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护理干预对长期卧床患者肺栓塞发病率的影响

2018-08-06李红燕

关键词:肺栓塞卧床发病率

李红燕

(河南省人民医院胸外科,河南 郑州 450003)

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即为因内源性或外源性栓子堵塞肺动脉主干/分支,所致肺循环障碍的病理生理综合症。主要可分为肺血栓栓塞症、脂肪栓塞综合症、空气栓塞和肿瘤栓塞等。其危险因素主要包括:血流瘀滞、内皮损伤、高凝状态等机制[1]。发病原因主要包括年龄大、活动少、静脉曲张、心肺病症、肿瘤等,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胸痛、晕厥等临床表现。长期卧床患者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症的高危人群,深静脉血栓是肺栓塞的主要栓子来源,一旦栓子脱落,直接威胁患者生命。本研究将我院在收治长期卧床患者188例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讨护理干预对研究对象肺栓塞发病率的影响。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2017年1月~12月收治188例长期卧床患者。将1~6月就诊的患者分为参照组(n=94);7~12月就诊的患者分为实验组(n=94)。研究前,自愿参与研究的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实验组男、女各占54.25%(51/94)、45.74%(43/94);年龄65~72岁,平均(68.5±5.6)岁。其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慢性心功能不全者、脑血量病症者、恶性肿瘤者各35例、40例、14例、5例。参照组中男、女各51.06%(48/94)、48.94%(46/94);年龄66~70岁,平均(68.2±5.4)岁。包括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者、慢性心功能不全者、脑血量病症者、恶性肿瘤者各33例、38例、16例、7例。两组一般资料结果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参照组实施常规护理,为患者讲解病症相关知识、治疗及护理方法、相关注意事项等。住院后,对所有患者进行跟踪随访和记录,时间为6个月,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并发症等变化,做好相关记录。

实验组在常规护理之上,实施护理干预。

1.2.1 基础护理干预

告知患者穿弹力长袜,增加静脉回流。输液时,避免对下肢静脉进行输液,若不可避免在下肢输液,需严格控制穿刺的次数。进行局部热敷处理,提高穿刺成功率,改善患者下肢肌肉被动运动情况。并叮嘱患者补充血容量,改善血液黏稠度,避免发生血小板粘附情况。重点分析长期卧床患者的病情,并需对高龄患者、糖尿病患者、肥胖及心功能不全患者,实行密切监测。此外,应严密观察患者颅脑、口腔,以及鼻腔、消化道等,有无出现出血现象。严格监测血液流动变化、凝血功能、血小板等情况,并做好皮肤护理,防止压疮。叮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禁止过度用力排便,禁止为患者按摩肢体,以便减少血栓脱落所致肺栓塞[2-3]。

1.2.2 药物护理干预

因患者个体体质差异,药物可能引起恶心、呕吐等反应,严重者可导致脱水,护理人员应告知患者及家属引起胃肠反应的原因、预防用药的目的,使患者及家属掌握一般自我护理知识。在滴注刺激性较强的药物后,应合理使用生理盐水冲洗,防止发生静脉炎。若发生静脉炎,应在第一时间更换血管输注部位,局部使用50%的硫酸镁湿敷处理,密切观察患者皮肤温度、颜色。将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抬高,促进静脉回流。针对高危患者,前期护理时需防止静脉注射对血管构成刺激的药物,或是在相同静脉反复穿刺,以降低对血管内膜构成的损伤,降低血栓发生率。

1.2.3 生活环境护理干预

提供良好的病房环境,每日做好病房的通风、消毒、清洁等工作,消毒剂擦地2次/d,将室内的温度、湿度分别设置为20°C、50%。

1.2.4 饮食护理干预

因患者用药及自身情绪变化导致食欲不振,发生营养不良现象。护理人员应叮嘱患者保证身体营养,以清淡食物为主,遵循少食多餐原则,多补充一些低脂肪、高蛋白、维生素、纤维素含量高的软食,防止进食高脂肪、高胆固醇食物,避免进食过多绿叶蔬菜,如菠菜、韭菜等影响抗凝作用的食物,并禁忌食用速溶性、易反酸性食物发生腹胀现象,以防增加心脏负担、肺负担[4]。通过饮食护理提高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

1.2.5 心理干预

长期卧床患者易产生呼吸困难、咯血、昏迷等表现,这时因担心自身的病情,容易产生焦虑、自卑、悲观等不良心理,从而发生消极治疗现象或过激行为,导致病情恶化。为此,护理人员需主动和患者沟通,正确引导和疏解患者负面情绪,做好健康教育工作,使患者正确认识疾病,提高治疗欲望,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改善自身免疫力及抗病能力,提高临床治疗有效率[5]。

1.2.6 运动干预

患者长期卧床易导致身体酸痛,肢体运动能力下降,严重者运动能力丧失,护理人员应协助患者床上主动/被动伸屈下肢,加强跖屈练习、背屈练习。定时为患者按摩下肢比目鱼肌、腓肠肌[6]。同时,密切观察长期卧床患者下肢是否存在颜色变化、水肿、浅静脉怒张等症状,若是发生异常应在第一时间进行针对性处理。

1.3 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长期卧床患者肺栓塞发病率;采用我院自制护理满意度量表了解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情况,按照非常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进行评判,前两者的总和×100%,即为护理满意度。

1.4 统计学分析

本研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7.0处理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以百分数(%)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s”表示。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率、肺栓塞发病率的对比

实验组和参照组的下肢静脉血栓率、肺栓塞发病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

表1 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率、肺栓塞发病率的对比 [n(%)]

2.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实验组和参照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情况比较,差异性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的对比 [n(%)]

3 讨 论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两组下肢静脉血栓率、肺栓塞发病率、护理满意度比较,实验组均具有明显的优势(P<0.05)。这和吴圆圆[7]等人的报道基本一致。本次研究对实验组研究对象实行了基础护理干预、药物护理干预、生活环境护理干预、饮食干预、心理干预、运动干预。研究证明对长期卧床患者实施系统的护理干预能够改善患者紧张、悲观心理,提高患者配合治疗的积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一系列的护理干预使长期卧床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控制,提高了患者自身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提高了其生存质量,使主观幸福感增强。护理干预不仅有效降低了长期卧床患者肺栓塞危险因素的发病率,同时也增强了医患人员之间的相互信任[8-10]。

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日益严重,肺栓塞发病又比较隐匿,临床表现存在特异性特点,医护人员应不断优化系统护理理论机制,加强学习相关业务知识技能,以便提高预防长期卧床患者发生肺栓塞意识、提高自身操作水平以及服务态度等。在合理的抗凝治疗与护理干预下,切实控制肺栓塞发病率、病死率,促使长期卧床患者及早获得康复。

总之,实行护理干预,能控制长期卧床患者肺栓塞发病率,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猜你喜欢

肺栓塞卧床发病率
一种可升降卧床病人半自动转运车的研究与设计
家有卧床老人,如何预防压疮
肺栓塞及预防
牛繁殖、饲养、卧床精细管理七法
多晒太阳或可降低结直肠癌发病率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警惕隐形杀手“肺栓塞”
ARIMA模型在肺癌发病率预测中的应用
自拟豁痰祛瘀方联合大剂量rt-PA溶栓治疗急性肺栓塞疗效及对其TNF-α、D-D的影响
保胎之纠结——绝对卧床还是适当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