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师院校卓越中学教师培养模式改革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2018-07-24高瑞如赵瑞华周艳华阴环侯婧芦荣胜段江燕
高瑞如 赵瑞华 周艳华 阴环 侯婧 芦荣胜 段江燕
摘要:“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整体上促进了教师队伍创新能力的培养和专业素质的提高,推动了我国基础教育师资力量的提升,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解决。本文以山西师范大学为例,剖析了当前卓越中学生物教师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策略性的思考和建议。
关键词:卓越教师;三位一体;教师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8)24-0058-03
教育促进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而教师则是整个过程得以顺利进展的重要保证。“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是推动教育事业快速且良好发展、培养又红又专人才的关键。近年来,国家实施一系列教改措施,推动了教师教育體系不断完善,教师教育改革得以不断推进,教师培养质量和水平得到很大程度提高,但也存在不少问题,如教师培养与社会发展需求脱节、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相对落后、实践教学相对薄弱、教师教育队伍整合不够和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等突出问题。大力提高教师培养质量和从教能力成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持续发展的核心且紧迫的任务。为推动教师教育的全面改革,提升教师培养质量,教育部于2011年推出“卓越人才培养计划”,鼓励一部分卓越人才作兼职教师,从而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试点高校积极探索卓越人才培养目标、方案和途径,效果较为明显;2014年又发布针对教师培养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的意见》(教师[2014]5号),并提出明确的培养目标和分类培养的方法。山西师范大学成为“卓越中学生物教师培养计划”试点高师院校之一,也积极推进“卓越教师计划”的顺利实施。学校整合内外优势资源,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为主线,以建立卓越教师实验班为载体,积极探索教师教育人才培养新机制,大胆改革、努力创新,稳步推进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该研究针对当前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过程中的问题,结合在“顶岗支教”、“免费师范生培养”以及“国培计划”中取得的经验提出策略性建议。
一、“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卓越教师的界定标准不够明确。根据2012年教育部颁布的《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中学教师应该“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掌握系统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和“反思与发展”,而《意见》中将卓越教师定义为“师德高尚、专业基础扎实、教育教学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突出”,两者在字面表述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仍然是一名合格教师的基本要求,因而造成了对卓越教师和合格教师标准的认定不够明确。虽然在“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过程中,我国的一些高校结合自身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办学优势和特色,拟定了本校的卓越教师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但大部分是描述性的要求,缺乏一个成熟的标准体系,在实施过程中存在操作和评估的困难,对实施卓越教师计划是非常不利的[1]。在新时代的教育条件和要求下,应该赋予《意见》中卓越教师更高的要求,并建立标准体系,从而保证卓越计划的顺利实施。
2.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作用不明显。随着社会的发展,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校也意识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应符合社会行业发展的需要,走行业参与人才培养之路势在必行,因而教师的培养就必须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对教师人才需求实现无缝接轨。为实现此目标,高师院校教师教育需走向社会,走“高校主导—地方政府协助—基地中学配合”的三位一体培养模式[2],从而深化教师教育改革,培养适合新时代中学教育的卓越教师。然而,在“国培计划”和“免费师范生教育”等实施过程中,在与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学的互动中,发现其积极性并不高,主要原因是中学有升学压力,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会冲击正常的教学计划,影响教学效果;家长也担心孩子的学习会受到影响,对学生实习持否定态度;中学教师教学任务重,还得抽出时间指导实习生;合作高校仅从学生实习中考虑自身,中学合作教师和地方政府并没有获得自身利益,如合作高校的优秀毕业生不到合作中学工作。由于三方在整个协同培养过程中角色和定位不准,没有充分考虑各方的需要,地方行政部门和中学认为自己只需配合,因而在诸多因素影响下,有些中学在与高校合作中持排斥态度,高校和地方政府及中学很难进行深度合作,三位一体协同培养仅流于形式,得不到真正落实。
3.专业和教育实践协同发展需加强。我国高师院校资源上差异较大,对于一些院校,科学研究投资大,氛围浓,因而非常重视专业知识实践,而对教育实践强调不够;而有些高师院校,更多的投资在师范生的教育实践能力培养上,而忽视了专业实践能力的锻炼和培训。尽管2011年教育部面向全国发布了《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各高校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优化了教师教育课程体系,提高了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但随着实践教学课时量的增大,专业实践课程量同比减小,从而出现重“术”轻“学”或重“学”轻“术”[1]现象,即只重视教学技能培养而忽视理论知识的应用,或只重视理论知识应用而忽视教育技能培养,两者不均衡发展,严重制约了卓越教师培养的发展进程。
4.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不够高。“卓越教师计划”的参与主体为学生,受益主体也是学生,因而,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完成“卓越教师计划”的重要保证。从实施情况看,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够高。一是受当前就业市场的竞争力、教师的待遇等市场环境的影响,师范生对教师这个职业没有了强烈的认同感和神圣感。二是教育部印发《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暂行办法》(教师〔2013〕9号),明确规定师范和非师范类专业学生,申请中小学教师资格应参加全国统一教师资格考试,由此消除了师范生的优势,增加了竞争力。另外,多元化就业机会、学习方式的转变及对高学历认可等因素也影响学生的积极参与[1]。如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促进学生对教师职业的认可度,是当前高师院校需要考虑的问题。
二、卓越教师培养的对策建议
通过对卓越教师计划培养目标、方案和课程体系等的讨论思考,结合学校顶岗支教、免费师范生培养、国培计划的经验做法,对卓越教师培养提出如下建议:
1.构建阶段性标准体系。根据《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教师(2012)1号),围绕《意见》中提出的教师应具备的品质要求,采取过程控制训练和分阶段考核的途径,制定不同阶段更高的考核标准体系。每个阶段细化不同的培养目标、方案和课程体系,做到专业理论学习、专业实践训练、专业知识综合应用及专业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师教育能力培养上,不仅进行文化性知识和条件性知识(中学教育、中学心理和教育法规)的学习,还要进行教学技能(语言表达、备课、组织课堂、课件制作等)训练,并进入中学进行实训,从而锻炼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在研究生阶段,不仅要求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有更大的提升,还要在教学研究上进行锻炼,不断加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更新教育观念,从而实现以科研促教学,同时保持自身知识的不断更新和发展。在整个过程中,注重师德师风培养,开展教育法律法规学习、大师演讲、树立榜样、到偏远地区考察等活动,引导学生深刻理解教师这个职业,树立使命感、神圣感,热爱教育事业,愿意投身教育事业。在严格阶段考核标准的基础上,实行入职后导师跟踪调查办法,一旦发现某个培养环节有问题,立即调整培养方案和考核标准,保证培养的教师具备“入职易、适应快和潜力大”的特征。
2.深化合作,协同培养。高师院校只有开放办学,不断从中学一线教师那里获取当前教师中存在的问题和对人才需求的规格,才能及时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利用中学校所具有的优势资源实训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教育教学能力,只有实现理论—实践和实践—理论的双重循环,培养的人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中学教学,才能符合社会的需要,才具有真正的“卓越性”。然而,现实中的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机制并不是想象的那样对人才培养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为“卓越教师计划”实施设置了一个重要障碍。“高校主导—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协助—中学配合”三位一体,要求从各自实际出发,发挥各自的角色作用,找到三家单位的利益切合点,才能寻求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与途径,才能真正实现“一体化”。高师院校应该充分考虑到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在“卓越教师计划”实施中承担了什么和获得了什么,才能更好地进行合作。首先,由省厅教育主管部门组织开展由四家单位(学校、地方行政主管部门、中学和省厅教育主管部门)联席讨论会,广泛听取中学和地方教育行政部门的意见,对存在的问题,由省厅教育主管部门出面解决,并将各方达成的协议以合作协议的方式签署,教育厅认可,如明确各方的权利和义务,尤其是参与卓越教师计划的中学教师在个人发展(职称、待遇和课题资助等)及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卓越教师引进政策和经费支持上给予一定的倾斜等;其次,定期开展研讨会,保持顺畅沟通。从“三位一体”共同制定培养目标、方案、课程体系、考核体系及标准及一系列制度的制定到每个阶段的目标和工作重点,认真听取一线指导教师的意见,做针对性修正和完善,并让中学导师在全程参与中进一步了解“卓越教师培养计划”,从而激发其参与的好奇心和兴趣;第三,从入学后第二年开始就为学生实施“双导师”(高校导师和中学导师)制度,让中学导师在一开始就参与到“卓越教师计划”,与其指导的学生进行交流,增进感情,有利于后续指导工作的进行,因材施教,同时也增加指导教师的存在感;第四,由高校搭建深度合作平台,利用教师主持科研课题的优势,鼓励中学导师参与进来,甚至可以利用各自的优势,联合申报教学研究类课题,在教学研究中增加互信和合作基础,同时让中学导师在此过程中也得到锻炼,提高自身,提升个人发展空间;第五,卓越教师计划培养的毕业生由高校推荐优先到合作的地方行政主管部门和中学工作。这样,高校与地方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及中学在整个的合作过程中均能够获得各自利益,同时也能发挥各自的优势,真正实现“三位一体协同培养”模式,从而提升培养人才的品质。
3.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均衡发展。实践能力的突出,是卓越教师计划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教学不仅是传授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应用知识,只有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才能实现知识的升华,才能实现创新,因而师范生动手能力的强弱是未来是否胜任教师职业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师范生实践能力包括专业实践和教育实践能力,就像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做到两者的均衡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根据多年师范教师教育经验和生物科学专业的特点,先后6次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现4+2的过渡和发展。其中调整最大的为专业实践课时和教师教育课时,现在基本达到1∶1。在专业实践能力培养上:一是改革野外实习教学模式,提高实习质量。实习过程中,由学生自行选题或指导教师指定项目,根据项目目的和意义,制定一个完整的实习方案。实习小组独立完成。学生对所得数据进行总结,完成野外实习论文,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二是实行了“学年论文制”,即把教学计划中的毕业论文学分按照1∶2∶3∶4的比例分配到四个学年中,使学生有更多的时间来探索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三是调整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验证性实验,增加综合设计性和研究性实验;实施多元化考核制度,全面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课外科技活動方面,学生自主择师,积极参加“创新杯”和“挑战杯”活动。在教学技能培养上:一是调整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根据学科发展和社会需求,压缩理论课,增加实践课;二是为提高学生应用多媒体和网络互动教学技术和教师基本功,开设了《中学生物教学技术》和《三笔一话》课程;三是通过学生业余活动,如教师基本功和教师职业技能大赛,来锻炼学生对教学技术和方法的使用;四是到中学进行见习和实训。通过狠抓实验室教学、野外教育实习、科研活动、毕业论文和教学技能等实践教学质量,不断尝试新方法和新技术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完善培养模式,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教学能力。
4.着力提高学生的从教兴趣。“卓越教师计划”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而高素质师资队伍建立的核心是敬业精神,敬业精神则来源于对从教的兴趣,因而,高师院校如何激发学生对教师职业的兴趣是首要解决的问题。一是加大宣传力度,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卓越教师计划”的背景和目标及内涵,了解到其不同于一般的“国培计划”或“免费师范生”;二是采用本硕一体化的培养模式有助于学生对未来就业的信心;三是建立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确保学生有选择的机会;四是由中学导师带学生到一线见习,使其对教师职业有更充分的了解和感知,从而激发其从教的积极性;五是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调整,为试点班配备有经验的教师;六是将情景、案例、讨论、探究和参与式等教学方法融入课堂,促进学生由被动向主动学习方式的转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七是由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导师帮助分析,而后由其独立完成,从而激发学生对教学研究的兴趣。总之,将学生的利益放至首位,激发学生从教兴趣是“卓越教师计划”顺利实施的关键。
“卓越教师计划”的实施意义重大。山西师范大学利用自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根据多年来积累的师范生教育经验,大胆改革和尝试,积极进取,锐意创新,最终将探索出一套适合我国卓越中学教师培养的模式和方案。
参考文献:
[1]王瑛,李福华.关于“卓越教师计划”实施的思考——基于若干所高等院校“卓越教师计划”实施情况分析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3,(4):26-28.
[2]程光旭.培养卓越教师的思考和实践[J].中国高等教育,2014,(17):4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