.29±1.1)年。2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
1.2诊断标准
1.2.1 西医诊断标准 依据2006年制定的罗马Ⅲ标准[3]拟定:正常进食后发生餐后饱胀不适,每周至少出现数次;由于早饱影响正常进食,每周至少出现数次;症状在诊断前至少出现6个月,近3个月症状符合上述标准并且缺乏能够解释症状的相关器质性疾病存在的证据(包括上消化道内镜检查无异常)。
1.2.2 中医诊断标准 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痞满”[4]的诊断标准,包括:1)自觉胃脘部痞塞、胀满或胀痛不适;2)起病缓慢,时轻时重,反复发作2个月以上;3)发病常与饮食、情志、起居、寒温等诱因有关。凡具备以上 1)、2)项,参考 3)项及其他症状、舌苔、脉象即可诊断并进行辨证分型。
1.3排除标准排除:1)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恶性肿瘤者;2)妊娠期妇女;3)持续服用其他中西医胃肠道药物者;4)不能配合本治疗方案者。
1.4纳入标准纳入:1)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2)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者。
1.5治疗方法
1.5.1 治疗组
1.5.1.1 埋线 主穴:内关、公孙、胃俞、中脘、天枢、足三里、脾俞、肝俞。配穴:肝胃郁热加行间(透太冲);饮食停滞及便秘加腹结;胃阴不足加三阴交;湿滞中焦加阴陵泉。
1.5.1.2 操作 穴位常规消毒,戴一次性无菌手套,采用9号1次性埋线针,根据穴位特点剪取00号约3~6 cm长可吸收聚乙交脂-丙交脂(PGLA)线,线体一半置入针管内,另一半露在外面,拔除针芯。左手指切穴位,右手持针快速刺入皮下,缓慢进针至穴位相应深度,使外露线体全部没入皮下,行针至得气后旋转针体180°,然后出针。出针后用消毒干棉球按压针孔以防出血,并覆盖创可贴,嘱患者3天内不洗澡。14天埋线1次,共埋2次。
1.5.1.3 耳穴压丸 选穴:胃、大肠、小肠、脾、肝、三焦、交感、皮质下。操作:耳穴酒精常规消毒,取一次性王不留行籽耳穴贴常规耳穴贴敷,按压力量以患者能耐受并使耳朵局部灼热为度,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4次。每次贴压一侧耳朵,两耳贴压间隔4天,连续轮换贴压28天。
1.5.2 对照组 餐前15分钟口服枸橼酸莫沙必利片(鲁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H19990315,规格:5 mg)5 mg,3次 /d,连服28天。
1.6观察指标症状积分:症状积分分级标准[5]共分为4级,即0级计0分,Ⅰ级计1分,Ⅱ级计2分,Ⅲ级计3分,主要针对餐后饱胀、上腹胀、早饱、喛气、恶心呕吐等5个症状。
1.7疗效标准依据文献[6]拟定:根据治疗前、后主要症状积分计算疗效指数:疗效指数=(治疗前症状积分-治疗后症状积分)/治疗前症状积分×100%。痊愈:主要症状全部消失,疗效指数≥90%;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60%≤疗效指数<90%;有效:主要症状减轻,30%≤疗效指数<60%;无效:主要症状无减轻,疗效指数<30%。
1.8统计学方法运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s)表示,运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症状积分治疗后2组症状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治疗组症状积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表1 2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比较(±s) 分
注: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表示P<0.05,*表示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表示P<0.05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治疗组 50 9.70±1.32 3.80±2.83*#对照组 50 9.52±1.34 5.22±2.85△
2.2临床疗效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2%,优于对照组的70%( χ2=11.27,P<0.01),见表 2。
表2 2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3 讨论
餐后不适综合征类似中医学“胃痞”“痞满”等范畴。本病病因有感受外邪、饮食内伤、脾胃虚弱以及情志失调等;病变涉及的脏腑主要有胃、肝、脾;其基本病机是脾虚肝郁,胃府不降[7-8]。治疗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升清降浊[9]。
穴位埋线所选主穴中脾俞、胃俞、肝俞为脏腑背俞穴,善于调理肝脾胃脏腑之气机,从而疏肝气、健脾气、和胃气。中脘为胃之募穴、腑之会,专治一切腑病,尤以胃疾为先;天枢隶属于胃经,又为大肠募穴,乃阳明脉气所发,调整胃肠气机之功显著;足三里为胃经合穴及胃的下合穴,配合中脘、天枢,3穴专门针对胃府,能强脾健胃、理气导滞;内关配合公孙是八脉交会配穴法,专治胃心胸所有不适,乃治胸脘疾患之重要配穴。天枢、中脘配合足三里属上下配穴法,天枢配合足三里属本经配穴法,脾俞、胃俞、肝俞配合天枢、中脘又属前后配穴法,故而选穴经典,组方严格,配伍得当,直达病所,针对病因,切合病机[10]。穴位埋线是一种长效针灸,是复合型治疗方法,融会贯通了针刺、割治、刺血等方法之特长,对相应的神经、内分泌、免疫、循环等系统具有良性、双向性调节作用[11],其最大的特点是治疗频次少,疗效持续时间长,吻合了本病的病症特点。
耳穴压丸所选穴位中胃、脾、肝同样针对病变脏腑,小肠、大肠配合胃、脾、三焦而健脾和胃、通肠导滞;交感穴是治疗包括胃、脾、肝、小肠、大肠等内脏在内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的要穴,皮质下是调整胃、脾、肝、小肠、大肠等内脏功能的最高司令部[12]。通过耳穴的随时按压,能对肝郁脾虚、胃失和降所导致的PDS而起到疏通经络、疏肝理气、健脾和胃、消食导滞的功效。
因此,埋线配合耳穴压丸治疗餐后不适综合征疗效独特,简单易行,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