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层教学组织对接专业技能竞赛提升材料类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2018-07-31黄敏霍颜秋王宇赵先锐

科教导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

黄敏 霍颜秋 王宇 赵先锐

摘 要 针对高校在专业技能竞赛中存在学生影响范围小、政策性鼓励过于依赖参赛等级和成绩、竞赛指导缺乏组织、大部分参赛都是临阵磨枪等问题,本文提出通过发挥基层教学组织的作用,建立专业技能竞赛的长效机制,加大技能大赛的参与度,完善评价体系,真正做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全面提升高校材料学科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 基层教学组织 专业技能竞赛 人才培养

目前,国内针对材料类专业的竞赛通常有金相技能大赛、热处理创新大赛、微结构大赛及物理创新大赛,这些大赛结合生产和经营工作实际开展,[1,2]以考察专业操作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为重点。然而,竞赛在参与和组织过程中存在以下诸多问题,比如赛前准备过程仓促被动,对于参赛内容的分解、消化、培训通常是在接到参赛通知后才开始行动;大赛影响的学生数量不多,大部分同学并没有机会进入大赛的准备、选拔、培训过程;[3]大赛的指导往往需要不同研究方向专业教师的合作,[4]但为完成竞赛的临时合作指导缺乏统一协调;对于大赛对人才培养的贡献,往往只是通过赛事等级、参赛获奖名次的片面肯定,并无法体现竞赛对整个专业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深度影响等。核心课程组是针对某一专业人才培养方向,围绕组内的课程、实验、实践教学进行集中研讨的基层教学组织。显然,如果进一步拓展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核心课程组教学研讨的主题,协同开发不同课程在某项技能大赛中对人才培养的作用,将技能竞赛的标准及内容融入到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建立竞赛长效机制,加大技能竞赛的参与度,完善评价体系,就有望实现“以赛促教”、“以赛促改”、“以赛促学”,全面提升材料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1 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解读专业竞赛规程

参赛规程是了解参赛过程最基本的资料,而参赛规程的解读通常只重点关注参赛内容、时间、地点、和赛事组织形式等方面,并不会深入解读竞赛委员会详细规划出来的竞赛规程。如果核心课程组将材料类现有竞赛规程解读作为研讨主题,就可以深谙竞赛规则中针对技能操作设计的得分点、丢分项,并围绕这些规则设计有针对性的技能理论讲授,规范化实验教学操作过程,培养学生动手前重设计、动手时强细节、动手后善总结的技能学习模式,使专业学生既能理论联系实际,又能通过实践检验理论并据此突破创新。以第五届全国大学生金相大赛为例,课程組可以根据竞赛规程中关于试样腐蚀、抛光过程中的夹持方式、酒精和腐蚀液的蘸取方式,在实验教学中让学生在多人同时开展腐蚀、抛光时,养成规范化操作习惯及其带来的效率和安全,并显著提高了学生进行规范化操作的意识。此外,通过解读评价金相质量优劣的竞赛规则,材料科学基础、金相检验等专业核心课的教学过程中可以结合竞赛,激发学生通过铁碳相图灵活性分析不同材料类型所对应的组织类型及其特点,形成对实验现象、结果结合理论分析的思维模式。

2 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制定专业竞赛参赛机制

对于大多数竞赛,参赛学生人数都为3-5名,即使材料类专业学生每年参加全部四个专业竞赛计算,最多有20名学生能全程参与到竞赛过程,按专业学生总数三百计算,实际参加专业竞赛的学生比例尚不足10%,竞赛之后尽管可以通过颁奖典礼,学生讲座等方式将竞赛带来的激励效应加以放大,但由于受参加人数规定的限制,很多学生还是望尘莫及,并逐渐就失去了对竞赛的兴趣和信心。针对上述情况,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应当设计一次教学法研讨活动,在对应竞赛的教学学期中有针对性地安排校内竞赛,要求专业内学生全部参加,校内竞赛的规则及奖项设置模拟实际参赛。显然,核心课程组组织的比赛在可以让所有专业学生都有机会进入比赛,比赛对理论功底、技能水平和操作规范化的要求可以让每位学生都得以切身感受;针对全体专业学生开展竞赛产生成绩排名作为实际竞赛选手选拔的重要参考,更能体现在选手选拔中的公平、公正、公开原则;对于核心课程组的每位教师,也都参与了比赛过程,现场可以观察不同学生们暴露出来的实际问题,针对共性的问题,可以作为指导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调整的重要依据。对于参加正式比赛的选手,应当由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制定相应的培训大纲。由此形成良性的竞赛机制。

3 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拟定专业竞赛承办细则

针对某一项教学内容,教师只需要完成好固定教学对象的课堂设计,而对于竞赛的承办,需要考虑不同轮次竞赛的内容、竞赛场内情况的透明性、竞赛场外参赛选手和指导教师对于竞赛进度和结果的知情权、除竞赛本身以外包括竞赛宣传、竞赛场地、竞赛服务等诸多细节。参照往届竞赛承办细则,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为校内竞赛因地制宜的拟定出竞赛承办细则,由于教师数量受限,可以在承办细则中考虑高年级学生干部的参与、专业协会、团工委等学生社团组织的加入,既是对专业内涵的现场宣传,也是对参与者组织、协调、领导能力的综合锻炼,将竞赛的激励效应辐射到竞赛以外,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4 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修定专业竞赛评价标准

评价某个竞赛对专业人才培养影响,不应该片面地瞄准竞赛等级和竞赛名次,有时甚至会深刻改变学生对专业、对人生的态度和行动。最典型的几个例子:一位女学生,代表材料专业赴哈尔滨工业大学参加了一次热处理大赛,回来后就励志考研,后来如愿考上上海大学研究生;一位男同学,代表材料专业赴昆明理工大学参加了金相技能大赛,回来后在之后的学习和学生工作中戒骄戒躁,练就了既有外在又有内涵的独特风格,顺利找到了理想中的工作;另一位男同学,认为是自己当年成绩不好不得已才学习了材料专业,因为参加了微结构大赛,到了浙江大学,结识了许多知名高校材料类专业的学生,回来后就彻底抹去了对专业缺乏信心的阴影,通过后期的努力,积累了很多成绩和荣誉,找到了非常满意的工作。因此,将专业技能竞赛作为专业教学环节中的重要内容,必须进行有形竞赛成绩以外的综合评价。包括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的重要教学活动内容,加强组内教师的交流;与专业核心技能相同的专业竞赛,校内竞赛成绩前多少名及最终参加正式竞赛的成绩可以作为专业学生核心技能考核成绩;参加校内竞赛的组织者、竞赛服务学生,表现突出的可以计为社团活动、文体活动、社会工作的素质拓展学分;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统计分析连续多届参赛学生就业、考研、所获各种奖励和荣誉情况,作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调整的重要参考数据。

总之,充分开发基层教学组织——核心课程组在专业竞赛中的深度参与潜能,全面梳理与理论及实践课程相关的所有赛事,从理论授课内容靶向性偏移、实验教学操作规范化、集中性实践环节目标具体化等方面,在不同阶段、不同环节无缝隙的持续强化专业竞赛能力,将临阵磨枪式参赛状态转变为潜移默化。通过核心课程组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课外拓展各个环节协同培养,发挥竞赛的激励作用,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和学生融入竞赛过程,提升竞赛的参与度,将竞赛的波及面,由几名参赛学生、几位参赛教师渗入到全体专业学生和教师中。核心课程组通过参赛机制制定、办赛细则拟定、评价体系修订,全方位挖掘专业竞赛在专业人才培养各环节的影响和意义,以此全面推进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将急功近利的参赛意识转变为厚积薄发,全面实现对专业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三维培养。

*通讯作者:黄敏

参考文献

[1] 林健.卓越工程师培养目标下的材料类本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4(16):237-239.

[2] 熊华军.教学模式:运用中的综合性——读乔伊斯的《教学模式》有感[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9.25(2):86-123.

[3] 陈拂晓,郭俊卿,程光耀,邱然锋.普通工科院校材料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创新与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10:10-11.

[4] 曾幸荣,欧阳斌,等.基于培养创新人才的材料类专业本科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科教创新,2010.5:23-24.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
情景教学法在酒店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新时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发展与人才培养探究
基于“创业岗位”需求的新课程体系建设研究
从美术创作论人才创新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交通管理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