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发展理念的演变与创新

2016-07-15赵振华

人民论坛 2016年16期
关键词:发展理念经济发展

赵振华

【摘要】建国60多年来,我国在不同发展时期,由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认识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发展理念: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赶超式为主的发展理念;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阶级斗争至上论;1978年至党的十八大,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五大发展理念。梳理不同时期的发展理念,旨在发现经济社会发展规律。

【关键词】发展理念 经济发展 五大理念 【中图分类号】D602 【文献标识码】A

从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赶超式为主的发展理念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到1966年发动“文化大革命”,我国的发展理念基本是赶超式,期间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52年,基本上属于恢复式增长。经过长期战争,我国国民经济遭受重大破坏,亟待恢复。早在新中国成立前夕在西柏坡召开的党的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政治报告中,毛泽东同志就明确提出:“从现在起,开始了由城市到乡村并由城市领导乡村的时期。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移到了城市。”“党在这里的中心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恢复和发展生产事业,这是一切工作的重点所在。”新中国成立后,1950年6月召开了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毛泽东作了《不要四面出击》的讲话和《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的基本好转而斗争》的报告,提出要合理调整工商业,改善公私关系和劳资关系,完成土地改革等。经过三年时间,国民经济初步得到恢复。1950年、1951年、1952年我国经济增长率分别达到23.4%、19%、18.3%。到1952年,我国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超过了战前水平。

第二阶段是从1953年到1957年,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并提出实现国家工业化发展理念。1953年6月,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了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即要在十年到十五年或者更多一些时间内,基本上完成国家工业化和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于同年开始实施我国第一个国民经济发展计划。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符合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经济平稳增长而且经济结构趋于合理,工农关系和谐,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但原计划提出十到十五年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用了四年时间就完成了,存在盲目和急躁的问题。

第三阶段是从1958年到1966年,发动“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及其纠正。1958年党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发动了“大跃进”运动、人民公社化运动以及提出“赶英超美”等不切实际的发展理念。在生产关系上,搞穷过渡,初级社、高级社短时间内过渡到人民公社,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盛行;在生产发展上一味追求高速度,在工农业主要产品产量上要求用十年时间超过英国,十五年时间超过美国,随后又提出“三年赶英、五年超美”等不切实际的理念和口号。由于违背客观经济规律,其结果是经济增长急剧下滑,国民经济大幅波动,1958年我国经济增长率为21.3%,1961年下降为-27.3%,波幅高达近50个百分点,人民生活水平急剧降低。随后几年党中央对国民经济进行调整,1963年至1966年我国国民经济开始呈现恢复性增长,国民经济结构有所改善,积累与消费比例趋向合理,人民生活水平有所改善。

从1966年至197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的阶级斗争至上论

1966年至1976年中国发生了史无前例的“文化大革命”,这是新中国历史上的十年浩劫。十年“文革”期间,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党的九大提出,在社会主义这个历史阶段,还存在阶级、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还存在着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还存在着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要认识这种斗争的长期性和复杂性。阶级斗争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虽然期间经历了短暂的整顿,但整个国家总体上处于停滞和混乱状态,甚至极度动荡之中。整个“文化大革命”期间,谈不上发展的问题,更谈不上发展理念。其结果导致国民经济几乎处于崩溃边缘,人民生活水平极其低下,经济结构严重失衡。

1977年党的十一大宣布十年“文革”结束,国民经济也有所恢复,但仍然坚持“以阶级斗争为纲”,没有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属于过渡阶段。

1978年至党的十八大,以经济增长为主的发展理念

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把党的工作重心从之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重大抉择,从此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代。随后以农村土地承包制改革为突破口,拉开了改革开放的序幕。党的十三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并提出了“三步走”的发展战略。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了“新三步走”发展战略。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其中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2007年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的经济增长目标是:“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到二O二O年比二OOO年翻两番。”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提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

在强调经济增长速度的同时,也强调经济增长质量,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在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着力于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早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就提出我国国民经济在“许多方面的经济效益还很差,其原因除了某些不可比的客观因素以外,主要是过去左倾错误所导致的企业盲目发展,经济结构不合理,经济管理体制和分配制度有缺陷,经营管理混乱和生产技术落后”。并提出“六五”期间要“把全部经济工作转到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党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了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要从粗放经营为主逐步转向集约经营为主的轨道”。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提出,“实现‘九五和二零一零年的奋斗目标,关键是实行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一是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二是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第一次把“两个转变”同时提了出来,而且指出“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要靠经济体制改革”。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实现未来经济发展目标,关键要在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战略抉择。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把推动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

由此可以看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经历了由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转变到集约型,再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过程,即由单纯指企业经营方式,到经济增长方式,再到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的演变过程,这一理念的内涵已经突破了经济领域而不断扩大至经济社会文化生态等各个领域。

由于体制、机制以及根本理念等原因,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党的十八大,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经济总量从1978年居世界第十位上升到2010年的第二位,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度增加。但是在经济高速增长过程中也产生了一系列问题,主要表现在:在发展理念上过度强调GDP,重数量轻质量,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突出,发展方式粗放,创新能力不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收入差距较大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逐步形成五大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方略,逐步形成了五大发展理念。一是创新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强大的科技创新力量。”“我国经济规模很大、但依然大而不强,我国经济增速很快,但依然快而不优。主要依靠资源等要素投入推动经济增长和规模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方式是不可持续的。”他强调,惟改革者进,惟创新者强,惟改革创新者胜。

二是协调发展。《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指出:“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必须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正确处理发展中的重大关系,重点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增强国家硬实力的同时注重提升国家软实力,不断增强发展整体性。”

三是绿色发展。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正确处理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决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要保护环境,需要牢固树立生态红线的理念,大力集约利用资源,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实行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

四是开放发展。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定不移地推动对外开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必须推动对内对外开放相互促进、引进来和走出去更好结合,促进国内国际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市场深度融合,加快培育参与和引领国际经济合作竞争新优势,以开放促改革。”《建议》提出了开放发展新理念,指出:“开放是国家繁荣富强必由之路。必须顺应我国经济深度融入世界经济的趋势,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坚持内外需协调、进出口平衡、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引资和引技引智并举,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和公共产品供给,提高我国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制度性话语权,构建广泛的利益共同体。”

五是共享发展。《建议》指出:“共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做出更有效制度安排,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增强发展动力,增进人民团结,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研究生院院长、教授)

【参考文献】

①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1年。

责编/潘丽莉 美编/于珊

猜你喜欢

发展理念经济发展
创新发展的三重视阈
关于福建自由贸易区发展理念和辐射带动海西产业升级模式的探究
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探究
经济“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信息化管理在公路运输经济发展中的作用研究
我国对外贸易促进经济发展的研究
奋力开创商务发展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