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庖厨图的艺术特征浅析汉代生活的文化内涵
2018-07-23袁琪
摘 要:每一种艺术品的出现都有它特定的历史环境、文化内涵。画像石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南、江苏、四川等地,多用于装饰祠堂和墓室,是一种政治经济生活产物,它的图案丰富多彩,大到神话故事、名人历史传说,小到生活场景、装饰图案。本文分析的是画像石中与生活紧密联系的庖厨图的艺术特征。
关键词:庖厨图;艺术特征;文化内涵;汉代
1 山东庖厨图
山东庖厨图场面较大,且不是单独出现,同时还有宴饮、奏乐等部分。整体画面给人感觉丰富饱满、节奏紧凑。这种艺术形式既不像浮雕那么饱满立体,也不像绘画那么细腻生动,外形简单,人物的造型与剪影類似,多以块面出现,没有太多细节表现,这与当时绘画水平和材料有关。
图1第三排的庖厨图中,左边的人正烧水做饭,中间一人跪着洗菜,其右边两人在汲水,最右边一人在宰杀家畜,汲水工具上方的几只鸟填补了画面的空白,让画面更加丰富。左边最上方悬挂的应是肉类食材,旁边跪着一个在盆里清洗鱼肉的人。画面中并没有屋梁结构,整个场景并不是在厨房内进行的,像充满生活趣味的装饰画。此类场面只有重大活动时会出现。汉代有以宾客盈门为荣的习俗,丧主在家设宴招待前来吊唁的宾客,来人越多,需要准备的食材就越多,当然庖厨图的场面就越大。
2 四川庖厨图
而图2是四川的庖厨图,很明显与山东的不同,画面整体感觉不再丰富饱满,空白处也不再填补。人物造型也不像山东的那么壮实,而是更加苗条纤瘦。这与地域文化有关。如今,大家都认为北方人是粗壮结实的,南方人是娇小纤瘦的。
四川庖厨图与山东的构图和内容还是相似的,画面左下方都有一个人在生火做饭,中间一个人跪着洗菜,旁边的狗增加了生活趣味,右边是两人正在洗菜。往后是一人跪着在砧板上剁肉,砧板下方有一小坨黑色,从体积来看是家养动物。再右边是一个拄着拐杖的人,应该是来厨房巡视的管家。后面的狗巧妙地挡住了一部分柱子,把画面做了一个分割,这里加入了古人的新想法。再往后是挂在棍子上的肉类食材。
3 庖厨图中的生活性
庖厨图中表现的场面都与现今很相似,历史研究表明东汉时存在大量的庄园,经济自给自足。庖厨图中很多工具也一直沿用至今,只是材料形状有了改变。另一个充满智慧的发明是汲水工具,利用了杠杆原理,这都是劳动人民生活经验的总结。从上述图来看有个很特别的现象,不管是在山东、四川,或者河南、徐州的庖厨图中,几乎所有食材都是大鱼大肉,屠宰清洗的也都是牛、羊、猪之类的荤菜,几乎没有素菜,这一点是违背现实的。虽说重大宴会中,确实会用大鱼大肉来表达主人的热情,不过也有素菜,并且当时的生产力也不能提供这样的食材。这些庖厨图的墓葬规格并不大,可见墓主的身份并不显贵,但画面内容都很丰富。所以,这些场面庞大的庖厨图也是进行了夸张的,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物欲。
4 庖厨图中的社会性
古人对孝礼的追求源远流长,楚辞中关于招魂的诗就体现了鬼犹求食的观念。到了汉武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政治手段让汉人更加兴孝道重丧葬文化。
从目前掌握的资料看大部分庖厨图并不是单独出现,一般都还有其他场面,庖厨图只是其中一部分。丧葬场面很大很热闹,他们建造了坚固的墓室,还放了很多陪葬品,他们相信还有来世,希望死者还可以享受这样的待遇,同时还表现了他们恪遵孝道,奉死如生的信仰。平民对丧葬文化的重视证明汉朝废除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已经在社会深深地扎根。除了墓室外,祠堂也是画像砖出现率很高的一个地方。祠堂作为一个传统文化的产物,是供奉先祖的,与墓室的画像砖不同,祠堂供生人使用。祠堂的大小和装饰程度与家族的繁荣兴盛有关,也反映着后代表现孝道的欲望,一个开放式的祠堂可能是一种炫耀,当然也体现了厚葬为德,薄终为鄙的文化观念。
庖厨图不仅向我们展示了古人的生活习惯、地域特色,还传达了文化内涵、思想情感、信仰追求。这不仅是美术史上的重大发现,也为考古提供了很多线索。山东整体豪放粗犷,所以庖厨图也是古朴厚实;四川给人热情火辣的感觉,所以庖厨图也是泼辣粗犷。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它的表现有自己的体系性,首先是表现大场面的丧葬,庖厨图是其中的一部分。其次,庖厨图中都有生火、汲水、屠宰、清洗这些场景。虽然有一些程式化,但也体现了匠人对人需求的精简提炼。
随着汉代灭亡,画像石也渐渐消失,这也和时代的发展有关。造纸术的发明与纸的广泛使用让绘画写字的材料从竹简绢帛变成纸,人们对绘画技法的掌握更加娴熟,让绘画从简单的装饰地位解放出来。
对庖厨图的研究让笔者了解欣赏作品时,不仅要关注画面的本身更要深入了解它的历史背景、社会环境和文化内涵等各个方面。
作者简介:袁琪(1994—),女,江苏丹阳人,苏州科技大学传媒与视觉艺术学院2016级美术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从事中国画创作与技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