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辅导员专业技能提升研究
2018-08-14屠瑞旭
[摘 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高职院校辅导员要在强化工学结合,学生顶岗、轮岗的教学过程中,以学生“工”和“学”职业角色变化为出发点,根据教育客体角色、教育环境变化,依托工学结合不同阶段,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工作。
[关键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辅导员;专业技能
高职与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上的最大区别在于实施工学交替、顶岗实习教学模式,职业院校学生在三年的专业学习中“工”和“学”交替,可以说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职教育的内在属性。如何在强化工学结合,校企、校政合作,学生顶岗、轮岗的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的教育管理是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面临的新问题和新任务。高职院校的辅导员如何适应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教学特点,以学生“工”和“学”职业角色变化为出发点,根据教育客体角色、教育环境变化,依托工学结合不同阶段,有效提升专业技能并开展有针对性的学生教育、服务和管理,促进学生成长、成才值,得我们认真探索。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辅导员专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教育部于2014年3月印发了《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职业能力标准》),2017年9月修订了《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职业能力标准》及新修订的《规定》从高校辅导员职业概况、职责与要求,各职业等级能力标准、发展与培训、管理与考核对辅导员队伍建设进行了规范与要求,对进一步推动辅导员职业化、专业化和专家化进程作出了具体性要求。目前,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化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基于以上能力提升的研究有待深化,尤其对辅导员工作机制缺少系统的深层次分析,尤其是如何加强辅导员专业与技能提升以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高职高专学生管理这一问题研究不多。
1.辅导员技能的提升得到了认可,但研究成果缺乏深度。主要体现在研究的深度上不够,分析问题和解决方案不够系统且可操作性也不够强。目前的研究多是对辅导员队伍建设的经验型或应急性的总结和归纳,理论的出发点和归宿点往往局限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这些研究缺乏对辅导员专业化发展理论的系统性研究。缺少对辅导员队伍长期的可持续发展的指导。另外,辅导员工作中长期存在的“非专业化”现象认识不足,没有把辅导员队伍和辅导员个人的“角色定位”和“职业发展”置于专业化建设和长远发展中来。
2.辅导员专业化成为关注热点,但对辅导员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培养,辅导员掌握高职高专德育工作的知识和技能,对辅导员专业化的标准以及促进专业化的具体措施所涉不深,并未对如何提高辅导员专业技能进行深入的分析,没有提出具体可行的措施。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新要求
工学结合培养模式要求高职辅导员要以学生成长成才为本,要适应人才培养机制的新特点不断创新高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创新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模式以适应成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对应的是新的学生教育管理模式,即工作机制不体现在教学实训等环节上,更体现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及行为管理等方面。工学结合模式下的学生工作不再囿于传统的方式,而要根据实践教学的具体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育形式。如,辅导员可以参与到学生的实训或不定期到实训单位走访等方式了解学生情况。此外,企业也要有指导教师专门负责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开展职业道德等方面的宣传和教育,帮助学生既练技能,又学做人。校企双方形成的教育合力,将搭建起全员、全社会育人的架构,极大地提高教育管理工作的实效性。
2.高职辅导员要充分重视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高职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带来的新变化。工学结合要求学生必须走出校园,到企业的具体生产岗位去。教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工学结合模式下,传统的教育管理内容和方法当然适用,但在侧重点上应有所调整,充分利用并紧紧抓住实习环节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发挥、调动和整合企业在育人方面的资源优势,会较传统教育模式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高职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的良好契机。为学生思想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平台,对提升教育管理的实效性有事半功倍作用学结合培养模式彻底改变了过去学院式的教育形式,注重教学过程的开放性、真实性,学生在实际生产环境中所接受的影响、教育和启发是学院式教育无法比拟的。
三、高职院校辅导员专业技能提升保障机制研究。
1.高职院校辅导员激励工作的政策支撑。高职院校要建立和完善辅导员的评优奖励体系,为辅导员的评选提供科学合理的评价指标。辅导员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貢献要充分肯定与支持,鼓舞和提振辅导员队伍的士气。
2.建立科学的薪酬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辅导员队伍的稳定性。要着力解决辅导员工作量和报酬不匹配的问题。辅导员负责管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琐碎繁杂,工作量大,持续时间长。其本身具有干部和教师的双重身份,但是辅导员既没有教师的待遇,也没有干部的权力,因此需要改革薪酬制度,量化辅导员工作,设立辅导员岗位津贴,保证辅导员基本薪酬增速高于学校人均收入增速。
3.建立合理的辅导员职位晋升制度。探索实施辅导员的双线晋升机制,强化辅导员作为教师和干部的双重身份,实现专业技术职务和行政职级双线晋升;建立完善的辅导员评价体系,将教育过程与教育目标、教育结果与学生评价相结合,完善考核评价机制。
4.建立合理的分流机制。合理的流动机制对于保持辅导员队伍的活跃性、积极性是很有必要的。对于政治素质过硬、工作成果突出的辅导员,可以根据干部选派需要提拔到学校的其他行政管理岗位,使他们更好地为学校、学生服务;对于不适合担任辅导员工作的,及时进行调整,将他们调配到相关服务部门从事管理性工作。
参考文献:
[1]李丽.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提升路径探析,现代交际,2017.21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 实践研究 2014.12
[3]李永山,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加强高校辅导员专业人才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5.9
作者简介:屠瑞旭(1977—)男,山西汾阳人,硕士,副教授,南宁职业技术学院党委组织部副部长,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基金项目:2011年广西教育厅科研立项项目(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下的辅导员专业技能提升与训练研究201106LX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