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湖南新化传统音乐融入旅游景区的策略初探

2018-07-23阳赛玉

艺术科技 2018年8期
关键词:旅游产业

摘 要:湖南新化传统音乐文化历史悠久,种类繁多,特色鲜明,其在独特的文化传播空间中,形成了打动人心的山歌和神秘深奥的傩戏。这些艺术形态记载了新化民俗原生态的面貌特征,是不可多得的文化“古化石”。当代新化旅游产业的发展,除了借助本地的山水风景,也需要将具有人文风貌的传统音乐植入其中,展示其旅游资源的独立性和丰富性。借鉴成功案例,结合新化实际情况,设计出一套与时俱进且富有审美情感的实施策略,树立别样的新化旅游文化品牌,使传统音乐得到发展和传承。

关键词:新化传统音乐;旅游产业;景区建设;特色资源;策略方案

新化,地处湖南中部,群山环抱之中的古梅山峒蛮腹地,长期居住着苗族、瑶族、侗族人民,在三千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素有“七山二水一分田”之说。崇山峻岭、险象环生,自成一派的劳动与生活习俗使其与外界隔绝,形成独树一帜的“文化孤岛”。长期的生存困境和对抗封建统治者的斗争,使其经济发展与文化水平极度落后,但也客观上保留了最原始的艺术形态。经历历史巨变之后,如今的新化音乐艺术依旧熠熠生辉,美轮美奂的山歌是其最重要的标志,还有在梅山文化熏陶中孕育而生的傩戏,散发着古朴神秘的质感。在经济腾飞的新时代,新化的建设开始了大刀阔斧的前进,新化坐拥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何将其转化为经济实力和文化吸引力,值得政府部门和理论学者进行思考和精耕细作,进而形成一套完整、详实、具有应用价值的应对策略,在弘扬新化传统音乐与振兴新化旅游产业之间找到科学的互动点。

1 湖南新化传统音乐的类型与风格特征

据史料记载,新化地区自春秋战国时期便有人长居于此,直到宋朝时才设立郡县,一千多年的自由生活状态使其在氏族部落式的管理方式中形成了特有的文化习俗。以新化山歌为代表的传统音乐从何时起源,由于没有文字资料的记载,也显得众说纷纭。有人将其追溯至秦始皇时期,认为在修筑万里长城时被奴役的壮丁中就有新化人开始传唱山歌;也有人在流传于横阳一带的《我唱山歌话本经》中寻找到与新化山歌有关的历史佐证。无论哪种版本,均印证了同一个事实:新化传统音乐历史悠久,类型丰富,曲目繁多。

从宏观层面来看,新化传统音乐主要可分为山歌和傩戏两大类,分别属于民歌和曲艺,其中尤以山歌的类型最为丰富。原因在于广阔地貌中生活的不同族群有着大相径庭的习俗,受多种客观条件的制约,形成了星星点点的文化聚集体,相互之间的沟通并不频繁,也形成了内部特殊的音乐表达和审美风格。

新化山歌可分为高腔和低腔两大体系,适用的地理与文化环境存在本质差异。高腔山歌粗犷嘹亮,声音高亢,适用于山林中传播信息与表达情感,可充分利用回声营造的共鸣空间体现艺术魅力;低腔山歌多在溪流和洼地环境中唱响,旋律更为柔美,艺术性强,具有小调的抒情性。

高腔山歌中最为壮阔的当属“呜喔山歌”,在新化边远的高寒山地,人迹罕至,密林丛生,艰苦的伐木劳动不仅十分辛苦,还时常受到野兽的袭击侵扰,在这里唱山歌不仅可以休闲放松,还可以借此吓退野兽。以头腔共鸣为发声点的假声吼唱充满阳刚之气,其奔放洒脱的气质完全可以媲美黄土高原上的“信天游”。歌唱时常配有锣鼓伴奏,响亮的噪音可以驱散野兽,具有干劲。“溜溜山歌”在新化地区传唱度较高,歌词的结构体例较为规整,七字一句的工整对仗朗朗上口,歌词任人即兴发挥,题材多样;“垛句山歌”在高腔山歌长调基础上加入了风格性的“垛句”排比结构,在民俗节日中,乡民竞技比试,哪个人的垛句最长,内容最幽默有趣,便可获得头名;“兴隆山歌”在新化城镇中传唱,缘起于乞丐乞讨时所吟唱的“喜歌”,内容有一定的程式化套路,面对不同行乞对象时采用不同的词牌内容。

低腔山歌在新化地區同样广为流传。“波罗山歌”在洋溪和苍溪地域拥有庞大的传唱群体,五声调式的音调结构易于掌握,委婉的旋律可以套入不同的文辞,即兴演唱时常有意想不到的幽默腔调,妙趣横生。“苦媳妇”是低腔山歌中一种特殊的题材,特用于封建社会对旧婚俗的控诉,描述童养媳不堪重负的生活状况,如泣如诉的歌唱语调搭配这一山歌类型特有的羽调式旋律线,在缓慢的节奏中将演唱者的遭遇和内心情感完整地表达出来,令听众为之动容,感同身受。这样按照题材进行划分的低腔山歌还有“绣荷包”“小小画眉小小莺”“五更金鸡叫”等歌曲种类。

新化的梅山傩戏历史久远,被称为中国民间文化的“活化石”。傩戏是在祭祀性舞蹈的基础上逐渐演变分离出来的,在民俗活动和民间祈福、求子、消灾、婚丧嫁娶等仪式中起到敬神和娱神的特殊功能。其由于艺术形态的独立性和深厚的文化渊源,在2011年被列入了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傩戏最为根本的文化功能在于辟邪纳福,这与其从原始社会末期就出现在傩祭仪式上密不可分。在近现代的发展过程中,梅山傩戏加入了更多的艺术成分,除了对传统装扮和舞蹈形态的严谨继承,还在唱腔上加入了许多幽默调侃的对白,增强了趣味性。通过家族内部的传承和师徒之间的口耳相传,傩戏从傩面道具的制作到表演方式的传授,均井井有条,为新化传统音乐增添了亮丽的色彩。

无论是各色的山歌文化,还是特殊的傩戏技艺,均代表着新化传统音乐宝贵的历史贮藏。在当代社会文化发展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如何得到大展拳脚的机会,使更多人体味其中的气韵与乐趣,是当下严峻且亟待解决的难题。

2 新化传统音乐融入旅游开发的必要性与发展现状

新化传统音乐作为本地文化最突出的“图腾”,自身的兴衰与本地文化建设息息相关。就实际情况来看,近年来湖南仰仗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古老的特色民俗文化,吸引了大量游客来此观光。除了远近驰名的张家界、湘潭、凤凰古城,还有名不见经传的岭南、雪峰山、南岳衡州、大围山。湖南旅游业风生水起的同时,也对本土的音乐文化进行了有效的辐射覆盖。新化地区拥有美丽的山水景致和广博的音乐艺术资源,大胆深入地投身当代旅游发展领域也是势在必行的有益之举。

一方面,从微观的传统音乐传承视角来看,新化传统音乐的发展沿袭离不开旅游业的支撑。民间音乐的推进是传承与传播共同促成的结果。历史的千年辗转奇迹般地保留了新化民歌和傩戏的原始面貌,但面对当代文化审美取向的激变,传统音乐亟待更新,也需要在日益狭窄的传播圈中寻求主动“突围”。与其他传统艺术境遇相仿的是,新化传统音乐的编创、表演、欣赏、传播生态圈在不断萎缩,急需现代化的新手段对其进行润色和表达。纵观近年来湖南旅游业将传统艺术与旅游文化对接融合的成功案例,新化民歌和傩戏也需要类似的输出“窗口”,以旅游产业带动传统音乐的复苏和进步。

另一方面,从宏观的城市建设进程来看,旅游产业和传统音乐的发展具有紧密的关联性,提升新化的城市形象和旅游形象,离不开传统音乐文化的帮衬作用。从自身所拥有的旅游资源来看,新化地区的硬件配置位列全省前列,水文景观、古迹遗址、民俗风情等各色旅游景点共计200余处,其中一级资源多达11处。但要使这些旅游资源形成合力,展示出新化旅游产业的内在精神品质,离不开象征着灵魂的山歌、傩戏、傩舞、武术等传统艺术。传统音乐使城市建设和旅游文化具有核心动能,也使自身的传播更加自信。

从实际的发展现状来看,新化传统音乐并未充分投入旅游产业中。从目前所显现出的发展状态来看,传统音乐自身仍保持保守和封闭的态度,即便有主动的突破尝试,也并未找到合适的着力点,没有形成规模性和影响力,而新化旅游产业也在发展中各自为战,墨守成规,并未利用开放性的发展眼光将新化传统音乐主动植入,相互之间的距离感造成了一定的尴尬困境。

首先,以点带面的概览性植入方式,未触及传统音乐与旅游景点开发之间的深度合作。虽然在目前的梅山文化景区和紫鹊界梯田景区中存在一定的民歌和舞蹈表演元素,但无论是数量、质量,还是深入程度,均不尽如人意。一些景区将民俗音乐表演视为招揽游客的噱头,本身的功利性就很强,表演流于形式,投入的人力物力不足,更无法形成连贯的旅游引导线索。有些景区浅尝辄止地播放本地山歌音频或由导游即兴演唱小段民歌,还在其中掺杂了合影等推销形式,既不纯粹也不深入,不仅达不到传播音乐文化的功效,还会令游客产生抵触或反感情绪。

其次,受主流意识形态或功利性影响,传统音乐的原生态美感遭到了破坏。民歌的宝贵之处不是单纯的音律或曲调,而是在特定的生活和生产劳动条件下,用原始的歌唱方式表现淳朴的思想感情。但在当下的旅游环境中,资源开发脱离了民俗文化的基础,将歌者装扮成营销性质的样貌,用新的歌词内容编配曲调,虽形式得以保留,但精神主旨却不复存在。这种为了一时之需对新化民歌“变异式”或“破坏式”的截取和颠覆,不仅达不到振兴旅游事业的目的,还给原本岌岌可危的传统音乐“火上浇油”。

3 新化传统音乐融入景区建设的可行性方式思考

传统音乐与现代化旅游产业的结合是一种多向性连接的系统。丰富的新化艺术资源需要以成熟的方式融入景区建设和推广过程中,从而使二者均得到良好的收益。从一般的建设规律来看,对于传统文化与当代旅游景区建设结合的必要支撑,来自多个方面的协调。比如,当地政府旅游部门和文化宣传部门的紧密配合;在财政方面给予支持和可行性收益分配方案;邀请业界专家对传统音乐的素材和景区文化建设之间进行调研和设计创作;利用多元化的传播手段进行推广宣传,吸引更多游人慕名而来;着力挖掘和培养本地传承人的学习教育,保障传统音乐后继有人。这些具体的措施和行动规则是各地旅游景区开发的必要流程和经验。除了遵守普遍规律和有条不紊地实施,还需要结合新化传统音乐的具体面貌和文化气质,形成特色化的创新规划方略,突出新化旅游品种与众不同的魅力,给游客带来全新的旅游体验。为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寻求新化传统音乐与景区发展的深度融合:

其一,寓教于乐,建立新化传统音乐的旅游文化传习区。在国内旅游业日趋成熟的今天,游客对于具有人文特色的景区探访不再仅仅满足于机械式的“上车睡觉,下车拍照”,人们更希望能够在旅游过程中享受到深层的精神熏陶,感知不同地域的文化魅力。基于这样的实际情况,应当从实体和虚拟层面建立旅游景区的文化传习渠道。在实体设置方面,可以在景区建设相关的“流动课堂”,通过民间艺人现场示范、编创情景剧、与游客互动、表演技巧绝活等形式,让观众了解新化传统音乐的形态和功能。在此过程中,也可以销售与新化传统音乐有关的光盘、服饰、玩偶、面具等,达到营利和传播文化的双重目的。在虚拟设置方面,可以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和门户网站的传播辐射力量,在网络平台建立完善的新化传统民歌展示和知识传授区,并将知识点和各个景区的特色连接在一起,达到宣传和传播的双重功效。此外,可让游客在旅游过程中利用官方APP和社交媒体二维码获取文化信息,在旅游结束后,这样的知识传播与宣传途径也可以发挥作用,并有利于让更多人对新化旅游产生兴趣。

其二,情景交融,使新化传统音乐与民俗旅游自然结合。除了固定的景区旅游,新化地区还可以适当开展适合自驾游游客的民俗旅游,让游客通过自驾和徒步的方式探访新化神秘多姿的山水美景。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民歌和舞蹈的传播推广往往不是依靠人工的刻意呈现,而是呈现出在民俗文化中自由生长的天然状态。这样的旅游环境所营造出的视听空间更为真实可信,给游客留下的印象也更加深刻。对于自助游线路的开发和传统民歌在民俗环境中的表现,也是新化旅游产业行之有效的一项重要方案,值得关注和思考。

4 结语

“旅游的本质属性是文化,而感受文化的差异、探索文化、体验文化则是旅游行为的永远动机。”[1]旅游产业为新化发展带来无限商机的同时,也促使传统音乐文化得到了发展和传承,二者的交融是在双方获得共鸣点的基础上形成的,也是彼此在寻求突破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选择。借助旅游产业的异军突起,可以树立新化传统音乐的文化自知与自信,创造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 李肇荣.桂林旅游景点文化建设的新思考[J].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04):72.

[2] 刘正雄.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M].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8.

[3] 梁金平,周顯华.湘中民歌研究[M].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144-148.

[4] 金姚,孔庆夫.有关梅山地区与梅山民歌的史论与推理——湖南新化山歌研究(七)[J].安徽文学,2014(07):89-90.

作者简介:阳赛玉(1975—),女,硕士,湖南科技职业学院音乐系声乐教师,从事声乐艺术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旅游产业
沁源县区域发展方向研究
昌九一体化背景下的旅游产业发展与对策分析
辽宁省自然保护区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探讨
旅游产业与文化产业融合理论与实证分析
中国旅游产业发展问题研究
北京市旅游产业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