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农村学困生发展的因素及教育对策
2018-08-03黄裕荣
黄裕荣
【摘要】本文论述普遍存在的影响农村学困生发展的有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探讨如何趋利避害,利用大部分农村学困生具备的思想单纯、吃苦耐劳等品质,帮助他们转变学习态度,并引导他们克服家庭不利影响与自卑心理等不利因素,帮助他们树立学习自信心。
【关键词】农村学困生 有利因素 不利因素 转化 情感教育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1A-0014-02
学困生在农村小学里是十分常见的群体。学生由于受到智力、性格、家庭环境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因而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为帮助学困生转化,实现学困生的知识、技能得到有效发展,笔者将从农村小学的教育现状出发,从整体角度考虑,分析普遍存在的影响农村小学学困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并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分析教师在教育他们的过程中应当如何趋利避害,扬长避短。
一、影响农村小学学困生发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一)有利因素
近年来,农村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很好的改善,农村小学生的思想在某些方面也表現得比城市的学生更为积极。首先,农村的社会环境相对城市而言较为简单,在此环境下成长的农村孩子思想相对单纯,在教育过程中容易被感化。其次,农村孩子大都参加过体力劳动,他们从艰苦的体力劳动中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学困生也不例外,这些可贵的品质有利于他们克服学习上的困难。最后,如果将学困生与学校里其他学生相比,农村的要比城里的差距小,这容易激发他们的上进心,培养他们的自信心,有利于转化工作。
(二)不利因素
事物总存在正反两面,影响农村学生的既有积极有利的因素,也存在消极不利的因素。首先,农村孩子接受正规教育晚,时间短,基础相对薄弱,在学习中容易赶不上进度,极易对学习感到无力,产生消极懈怠的情绪。其次,农村家长的文化素质相对低于城镇家长,辅导子女的能力较弱。并且许多家长为了生计到外地打工,常年不能陪伴在孩子身边帮助其学习成长,这部分学生自然就成为留守儿童。留守儿童极易产生孤独、内向等心理问题,且隔代抚养教育存在许多弊端,而农活较繁重又使他们对学校教育依赖性过强。
二、帮助农村小学学困生的具体实践与策略
在以上论述中,我们已经了解到了影响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有利与不利因素,面对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教育优势与劣势,我们应该如何趋利避害,依靠积极因素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困生转化呢?笔者结合具体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以下几点对策。
(一)充分利用有利因素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态度
学习态度决定学习表现,学习表现直接关系着学习成绩。在较为单纯、艰辛、质朴的农村环境下,农村的学生也都比较单纯天真,能吃苦耐劳,因此单纯的农村社会环境成为了农村学生学习的有利因素。笔者结合农村学生在农村环境长大而养成的单纯天真、吃苦耐劳等性格特征,帮助学困生改变学习态度。
1.利用学生单纯的思想,激励其树立远大的志向
农村学生的见识比较狭隘,追求也较低,因此,学困生都表现出漫无目的的学习倾向,没有具体的学习目标,所以在对学困生的教育过程中,教师首先必须引导他们明确自己的学习目的。教师可以利用一些现有的资源条件,如手机、电视、电脑等,向他们展示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利用学生单纯的思想,激发他们对这个世界的好奇心,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的志向,力争成为有用之材。笔者曾在与学生小皓的交谈过程中,得知其偶然间在电视上看到纽约后被纽约深深吸引,表现出了对纽约的无限向往,多次表示想走出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于是笔者抓住这一点,鼓励小皓,告诉他世上无难事,如果想去纽约就必须先努力学习,这样才能不断地前进,到达心目中最想去的地方,并向小皓列举了一些梦想成真的案例。小皓深受启发,从此树立起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一改懒散的学习态度,取得了越来越好的成绩。
2.利用学生吃苦耐劳的品质,促使其在学习中形成坚韧的品质
农村孩子大部分从小就接触农业劳动,在艰苦的生活和体力劳动中练就了坚强的意志和非凡的毅力,教师可以利用这一有利因素,试着让他们了解更多杰出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他们树立艰苦奋斗的决心。学生小杰的父亲卧病在床,整个家庭靠母亲一人辛苦务农支撑。小杰乖巧懂事,从小就帮助母亲分担各种家务,常常放学回到家后就做饭、浇菜、喂猪、喂鸡等,忙完农活后基本就没有心思再去写作业。后来笔者发现小杰虽然家庭作业经常不按时上交,但在课堂上的练习几乎全是满分,于是决心以杰出人物的事迹激励小杰,例如,几乎全身瘫痪的霍金,身残志坚,凭借惊人的毅力取得了举世闻名的成就,不在困境中屈服,而是努力扼住困境的咽喉,突破困境。又如,数学家华罗庚先生,从初中毕业考试数学学科要补考,到成为世界有名的数学家,在失败中奋起,失败的终点就是成功的起点。笔者以这些人物的事迹鼓励小杰,小杰深有感触,被伟人们坚韧不屈的精神打动,从而更加努力地学习。
(二)努力克服不利因素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
学困生往往因学习基础薄弱、不良家庭因素等而产生心理障碍、思想负担,面对这些不利因素,教师最重要的就是结合学困生的具体情况,给予他们温情与宽容,通过思想教育、鼓励等方式帮助学困生释放心中的焦虑,帮助学困生实现转化。
1.针对“情感缺失”,以“情感教育”转化学困生的思想
某些农村家长或因文化程度较低,眼界比较狭隘,思想觉悟不高,所以对孩子放任不管,要求也不高;或因生活艰辛,将大部分时间放在赚钱养家上,常常忽视孩子的心理需求。孩子在这种比较“冷漠”的环境中成长,不易养成责任感与上进心,性格也比较容易变得孤僻、自卑、任性。对于这一类学困生,教师只有在情感上和他们沟通、贴近了,他们才能听得进教师的教导,才能克服孤僻、自卑的心理,不断奋发向上。六年级学生小林从五年级就开始逃学,发展到上六年级后更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经常旷课,即便来到学校也是不遵守纪律、无心向学,教师曾多次找他谈话,他都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一次值周教师叫他把一桶垃圾倒掉后(说是让他做件好事来考验他)再到办公室来,他倒掉垃圾后连垃圾桶也没拿回办公室就离开了学校。班主任家访了几次也没起多大的作用,即使有一些好转也是好景不长。后来笔者从与他邻居的对话中了解到他的家庭情况:他的母亲是一位精神病患者,无法参加工作,养活一家五口的重担全落在他父亲的肩上,而他父亲除了耕种还去给别人打零工以维持生计,平时根本没时间教育他。于是笔者找了一个合适的机会与他促膝谈心,在此过程中笔者引用自身的经历鼓励他。笔者小时候家里很穷,靠借钱读完高中,回家后一边当代课老师一边参加生产劳动,攒钱供自己读中师才有今天的好日子。接着笔者让小林找出我们双方家庭情况相似的地方,引起他的共鸣,触动他的心扉,小林深受震动,流下了泪水,并将许多心事告诉了我。笔者肯定了小林的态度,并鼓励他痛改前非,努力学习,奋起直追。现在小林不仅改掉了过去的坏习惯,还经常为学校和班级做好事,在家里也承担力所能及的家务,班中同学由原来的厌恶他到关心、帮助他。小林的学习成绩有了明显的提高,整个人也变得更加自信开朗。
2.针对自卑心理,以鼓励的方式增强学困生自信心
对于“鼓励”学困生的方式,笔者结合自身经验,认为应该要把握好以下三个“点”。
(1)注意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
“闪光点”是每个人身上的积极因素,如果教师能及时发现学困生的“闪光点”,并适时地进行鼓励,将会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小敏学习松懈、爱打架,其他学生和家长对他的投诉从不间断。很多家长希望老师勒令其退学,但笔者认为教书育人是教师的天职,不能放弃任何一名学生。于是笔者安排了一名品学兼优的学生与小敏同桌,做他的“小老师”。同时笔者努力挖掘他的“闪光点”。在一次大扫除时,笔者发现小敏很主动地去干别人不愿意干的重活、脏活,于是在总结大扫除的情况时,极力表扬小敏是个爱集体、爱劳动的好学生,号召全班同学向他学习,并奖励两本作业簿给他,将他的这一举动报告给他的父母,从未尝过领奖滋味的小敏十分激动。自那以后,小敏对班级事务更热心,也不再打架惹事。而笔者也趁热打铁,在班上经常表扬他的种种进步,并利用课间和他谈心、辅导他学习。一个学期过后,小敏不但改变了爱打架的坏习惯,还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成绩也得到了显著的提高。
(2)注意把握学困生的“兴趣点”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乐学之源。笔者根据班上学困生的不同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提供适合发挥他们特长的机会,使这些学困生感到老师是信任、理解他们的,从而激发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增强了他们的自尊心。小志成绩不错,但自制力差,喜歡逗弄同学,爱讲粗言猥语,好出坏风头,同学们都很讨厌他。为了转化小志,我从他的兴趣入手。小志最喜欢画画,他的理想是当个画家。于是,笔者便让他负责出班级板报,充分发挥他的特长。笔者还经常给他讲徐悲鸿、张大千、达·芬奇等中外知名画家的故事,结合故事给他讲画画与做人的道理,买有关绘画的书送给他,陪他去看画展,并在班里为他举办画展。经过耐心而细致的教育,小志渐渐改掉了很多缺点,期末还被同学们评为“三好学生”。
(3)注意抓住学困生的“基本点”
学困生都有一个共同的“基本点”,那就是不甘落后。教师抓住这个基本特点,就抓住了根本,就能有力地促进学困生转化。比如,我班收发语文作业原来一直是小队长的事,但笔者发现在每次收发本子时,有不少学困生总是把手举得高高的,很想收发本子。针对这些情况,笔者在与小队长商量后,决定在收发语文作业本上实行“倾斜政策”,由进步快的学困生收发语文作业。收发作业本在学困生间产生了“轰动效应”。过去一直要老师或“小老师”监督完成作业的学生再也不用逼着做作业了,缺交少交作业的现象也没有了。
目前,影响学困生学习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关于农村小学学困生的教育仍困难重重,但教师只要掌握正确的理念,改进教育教学方法,就一定能够促使其转化,未来农村小学的发展也会越来越好。
(责编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