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校企合作的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2018-07-31董奎玲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复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董奎玲

摘 要 培养适应市场和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是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语言轻实践,缺乏专业技能的培养。因此,要培养出具有就业竞争力的日语人才,就应该以企业需求为导向,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校企合作 复合型 人才培养

所谓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就是紧密结合行业、企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建立学校和企业联合培养高技能人才的制度。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旨在加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用性,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技能,培养学生对语言及专业知识的实际操作能力,实现人才培养的多样化。

中国入世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飞速发展,中日两国经济的往来也越来越频繁,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尤其是外包企业的发展,对日语专业人才的需求呈现持续上涨态势,特别是在软件开发、数据统计、信息维护、工程研发等领域对复合型日语人才的需求量非常大。

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基本语言技能的培养,学生毕业后无法胜任专业性较强的工作岗位,只能接受企业内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否则将无法直接投入工作。因此,要实现日语专业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就应该强化校企合作,进行联合培养,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专业语言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和交际能力达到企业工作岗位的需求,才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达到人才培养的目的。

1 日语专业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1.1 人才培养目标不明确

目前大多数日语专业仍然以“语言文学学士”为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还局限于通过基础日语、日语语法、日语阅读、日语听说等课程向学生传授语言基础知识。学生通过这些课程的学习和训练,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知识、具备一定的听说读写等交际技能,但在复杂的跨文化交际和商务、贸易实务中却未必能够做到运用自如。即使在高年级阶段开设了商务或者翻译方向的课程,但是由于课程内容繁杂、课时量少,学生学到的商务或翻译等方向的知识仅限于蜻蜓点水式的浅表之层,并不能深入地学习和理解,加之不能与日语语言基础知识及听、说、读、写等基本技能有机地融合,往往导致了学生基础知识不扎实,专业知识不精通的现象,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很难满足社会的需求。

1.2 双师型教师匮乏

一方面,目前日语专业的大多数教师都是日语专业毕业后直接进入高校任教,而取得的学位均为日语语言文学硕士或博士,主要研究一般也局限于语言学、文学、文化、教育等领域,具有企业实战经验的教师凤毛麟角,双师型教师匮乏;另一方面,学校和企业联系的紧密度不够,一线教师缺少去企业进行顶岗实习、培训、进修的机会,校内举办的专业培训及讲座也少之又少,师资队伍自身建设环节薄弱。这就导致在高年级阶段师资无法满足教学情况的需求,学生如果在此阶段无法了解行业背景知识,不能掌握相关专业术语及专业技能的话,毕业之后即使走上工作岗位,也不能够直接投入到工作中,还需要在企业内部进行后期培训,这就脱离了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

1.3 教学模式单一化

课堂教学是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人才培养目标能否实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课堂教学的质量,而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是保障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因此课堂教学模式对于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大多数日语课堂仍然延续以教师讲授为主的单一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要求仍然停留在词汇运用、句子分析、语法形式、文章理解等语言的层面上。教师一味地灌输,学生被动的记忆,课堂教学模式被束缚在单一僵化的框架之内,缺乏自主性和生动性。单一化的教学模式不仅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也会束缚教师在专业方面的成长和提高,更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虽然能够掌握基本语言知识和理论,却缺乏创新思维及创造能力,实际运用日语进行沟通和交际的能力往往很差,无法应对灵活多变的语言环境。

1.4 课程体系尚需完善

日语专业一般在一二年级的课程设置上基本侧重于基础日语、语法、阅读、听说等基础课程,实践性和应用性的设置比例相对较少,虽然在三年级阶段也会根据专业方向的要求开设商务日语理论、商务日语应用文写作、商务日语谈判、日汉笔译、交替传译、专题口译等课程,但是由于受到人才培养方案总学时的限制,这类专业方向课程一般设置为30学时,教学内容量非常大,教学时数有限,很难实现既让学生掌握相关的商务、翻译理论知识又让学生具备相关交际技能。有些课程虽然设置在选修课程当中,比如日本企业文化与礼仪、商务电函等,但是受到选修课课时的限制并未能够一一开出。另一方面,由于专业实践能力有限,教师在授课中一般也只是围绕知识点进行讲解,难以开展在实际交际中应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2 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2.1 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明确人才培养目标

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探索“语言+技能”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越来越受重視。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为重点,利用学校教育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企业环境资源的优势,将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能够满足社会需求的复合型日语人才。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行联合培养的模式,除了让学生到公司、企业进行参观见习、顶岗实习之外,还可以与企业签订培养合约,实施学校3+企业1式的培养模式,前三年在学校进行基本语言知识和相关专业知识的学习,第四年进入企业,顶岗实习的同时,接受公司的专业培训;也可以根据企业对人才需求的规划和业务要求开展订单式培养。

2.2 内培外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关键在于打造一支兼具教学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师资队伍。教师的能力及水平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要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必须拥有一支教学水平高、实践能力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因此,必须抓好师资队伍建设的环节,在加强自身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可以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推进师资队伍建设。校企合作平台的搭建,不仅可以为学生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同时,也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提供了便利的条件。一方面,学校可以派一线教师下到企业进行定期的顶岗实习,让教师深入企业了解行业流程、技术特点和专业需求,提高自身的专业实践能力,这样教师再回到课堂授课时,才会更具有针对性和说服力,才能够培养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聘请企业的资深专家和具备实践能力的学者到校进行行业知识的讲座和培训,对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给予专业性的指导。

2.3 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

创建多元化教学模式,首先,要求教师转变僵化的教育观念,摒弃扼杀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发展的单一化教学模式,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实施多样化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及教学辅助手段,提高课堂的生动性,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思考的自主学习意识。将多种教学模式有机融合,实现教学模式的优化功能最大化,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其次,要充分发挥校企合作平台的作用,根据企业要求设计教学内容和实践内容,将企业需要的专业术语、专业技能补充进课堂教学中,打破传统的语言教学模式,根据企业活动,模拟真实语言交际环境,对学生进行专项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学生熟练运用专业理论知识进行各种行业活动的能力。同时,也可以根据企业要求,设置相关课程,并邀请企业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授课,使学生深入了解行业内部发展的需求。

2.4 完善课程体系设置

在日语学习的初级阶段,也就是一二年级阶段,日语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为了让学生了解日语语言知识结构,掌握日语表达习惯规律,为下一步专业知识的学习打下语言功底。在提升阶段,即三年级阶段要设置相应的专业课程,专业课程的设置是为了让学生更多地学习和掌握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以便更好的适应企业的需求。因此,在专业课程设置时,可以根据企业需求,开设相关领域的课程。比如商务函电、商务翻译、贸易实务、企业文化与礼仪等等,在设置理论课程的同时,应该设置相应课时数的实训课程,以便于通过实际训练更好地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运用能力和应变能力。此外,由于专业课程的知识内容较为繁杂,教学任务较多,因此,在开课时数上,要保证课时数量能够满足课程内容的需求,以便保证学生能够深入学习和理解。

3 结语

基于校企合作的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質,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更能够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搭建校企合作平台,进行校企联合培养,不失为今后日语专业发展的长远之计。

参考文献

[1] 张雪梅.经济全球化形式下日语复合型人才培养的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7.6.

[2] 李璠.试论双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方案中融入日语交际型教学法的重要性[J].日语教育与日本学研究,2017.5.

[3] 张正军.复合型日语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宁波大学学报,2005.10.

猜你喜欢

复合型校企合作人才培养
计算机公共课复合型数字档案袋的研究与开发
如何做优秀的企业政工师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就业视域下卓越工程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探析
民办高职院校软件技术专业深度校企合作模式探索
对实训教学体系改革进行的思考与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