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教育援建”走向“教育共建”
2018-07-24华卜泉
华卜泉
笔者作为一名援青干部,自2016年8月来到青海省贵德县工作以来,一直恪守“要输血更要造血”的理念,并未局限于传统的“单向扶贫”“一人一事”,而是着力从体制机制入手,不断探索援建工作的新路径。“十九大”召开以来,笔者经过学习、反思、总结、提炼,认为新形势下东西部教育事业协同发展的新格局应从“教育援建”走向“教育共建”。
一、教育共建的方略
要想让西部教育从“教育援建”走向“教育共建”,必须从宏观层面确立三个基本方略。
一是科研战略。2016年下学期开学之际,笔者带着贵德县的教研员和骨干教师,走遍了该县的中小学校,共听课168节,通过总结、分析,对贵德县教育教学情况有了一个基本的了解。虽然教师们的政治意识、师德修养、民族情怀都很“充实”,但“教研力量薄弱,教研意识不强,教研活动偏少”“以讲代教,以听代学,以练弥补”的现象仍然存在,课堂上缺少学生的“自主思考、质疑问难、交流互动”,与东部教育有一定的差距。那么,如何才能改变这一现状呢?可以从聘任入手,推进“竞聘上岗”;可以从考核入手,实施“末位淘汰”;可以从研究入手,实施“科研兴教”。经过权衡,笔者认为科研战略比较切合教师的文人特质和学校的文化氛围。
二是人才高地。在调研过程中,笔者发现了一些“有思想、有追求、有潜力”的中青年教师,他们将是贵德县教育的中坚力量。根据“28定律”,可以通过20%的教师带动80%的教师来开展工作。基于以上思考,贵德县决定将“两学一做”活动与教育教学工作全面融合,以“服务学生全面发展、服务教师专业发展、服务学校内涵发展”为第一要务,实施“名师、名校长、名学校”工程,大力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设,以期发挥“撬动效应”,促进全县骨干教师的培养和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
三是公平意识。十九大报告提出,“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概括出了新时代教育的新使命。特别是“公平”一词,彰显了党和政府要缩小教育差距的决心。来到贵德县工作以来,笔者真切地体会到东西部之间、城乡之间的教育差距,以及青藏高原农牧民家庭“通过教育改变孩子命运”的迫切心愿。作为一名援青干部,需要持续坚守教育公平,承担起自己在“阻断贫困代际传递”中的责任,关注每一所学校,关心每一位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稳步推进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要提高目标定位,实现办学条件的“基本均衡”向着眼内涵发展的“优质均衡”转变。
二、教育共建的平台
为了有效推进教育共建,贵德县探索建立了四个工作平台。
一是建立“跟岗培训”平台。即组织贵德县教师赴江苏海安进行跟岗培训。整个培训按“三年、六个学期”来规划,即每学期进行一次培训,每次两个星期,共安排六期培训;每期培训25名左右的骨干教师,三年预计培训150名,达到全县教师总数的1/6。每期培训都兼顾到了所有的学校、学段和学科,力争通过培训,使每个学科都有1名领军人物、10名左右的骨干教师。在培训模式上进行了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一对一,师带徒”;二是“全天候,全方位”;三是“走上海安的讲台讲一课”。
二是建立“一周两校”平台。即“每周两所学校,每校调研一天”。其目的就是从机制层面将“一周两校”活动固化,促进调研活动的常态化。首先,突出全方位。调研活动涉及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故对每一个方面都要做一番调研。其次,突出学科性。抽调一线骨干教师参加调研活动,分学科实行对口听课、检查备课、检查作业等。最后,突出随机性。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不分年龄、不分民族、不分职务选择检查对象。每学期的“一周两校”活动做到了学校、学段和学科全覆盖。
三是建立名师工作室平台。“贵德县名师工作室”是各学科名师工作室的总称,首批建立了初中语文、数学、外语、物理以及藏文教育等12个工作室。这些工作室以“实践研究,追求日常教学行为的改善”为定位,力争形成一批“看得懂、学得会、用得上”的教学成果。
四是建立“南通名师走进贵德”平台。从2017年5月22日开始至今,江苏海安就有五批次共66位名师、名校长来到贵德县对应的结对学校和幼儿园,开展“同台展示、同课异构”活动。其中,初中语文、小学语文和小学数学三门学科的研讨活动,都是由江苏省特级教师、人民教育家培养对象领衔进行,并向全海南州开放。2017年11月18日,江苏如皋的第一批3名骨干教师来到贵德,进行“蹲点学校,顶班上课”。他们围绕初三数学和英语的一个教学章节,每天开展“同课异构、研究作业、集体备课”活动,并进行了质量检测和试卷分析,前后延续了15天,对两门学科进行了全面细致的剖析。
三、教育共建的成效
目前,通过各方共同努力,在东西部“教育共建”方面,各项工作已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是营造了一种研究氛围。通过从“援建”到“共建”,贵德县整个教育系统普遍认识到教育研究的重要性,同时也认识到研究并不神秘、并非高不可攀,就在日常的教育教学过程中“边做边想,边想边做”,从而增强了教师们研究的主动性。2017年6月,“名师工作室”被贵德县委组织部列为党建项目重点推进工作。在贵德县“名师工作室”启动仪式上,青海省教育厅副厅长薛建华指出:现在全省都在推进课程改革,贵德率先推进名师工作室建設,这抓住了教育的核心。这项工作不仅对贵德教育有着革命性的意义,而且对青海全省的教育教学改革也具有很大的影响。如今,追求“更高品位、更高格调、更高境界”的贵德教育,正逐步成为贵德县教育系统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共识。
二是拉起了一支研究队伍。2017年下半年,由名师工作室牵头,组织开展了各类观摩课136节,其中,推门课74节,同课异构49节,送教下乡13节,有1055人次的教师参加了研讨活动。名师工作室的12名主持人、66名成员始终执根课堂、自主研究,为贵德县教师队伍素质的整体提高奠定了基础。
三是形成了一些研究成果。近两年来,贵德县教师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论文评比中捷报频传。如笔者撰写的《赴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跟岗培训”有感》发表于《青海教育》2017年第2期;申报的“依托‘名师工作室,创新县域教研模式的研究”被列为青海省级重点课题。同期,还有四个名师工作室牵头申报的课题被列为省级立项课题。诸多媒体对名师工作室的做法和成效也进行了多次报道,受到社会各界的好评。
(责任编辑 张慧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