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理念在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中的应用

2018-07-27陈海燕

魅力中国 2018年6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梵净山生态旅游

陈海燕

摘要:梵净山是举世公认的弥勒菩萨道场,拥有珍惜的历史文化资源及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所具有的原生态自然资源。在梵净山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应以创新、协调、绿色、共享等发展理念为指导,统筹兼顾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和现代技术资源,全面处理好历史文化与商业经营、资源利用与资源保护、开发者与当地居民及游客等关系。

关键词: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理念

梵净山坐落于贵州省铜仁市境内的松桃、江口和印江三县交界处,号称贵州第一山,山势宏伟,风景宜人,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被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梵净山是中国四大佛教圣地之一,是我国举世公认的弥勒菩萨道场。悠久的历史文化加上独特的生态环境,为当地把梵净山打造成“弥勒道场、养心天堂”提供了坚实基础。为更好地促进梵净山生态旅游发展,笔者认为必须科学规划,统筹兼顾。

一、创新发展

(一)解放思想,打造地标文化

梵净山是公认的弥勒道场,这为梵净山打造地标文化提供了前提。纵观中国乃至全世界的旅游景区,主打宗教文化的不在少数,但是主推“弥勒道场”概念的几乎没有,当地政府应抓住这个最大的优势和机遇,把弥勒文化打造成梵净山生态旅游的核心元素和独特旗帜。弥勒佛是一位充满宽容、快乐的佛祖,它的大肚子及慈祥幽默的笑容蕴含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待。在以后的旅游规划中,除了要从还原历史遗存的角度复建一些消失的寺庙建筑外,还要结合当地的民间神话传言,利用现代技术,创建新的文化景观。但不管如何运作,弥勒文化应作为核心竞争力来进行构思。

(二)找准优势,夯实基础

首先,要充分利用好梵净山的生态资源。梵净山面积达567平方公里,被认为地球同纬度中保存最完好的原始森林,是拥有14亿年历史的“活化石”;拥有2000多种生物种类,其中有许多是第三、四世纪保存下来的古老物种,有杜鹃、珙桐、紫薇及黔金丝猴等珍稀物种。这是梵净山旅游开发的基础。其次,要充分利用当地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化。梵净山区是个多民族聚居地,自古以来生活着土家族、苗族、侗族、羌族、仡佬族等民族。经长期社会生产实践,少数民族文化种类多样、异彩纷呈,这些独特的文化对梵净山旅游发展来说是锦上添花。

二、协调发展

(一)多元宗教协调发展

历史上,梵净山区的少数民族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加之外族势力的侵略压力,人们长期饱受着多方面身心伤害。佛教的大爱大悲思想正适应那个时代当地人们的心靈需要。于是佛教文化一经传入,就在当地落地生根。佛教文化传入当地之前,当地的原始宗教一直扮演着人们的保护神角色。佛教传入后,多种宗教文化和谐共存。当今,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风俗,到少数民族信众进寺院烧香拜神,各种宗教文化依旧交织在一起。旅游开发中,既要突出弥勒道场这一核心元素,又不能排挤其他宗教的生存空间。

(二)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要协调发展

旅游开发一旦实行起来,没有经济收益是不行的。但是,文化资源、自然资源几乎都是不可复制的。因此,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一定要注重旅游开发与文化保护之间协调发展。当地要用保护的理念、创造的思维和不可妥协的原则让传统文化与旅游开发各自找准方向、找对路子。

三、绿色发展

(一)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旅游开发中,我们突出弥勒道场的核心作用,并非鼓励人们信教,我们的初衷是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在社会主义新形势下旅游开发过程中做好宗教工作,就是要积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一方面要求参观者客观看待宗教;另一方面则要要求信教群众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党的领导,使宗教活动服务和服从国家的最高利益,实现旅游经济中宗教工作的绿色发展。

(二)旅游经济要实现绿色发展

绿色发展是实现家富国强、美丽中国、人与自然和谐及实现中华民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在旅游开发中,一方面要防止过度开发、破坏当地的文化遗存和自然环境等现象的发生,另一方面,要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绿色思想为人民服务,比如“不杀生”、“素食”、“道法自然”等思想完全可以在为缓解当代人容易犯的暴躁、困惑心理方面发挥作用。

四、共享发展

(一)宗教本身要发展,必须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在旅游开发中,我们不仅要利用好宗教文化,增加旅游区的文化观赏内容,还要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使宗教在旅游开发中享受到发展成果。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和发挥宗教中的积极因素,引导信教群众拥护社会主义制度,同全国人民在根本利益上保持一致;引导宗教活动在法律法规范围内开展,要求任何人均不得借宗教之名行违法之事;旅游区的宗教团体要发扬宗教界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和宗教中的积极因素,积极参加当地建设。唯有如此,宗教活动才能在当地发展中真正受益。

(二)要让旅游开发从业者、原住民和游客都得到实惠

共享发展强调,一切发展的目的是为了人民。公平和正义是共享发展的评价标准。发展梵净山生态旅游,必须注意统筹兼顾,既保护好旅游开发者的合法收益,也要高度重视保护原住民合法诉求和游客的合法权益。这其中,尤其要注意维护少数民族群众即原住民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和分享旅游经济收益的合理合法诉求。总之,只有通盘考虑,才能充分调动各方面积极性,才能真正维护当地发展稳定大局。

参考文献:

[1]格桑培杰.《民族、宗教、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拉萨:西藏人民出版社,2008年5月.

[2]陈麟书、陈霞.《宗教学原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03年1月

注:本文系中国社科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铜仁研究基地阶段性研究成果;系贵州省重点支持学科思想政治教育专业(黔学位合字ZDXK【2016】17)阶段性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梵净山生态旅游
大自然的魅力:贵州梵净山
生态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探讨
世界只有一座梵净山
贵州梵净山申遗成功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研究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中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
铜仁:“世界公园梵净山”登陆美国纽约时代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