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2018-07-24姜文俊

魅力中国 2018年2期
关键词:质疑能力培养初中语文

姜文俊

摘要:疑是求之源,正如古人所云“疑是思之始,学之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于不疑处有疑,方是进矣。”说到底,读书无疑还不如无书。可见,学生在读书学习中勇于质疑至关重要。

关键词:初中语文;质疑能力;培养

生质疑是指从所学的知识中,寻找矛盾和疑问,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质疑能力是指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读书、发问、探究的一种学习能力,它是以读书为开端,以质疑为轴心,以探究为中继点的自主学习策略。这种质疑能力其实是一种心理素质、生活经验与知识积累及语言技能的综合反映,也是培养他们思维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明代学者陈献章曾说:“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而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亚里士多德说过:“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教育心理学揭示学生在学习时,将己有的知识、经验与新教材之间的差距,构成心理上的矛盾,这种矛盾以问题的形式存在于学生的头脑中。教学中,诱发并解决这些矛盾,知识就能深化,思维就能发展。在深入实施索质教育的今天,语文教学中越来越重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进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都放在了前所未有的重要位置。

一、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地抓住时机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积极动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一方面,教师可以将语文教学与学生的学习生活或家庭生活联系起来,在课堂教学中结合实际问题激发学生质疑。例如,讲到处理学生和教师关系的时候,教师可以联系生活实际举一些实际例子,让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另一方面,教师可以给学生介绍一些关于作家的趣事、科学家发明创造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很多作家、科学家以及其他成功人士的成功都与喜欢主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密切相关。例如牛顿总结出万有引力定律,就是因为他善于质疑,如果换做我们看见苹果下落或许会觉得很正常,因为所有东西都是下落到地面的,就不会产生疑问,更不能得出万有引力定律,也不会成为伟大的科学家。

二、渗透质疑的方法

学生在课堂上提出问题,尤其是提出有深度的问题,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这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知识的多少、思路的广狭、生活实践的差异等因素密切相关。教师要先易后难、先简单后复杂,循序渐进地教会学生质疑的方法。

(一)让学生从课题中质疑

从课题中挖掘问题是比较简单、常见的方法。一篇文章的标题很大程度上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是文章的“眼睛”。初次看到题目,学生肯定会有许多的思考和疑惑,教师要及时抓住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对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及作者感情。例如,在教学《第一千个球》一课时,笔者问学生:“同学们看到这个题目后有什么问题或疑惑吗?”学生纷纷提出问题:“文章是写谁的?”“第一千个球有什么意义?”“为什么不是第一百个球?”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

(二)对课文重点内容进行质疑

一篇文章的重难点部分往往更能激发学生进行思考,教师要及时抓住一些关键问题,引导学生质疑。比如,教学《孔乙己》一课时,文中说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笔者引导学生思考:“孔乙己最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你有什么疑问吗?”学生一下子提出了许多问题:“老师,‘大约和‘的确这两个词是矛盾的,不能用在一起。”“孔乙己到底死了没有呢?”“文章为什么这样结尾啊?”“为什么没有人帮助孔乙己啊?”笔者让学生自由讨论、自己寻找答案,学生对文章的内容和思想感情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 对文章细节处质疑

学生对文章有了一定理解后,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深层思考,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能力。比如,在学习《桃花源记》一课时,笔者问学生:“你们对桃花源人印象如何,有什么疑问吗?”学生疑惑道:“他们与外界隔绝,不与社会接触,这样最终被外人发现该怎么办?”“桃花源人与世隔绝了几个朝代,为什么衣着却悉如外人?”这些问题看似和课文内容无关,但通过学生激烈地讨论,再加上教师的点拨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了当时的社会背景。

(四)在拓展延伸中引导学生质疑

在学习完课文的基本内容后,笔者往往会留出一定的时间,启发他们从思想感情、谋篇布局等方面提出不同的看法。此时学生对课文内容已经大致理解,通过再质疑、解疑,能开拓学生阅读的广度和深度,使学生学得主动、理解深刻。例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笔者问学生:“同学们还有什么问题吗?”一学生就问:“文章为什么先写夏天,而不按四季顺序写呢?”这个问题提得比较有深度,学生通过讨论交流,明白了:三峡夏季景色最为壮观美丽,因此作者重点先写了夏季。

三、培养质疑的品质

这需要老师扎实的基本功、高超的驾驭课堂能力及对学生长期耳濡目染的熏陶才能做到。学生自发质疑虽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但往往所提间题过于肤浅,认识有时亦过于偏激,教者应作适当引导,或教给方法或点拨提示或指明方向,以期尽善尽美。一、于比较中质疑。包括主旨比较、人物比较、情境比较、修辞比较、用语比较、前后比较、异同比较等等。如学习初中七年级上册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一文,可引导学生质疑,对于文章中的“孩子们,你们果真抱怨我,我倒欢喜;到你们的抱怨变为感激的时候,我的悲哀来了”大部分学生的疑问孩子们为什么会抱怨我?孩子们为什么又会感谢我?我为什会欢喜?我为什么会悲哀?这些问题虽然能涵盖文章内容,也能帮助孩子们理解文章的主旨,但这些疑问都还比较浅显,只是就文本内容而问,缺乏思维的深度和广度。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尤其应引导学生积极发现问题,启发学生主动质疑问难,最大限度地发展他们的创造性思维,使他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学生学会了质疑,犹如掌握了一把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他们就会学得积极、主动,由被动接受的“容器”变成主动获取的“探索者”,获得终生受用的自学能力。这就为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教学境界开辟了道路,提供了可能。

參考文献:

[1] 尹文全.初中语文教学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新一代,2014,(8)

[2] 陆映天.如何在阅读实践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J].新课程,2015,(31)

猜你喜欢

质疑能力培养初中语文
基于“教、学、评”一致的初中语文作业一体化实践模式
初中语文片段写作的实践路径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浅谈初中语文作文教学
小学数学课要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高中数学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浅析新形势下航空计量人才培养
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策略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