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汉简字体特点研究
2016-10-17魏晶
魏晶
摘 要:从战国到魏晋时期,竹木简牍是重要的书写材料。汉晋简牍的出土和公诸于世,对书法界具有重大意义。文章从三个方面来阐述敦煌汉简的字体:一是笔法;二是结构;三是章法。目前对于敦煌汉简书法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于材料的整理研究,而从字体的角度出发,研究敦煌汉简字体的文论目前尚属空白,一方面反映了研究敦煌汉简的史料相对较少,另一方面也说明人们尚未充分认识到其价值。敦煌汉简的研究存在着很多空白,关于其史料在挖掘和利用上有很大的空间。
关键词:敦煌;汉代;简牍;风格
中图分类号:J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6)08-0170-02
一、敦煌汉简概述
敦煌汉简指的是二十世纪初至九十年代在甘肃西部疏勒河流域汉代长城关塞遗址中发掘出的九批汉简,共25000余枚。因在汉代敦煌郡范围内发现的时间最早、数量最多,故夏鼐先生称其为“敦煌汉简”。敦煌汉简中官、私文书比较多。官文书有司法文书、品约、诏书律令、符、传、例行公文及各式簿籍,私文书有关书信、买卖契约等。内容大部分是汉代敦煌郡玉门都尉和中部都尉及其属下各烽燧的文书档案,有一小部分属于宜禾都尉。最早的纪年简是西汉武帝太始元年,简的主要内容是与汉代边防屯戍有关的文书;记录戍卒日常工作的;记录士兵武器装备的;出入关卡的登记簿;也有律令,诏书的抄件;也有邮书封检及书信。
除此之外,还有《急救篇》《仓颉篇》《九九术》《力牧》、历谱、医药方以及与相善剑刀、相马相关的书,历谱中保存较好的有元康三年和神爵三年历谱。酒泉郡的汉简,包括酒泉郡西部、北部、东部都尉的简,最早的纪年简是西汉昭帝元平元年。屯戍文书多为零篇断简,字数比较多的是在玉门花海烽燧遗址中出土的一件木觚,上面抄有皇帝的遗诏133字,有学者推断是汉武帝的遗诏。
二、敦煌汉简字体研究
1.笔法
书法贵在用笔。元代著名书法家赵孟頫在《兰亭十三跋》中称“书法以用笔为上,而结字亦须用工,盖结字因时相传,用笔千古不易。”用笔方法如起笔、行笔、收笔、提笔、按笔、转笔、折笔等。用笔方法有“方”“圆”之分,点画圆转者为圆笔,点画有棱角者为方笔。笔态指每个笔画完成后所呈现的姿态,笔势指单个笔画的行笔特征。本章节采用的方法是首先观察各个基本笔画的笔态然后再分析其笔势来研究敦煌汉简文字的笔法,包括七种基本笔画:横、竖、撇、捺、点、折、钩。
(1)横。敦煌汉简中的横画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雁尾横,也是经常使用的一种,轻入笔或者稍有顿笔,收尾处停顿,然后向右上挑出,形似“雁尾”状,笔画均匀,肥瘦兼备。中锋行笔,尾部要压毫再提笔,如“长”和“圣”。第二种是平横,笔画比较平直,没有上下俯仰的动势,笔画粗细变化不明显,起笔较轻,有的笔画起笔比较草率,所以横画的起笔会有些尖锐。中锋行笔,尾部回锋收笔,如“雍”和“某”的横画。
(2)竖。敦煌汉简的竖画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悬针竖,起笔比较重,行笔速度较快,接近尾部时提笔,最后出锋,笔画充满生命力与活力,灵动外加动势,竖画粗细不均匀,中锋行笔,尾部提笔出锋,如“叩”“某”;第二种为垂露竖,笔画尾部如露珠一般,比悬针竖饱满,起笔比较重,中锋行笔,行笔过程很稳健,收笔处较重,有些竖画的尾部会向左略微有些弧度,给人浑厚敦实的感觉,如“来”“陈”;第三种为短竖,一般存在于带框的字中,起笔较重,行笔较稳,支撑整个字,尾部略向左弯曲,短竖粗细均匀,如“由”“曰”。
(3)撇。敦煌汉简的撇画可以分为两种。第一种为回锋撇,逆锋起笔,行笔速度逐渐加快,到收笔处停顿,向左上方挑出,尾部向上挑出的笔画与钩画有点类似,整个笔画比较敦厚,线条粗细较均匀,如“人”和“拜”撇画;第二种为出锋撇,不同于回锋撇,收笔时尾部会出锋,逆锋入笔,起笔时稍顿并且有向右的趋势,接下来向左下方行笔,笔力由重到轻,尾部慢慢出锋,呈现出灵动之美感,如“反”“见”。
(4)捺。敦煌汉简的捺画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长捺,藏锋起笔,起笔后向右行笔,接下来向右下方行笔,大概到中间部分开始压笔,到尾部提笔出锋或回锋收笔,长捺存在有“蚕头”和“雁尾”,与波磔横有异曲同工之妙,只是方向不同。如“必”“是”。第二种是平捺,一般情况下重起笔,起笔后稍微向上提笔,接着向右下方向行笔,行至笔画的三分之二处压笔,尾部收笔干脆,不拖拉,直捺的中间、尾部厚重,收笔圆润,头部较为尖细。如“久”“吹”。
(5)点。敦煌汉简中的点大致分为四种,第一种是圆点,起笔较圆润,没有明显的棱角,有饱满、稳厚之感,整体轻巧,逆锋入笔,行笔速度均匀,最后回锋收笔,如“之”的上点和“某”的右侧点;第二种为圆起尖收,起笔藏锋,起笔略形成圆形的点状,中锋行笔,到尾部提笔出锋,尾部没有起笔处的浑厚,比较尖锐,如“鄣”的上点和“言”的上点;第三种是方起尖收,该点主要用于字形呈扁状时,起笔呈方形,尾部呈现尖点,逆锋入笔,稍微顿笔形成方形,行笔较快,到尾部出锋,形成尖点,如“当”的左上点和“守”的上点。第四种为方点,形似方形,笔画的棱角比较分明,没有矫揉造作之态,逆锋入笔,尾部回锋收笔,如“某”的右侧点和“绛”的右侧点。
(6)折。敦煌汉简的折画变化比较丰富,整体表现出劲健与力度,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第一种为方折,在转折处有顿笔,转折处几乎是平直的顿笔,然后向下方行笔,在带有框的字中经常出现,如“见”和“将”;第二种为圆折,转折处不是平直的顿笔,而是带有弧形的转折,转折处圆润,写法比较率意自然,如“与”“諹”;第三种为“宝盖头”,宝盖头的转折处比较圆转,呈现出浑厚之感,转折处更像是一个点,如“当”“宾”。
(7)钩。敦煌汉简的钩画主要分为两种,第一种为横钩,横钩与横折有异曲同工之妙,转折处较圆润,只是钩笔处有的比较圆润,有的比较尖,逆锋入笔,行笔稳健,然后折笔,向左下方提笔出锋,如“宾”的宝盖头;第二种为竖钩,一般是向左上方提起,尾部出锋,一般情况下较细,出尖很饱满,没有虚尖,给人一种锋利的感觉。如“将”和“辱”。
2.结构
结构,就是汉字内部构件的组合布局状况和整体体势。结构起着支撑整个字的作用,起着协调分配的作用,各个字要求笔画之间与结构之间能够和谐,各个点画要搭配合理,字的重心要稳。
(1)结体。笔画要摆布均匀,达到整体和谐美观,有些左右结构、上下结构的合体字,各部分的部件大小相差不大。笔画要疏密得当,笔画多比较密集,笔画少的字比较疏朗。各个字笔画多少、大小不一,有的笔画占据空间大,向其他部件靠近,有的笔画则缩小,为其他笔画腾出空间,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整体。空间分布参差错落,毫不呆板,灵活生动。相同笔画避免雷同。文字取势宽扁,与篆书的纵长之势大为不同。纵向行笔时较为拘束,横向行笔则比较舒展。
(2)布白。布白指字的点画空间布局以及各个单字之间和各行之间的空间布置安排。简而言之,就是书写平面上的黑白布置。敦煌汉简的字与字之间一般都会有留白。上下字之间一般留白较大,字与字是相互独立的,很少有两个字的笔画牵连和游丝的现象出现。一般是一枚简上书写一行文字,每个字几乎占尽了简的横向空间,字与简边缘之间留白较少。
(3)重心。独体字,有的字形基本呈中心对称式的,横、竖对称轴的交叉点就是该字的重心。有的字形基本呈左右对称,字的重心在这个对称轴上,独体字的重心基本居中。有的字的中间位置有竖画,则字的重心就在中间的竖画上,重心可能会由于中心竖画的长短而高低略有不同,竖画长则重心偏高一些,竖画短则重心偏低一点。左右结构的字,左右两个部分大小差不多,字的重心在两个部分各自的重心之间。左右两个部分宽窄、长短相差较大的,字的重心就在两个部分的重心之间并且偏向笔画较多、较密集的位置。有的左中右三个部件的重心大体上在同一水平线上,字的重心也在这条水平线上,并且偏向笔画较多较密集的位置。上下结构的字,有的字上下两个部分各自的重心大体上在同一水平线上,字的重心也在这条水平线上。有的字基本保持在平行于书写方向的同一竖线,重心在这条竖线上。
3.章法
章法是书法中不可缺少的要素之一,书法章法在各个阶段都不尽相同,变化多端,富有自己独具的特色。对于某个阶段的某种特定书体而言,又具有属于自己的独特美妙之处,章法各有特点,与时代、书写者、书写工具、书体等都有一定的关系。从其章法也可看出字体的特点,看到章法可以让我们更快的接收到其传达给我们的信息,从而欣赏到其独具特色之处。
敦煌汉简文字基本上是以纵气为主。单从一个字来看,字形呈扁状,取横势。从整体来看,尽管敦煌汉简上的文字大多字字独立、笔画相互之间不牵连,但是笔断气不断,字与字的行气线有的是互相平行,有的互相相交。简牍文字的布白疏密交错分布,笔画长短相互映带,肥瘦粗细相称,字际行间的行气充满着跳跃的节奏,使观者的目光、精神也不自觉地随之行进。这说明,敦煌汉简文字的行气是流畅而富有变化的。敦煌汉简隶书笔画有向纵向延伸的情况,最后一个字的最后一笔会非常长,比其它的笔画夸张很多,非常的醒目、有冲击力。总之,敦煌汉简文字的行气为纵向行气,笔断意连,气韵贯通。在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书写中丝毫不显沉闷,富有节奏感,气韵贯通,神采飞舞,充满了生命力。
三、启 示
通过对敦煌汉简的字体风格进行分析,了解到敦煌汉简在笔法、结构、章法上的特点。在今后的汉简临习中,要从作品的笔画特点、结体特征、章法布局等多方面进行学习,尤其要注重细节笔画的书写。在汉简的创作中,要通过本文对于汉简的字体风格分析,注意细节处,先确定整体要表现的风貌,再结合其点画、结构、章法等进行创作。我们还可以从其内容和形式两方面来学习,内容上学习其字的笔画、结体以及整体的章法,比如吴颐人先生就是学习了汉简,并对其有了自己的深刻见解,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风格。从形式上看,简牍作为汉代书法的两大系统之一,其以纵势为主随意挥洒的风格和匠心独具的用笔,表现出了丰富的创造力和古朴醇厚的画面效果和形式美感。
本文因为材料搜集不够全面,论述上也不是很成熟,对敦煌汉简字体的风格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敦煌汉简的研究还有很大的空间,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还需进一步去探索、去发现,需要结合本文的分析研究,来指导日常学习,以便于对书法学习有进一步的认识。
参考文献:
[1] 赵孟頫.兰亭十三跋[M].北京:新时代出版社,2014(3):12.
[2] 吴礽骧.敦煌汉简释文[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91.
[3] 林剑鸣.简牍概述[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4.
[4] 黎泉.汉简的书法艺术[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82.
[责任编辑:艾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