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本科—研究生跨界与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8-07-31韩照祥朱惠娟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本科培养模式研究生

韩照祥 朱惠娟

摘 要 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培养模式是一种新的探索。本文从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探究创新理念下的本科生和研究生跨界与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关键词 本科-研究生 跨界与融合 培养模式

Abstract The mutual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 and graduate students is a new exploration. This paper explores 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of cross-border and integration of undergraduates and postgraduates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the basi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the way of training innovative talents, and the training mode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Keywords undergraduate-graduate; cross boundary and integration; training mode

目前,國内多数高等院校实行本科和研究生教育相互分开互不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这种人才培养模式不利于本科生的发展,也不利于研究生的学习和科研创新和创业人才培养教育。[1]此种模式存在诸多弊端,因此,寻求一种本科与研究生教学和实践教育相互融和贯通的人才培养模式。本科生和研究生相互融合与贯通培养模式是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这种培养模式使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相互衔接,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培养过程教育的跨界与融合,能使学生在合作研究中,更加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2]

1 跨界与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基础

(1)开设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课程,培养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独立研究的能力。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独立研究”课程,结合专业特点设置特殊问题研究、教学研究和独立研究讨论课程,课程设置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使部分优秀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学习的同时能接受从事科研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独立研究的能力。

(2)搭建跨学科的研究平台和开发跨学科的相关课程,学生可以跨专业、跨学科和跨学院进行系统的学习,教师也可跨学院或跨学校进行教学。通过设置宽广的课程供学生必修,在教学计划上具有灵活性,学生对选修课有较大的自主选择权。合理配置专业课与基础课的构成比例,考虑本科学生与研究生系统的专业性,同时,关注学生掌握坚实、宽厚的专业基础知识和丰富的人文社科理论,重点突出所学课程内容的交叉学科、前瞻和启发性教学。在教学与科学研究中,尊重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选题,鼓励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选择具有一定风险性的题目,允许学生根据自己考研和学术兴趣选择自己的导师,形成自主和宽松和谐的文化环境氛围,激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创业创新潜力。

(3)组建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型团队,对学生采取团队培养模式。启动创新导向-目标导向-规则导向-支持导向-高层次的创新导向,以此进行学生创新团队的发展与演进,推动学生创新团队自主控制、自主管理、创新创业水平走向更高层次。

(4)探索本科生和研究生毕业学位论文创新性评价标准,规范研究生硕士学位论文撰写的每个环节,强化和提升硕士导师指导的有效性和互动性,构建和完善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的质量保障体系,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通过硕士论文的撰写水平,提高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创新水平和创新品质。[3]

2 跨界与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途径

(1)构建“高、精、新、宽”的创新创业的课程体系。探索交叉学科融合、跨学科、跨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引进国外原版教材,使本科生和研究生及时了解和追踪国内外的学科前沿;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使本科生和研究生掌握创新创业的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合理设置交叉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加强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促进本科生和研究生学习上的交流。在课程设置上既要体现本硕阶段不同的培养要求,又要促进两者之间的融合,设置合理的交叉课程,尤其是一些理论和实操并存的课程,使其适合同时面向本科生和研究生,减少本硕阶段重复开课造成的教师资源浪费。

(2)重构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课程教学方式。研究如何提高讲座、专题报告和研讨班形式在课程体系中的比例,如何调动和发挥研究生的积极性、创新性,把学科发展的前沿直接融入课程教学中,灵活地组织教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实行启发式、探讨式、讲演式、辩论式和案例分析式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给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发挥想象力的思维;指导本科生和研究生敢于探索、勇于创新,注重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善于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信心。

(3)实行导师组负责制和“指导小组”联合培养模式。使本科生和研究生接触到各类导师的不同观点和指导风格,拓展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思维视野,容易找到适合自己的研究和学习方向。优秀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要确定一位导师作为指导教师,最好成立一个由 4~5名具有不同学术的高级职称的教授、副教授或企业高管、技术人才组成的指导小组,负责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研究在指导小组的引导下,如何把本科生和研究生培养从师徒型的体系变成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引导型体系。以联合培养本科生和研究生模式为切入点,实现重要学科的交叉与融合,有利于本科生和研究生开阔视野,接受不同学科观点的熏陶,探索一条适应知识型经济创新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

(4)探索学生培养的创新创业机制,营造良好氛围,激发创新创业能力。形成有效的学科方向与研究合力,相互协作、相互支持和共同科研攻关,探讨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动力机制,邀请相关专业权威专家学者对创新创业团队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和研究过程进行专业引导,提升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团队建设的和谐性。探索举办“名家会客厅”、“本科生和研究生学术大讲堂”、“创新论坛”等举措,营造集人文科技和自然社会全方位的学术氛围,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提升科研能力。

(5)搭建跨学科创新创业研究中心。探索在委员会和导师的指导帮助下,制定个人培养计划,将学生培养成知识精深,跨学科品质良好,能够解决科学领域中实际问题的学生,学生入学后在导师指导下进行跨学科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掌握各学科研究范式,培养科学探索精神。[4]

3 跨界与融合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1)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资源的共享模式。高校招生规模不断增加,学校的教育和实验设施已难以满足学生需求,把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验室和教学基地有机融合,使实验仪器得到高效合理利用。同时,使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实训基地一体化,充分利用资源,提高设备的利用率。本科生与研究生可同时获得企业高管和校外名师指导,以便本科生拓宽视野和思维,研究生更好地找准研究创新点,促进了双方的共同进步。打通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实践实习基地,形成本科与研究生共用实践教育基地体系。当前,我校现有多家知名相关企业作为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实践基地,注重外聘企业师资的培养和引进,注重实习实践基地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作用,让本科生与研究生教育进驻企业接受企业工程技术人员的实践指点。

(2)强化高校创新环境文化建设模式。创新文化是创新活动赖以进行的文化环境,它是指与创新相关的文化形态。创新文化的核心是激励探索、包容个性、鼓励创新和宽容失败。创新文化反映一种社会精神崇尚或者认同,其实质就是能够最大限度地激励人们去创新的文化。当前我国高校创新文化建设明显滞后,不能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现实需求。因此,加强创新文化建设,营造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氛围和文化环境十分必要和紧迫。

(3)积极探索和创新課程构建模式。在教学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围绕本科生与研究生择业核心能力构建课程体系模块,对接相关产业技术链,设置面向不同专业技术岗位课程体系模块,研发不同专业岗位课程包。基于真实企业工作岗位的特色,对专业岗位的仔细研读分析和评判研究,清晰设计高校学生毕业后所从事专业岗位需要的知识点、能力、素质和技能,确定课程内容,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企业岗位的无缝对接;构筑专业岗位和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模式。

(4)强化多元导师组的培养模式。采用多元和特色化的校内和校外导师相结合的联合培养模式。目前,我校正在探索同一课题组的组内多导师制度,利用多元化和特色化导师小组的融合培养方式,为每个优秀本科生定制最适合他们的培养模式,共同指导学生完成学科课程、研究方向、专业实践实习和毕业论文等各个环节,为本科生和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学过程质量监控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培养模式。这样,由一个学科领域的多位导师,包括教授和副教授组成的科研团队,能将学术背景知识、学术思维、科研能力充分地结合起来,发挥更好的推动和引导作用。

(5)共建工学结合的示范园模式。由政府通过相关机制来推动企业协助高校培养人才的意识提升和社会责任感。高校通过共建产业园区创新创业文化、健全创新创业实践课程体系和构建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等举措,孵化各种实践实习教学、培训、轮训和专业技术研发等内容。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在高校建立的实践性实训实习基地,校企合作共建、工学结合的示范型产业园及实践性实训车间,依托“校中厂”实践性实训工段,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企业的生产过程,探索校中建厂和厂中建校的示范实训和实习生产基地模式,抛弃传统“院( 系) -教研室”管理模式,实行“管委会-项目部-双师工作室”三级管理模式,实施政校企合作办学管理体制和机制的创新。

参考文献

[1] 许丹丹.本科生-研究生相互融通的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探索[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1):254.

[2] 王一美.创新创业视角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教育观察,2017.6(9):69-70.

[3] 许晶.德国高校研究生实践教学模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启迪[J].高教学刊,2016(10):23-24.

[4] 宋晓云.面向协同创新创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J].研究生教育研究,2015(6):29-32.

猜你喜欢

本科培养模式研究生
伍小东研究生作品选登
蔡智及其研究生作品选登
沈铭存研究生作品选
浅谈表演本科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
论中国画本科学习
浅议民办本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工作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青年农民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浅谈慕课在高校的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