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对策研究
2018-07-30陈代理
陈代理
【摘要】 心理学告诉我们,新奇感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发出思维的火花。目前,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端就是课堂教学的程式化,这种程式化教学让学生处于厌倦的心理状态,更谈不上积极思维了。事实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有着广泛而深远的意义。本文先分析思维训练的概念,接着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的对策,希望能起到一定的启发作用。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教学 思维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18)05-179-02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在整个学校教育中占有至关重要的地位,因为一方面,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另一方面,语文教学传承着丰富的人文精神:课文中古人的爱国情怀、今人的英雄模范事迹、祖国的秀丽山河、社会主义建设新貌,深深地打动着学生的心灵,对学生起着春风化雨的作用。而落实这两方面的培养和教育,如何开启学生思维又起着关键的作用。本文的主要任务是研究语文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展开思维训练的对策,为教师更好地落实语文教学目标提出建议和参考。
思维训练是20世纪中期诞生的一种头脑智能开发和训练技术。其核心理念是相信“人脑可以像肌肉一样通过后天的训练强化”。2011年全国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是运用语言文字获取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得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语文学习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语文教学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新课改明确告诉我们,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二、高中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茫然的课堂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语文教师不再搞个人的才情展示,不再一个人做课堂的主角,开始注意课堂和学生的互动,会去关注学生听课时的状态和情绪变化,更关注学生听讲时的感觉和感受,可是,常常会出现这样的状况:语文老师根据课程的需要,适时地提出一个提纲挈领或一个具有思辩性的问题,热切地等待学生进行解答时,学生却表现为端正的坐姿,没有表情的脸,更无奈的是,还满眼期待地看着老师……老师只好尴尬地一遍遍启发:“怎么想的就怎么说,错了没关系的,课堂就是大家犯错误的地方……”说得多了,才有三两个学生举起来手,只是那手也举得好低好低,明显是捧场的,其余大部分的学生仍处于迷茫或者是静止状态。
(二)热闹的课堂
与以上课堂学生的安静和茫然相反的却是这样一种课堂:老师问题刚刚讲完,几乎全班同学都会高高举起手来,还有一些急切的,会喊:我来,我来!学生过度的热情开始往往让老师兴奋莫名,可是时间久了,会怕课堂上学生这种超出预期的学习表现。
这两种课堂都并不是老师理想的课堂状态,所以老师才会怕,前一个是怕无人呼应;后一个怕问题的答案(即学生思考的结果)会因思维过程的简化而出现过于肤浅,甚至千篇一律、缺少个性的回答。
从现象来分析呈现不同课堂状态的原因:
第一种课堂:老师的问题太难,不在学生的已知或体验的范畴,学生害怕答错,所以学生在静静地等待老师的帮助或者答案。
第二种课堂:老师的问题缺少思考的价值,太简单,学生凭着惯性的经验和已有的记忆,轻松找出答案。
在以上对原因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得出结论,不论老师的问题是难,还是不难,学生在面对问题时,习惯于找出现成的结果,却不习惯思考答案取得的过程,即我们的学生学习大部分是靠强记,他们不习惯于追问如何得出老师告知的答案,也就是他们看到知道苹果掉地上了,但不会像牛顿那样追寻苹果落地上的原因。当然,学生这样的状态也委实是我们老师“好心”:怕学生累,怕学生错……能替的就替了,长此以往,学生遇到问题不会分析,不会思考。所以,他们的表现是如出一辙地统一:要么都不会,要么全都会。这都不利于学生的未来发展。
三、高中语文教学培养学生语文思维的对策
(一)启动意识
在专题或单元教学过程中,我把每一项学习能力相关的各方面内容介绍给学生,把学习要求、学习重点、学习难点也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学习的最终目的在于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主学习能力。而且在具体的组织教学过程中,把这种能力的养成意识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时时提醒、点拨学生,而且往往对新的教学内容,无论是讲授、自学、讨论、复习课,都以问题引路,引导学生们去探索、研究。学生们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就一定让学生自己自主地思考或讨论解决。我作为老师,是充当问题探究的组织和引导者,以启发学生思考意识,调动他们的探究积极性,促进学生思考问题和能力的培养。
(二)思维训练
思维的基本训练是具体事物的抽象化和抽象概念的形象化,每一堂课,其实都是这两个过程的互相交替和渗透,这也可以说是语文学习的一项基本功。例如,带学生去欣赏自然景观,让他们从中概括出“美在何处”,用文字加以形象的描述、表达,就是从具体事物中抽象出某种主题的过程;同样,写命题作文,就是要求学生以具体事例来阐释并赋予形象的表征,就是在脑海中浮现起有关的场景、画面、数据、事例,然后用文字表現出来。因此,这项基本功,是阅读分析中灵活性、开创性,写作中的新颖性、独特性的基础。所以,每一堂课,每一个单元,我都精心设计、筛选各种思考题、讨论题,把所有学生都分为4~5人小组,围绕问题开展讨论,培养和训练他们的思考习惯,提高思维水平、具体的思维训练有:
(1)对比联想训练:就是由对某一事物的感知引起相反特点的事物的联想。像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用充满无限乐趣、令人无限向往的百草园,来反衬枯燥乏味的三味书屋。因此,参照采用对比联想的范文,设计《江河的变迁》、《高架桥的联想》之类的习题,让学生用对比联想的方法写作。
(2)接近联想训练:就是相邻的事物因时间或空间的接近而引起的联想,如鲁迅的《藤野先生》结尾,作者从看到“照像”,想到“抑扬顿挫的话”,这是由照片与说话者引起的接近联想,借以抒发自己对老师的敬爱、老师对自己的鼓励,可引导学生先读原文,再仿照接近联想,抒写自己的生活。
(3)相似联想训练:这是由对一件事的感受引起的同该事物性质形态相似事物的联想。如《绿》中写道:“那醉人的绿呀,我若能裁你以为带,我赠给那轻盈的舞女,她必能临风飘举了,我若能以你以为眼,我将赠给善歌的盲妹,她必明眸善睐了。”训练时,就让学生明确这其中有一组因形态与特征类似而构成的相似联想:“带”与“眼”分别显示舞女与盲妹的活力,人们又爱把“绿”视为生命的象征,故作者由潭的绿波颤动。巧妙地联想到“带”的飘远和“泪”的流传。这样的联想还很多,而且往往自然、优美、精巧,所以我只要稍加提示,学生就能由物及人,展开相似联想。
(4)推测联想训练:就是根据已知的事来推测不可知的事。这里常用的手法是假设,常用的词是“也许”,运用由此及彼的思路展开。比如,诗歌的改写,往往就可以达到这种效果。像“野渡无人舟自横”一句,让学生们再造出各种新的形象:也许是一位老翁,闲坐舟尾,任无篷小舟横于江面,遭受风吹雨淋;也许是有篷小舟,自横江边;也许可能是岸边一位急于过江的夜归人,望着在风雨自横江中的孤舟发呆……这种训练,其实融合了再造想象的训练,是一种较好的形式。
(5)连锁联想训练:这是指运用联想的方法把几种事物一环扣一环地串在一起,也可以是从同一事物的不同方向进行两种以上的联想。其实也可以说是一种发散性思维、创造想象思维的训练。比如,“暴躁”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情绪,茅盾在《子夜》中,都直观地、形象地、具体地用语言把它描述了出去,把主人公在公债决战中的这种情绪,通过语言、动作细节描写,具体生动地展现出来。因此,这种写一个“勇敢”的人、“骄傲”的人,一个“体贴”的人,发挥想象,使某个概念形象化,更生动感人,都是一种训练。
四、结束语
本文介绍了几点我在课堂上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具体做法,从实际操作来看,在语文课上的思维训练相对于庞大的丰富的灵动的学校课堂而言,是薄弱的,操作不当还有可能是无效的,可是,从本人的感受看来,效果是有的:至少现在已经有一半的学生能够随着老师的问题去思考,特别是他们可能错误的思维过程是我教学课堂的火花,让课堂平添了灵动和生机,而这可能如昙花一般的灵动,很可能会搅活同学们的思维,让整个课堂翻腾起来,所以,哪怕是从最开始的思维训练入手,只要去想,去做,改变今日语文教师之窘状不再是梦。当足够的成熟和有底气后,从课堂开始的思维训练肯定会紧跟而行,当然思维训练的切入点也肯定会因为空间和时间的限制不同,只是,为了理想中的语文课堂,为了避免课堂上的尴尬甚至难堪,我的探索还会深入下去。
[ 参 考 文 献 ]
[1]詹喜發.基于思维训练提高单招作文教学的有效性[J].职业.2017(24).
[2]柴树臣.写作教学中语言和思维训练的重要性[J].学周刊.2013(19).
[3]刘勇,黄明丽.加强思维训练提高语文素养[J].教育科学论坛.200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