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实践探索研究

2018-07-23惠敏侠余俊光

继续教育 2018年7期
关键词:社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

惠敏侠 余俊光

摘 要: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之一。分析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提出提升其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构建完整的社会服务系统,在社会服务中不断实践创新,推动高职院校实现社会服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策略;平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已经成为评价高职院校的重要指标之一。这不仅是社会经济发展赋予高职院校的责任,也是高职院校在自身发展和竞争中必须具备的能力,是凸显其社会价值的重要方面。因此,高职院校应依据当地的实际及其发展的需要,以地方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为根据,加强专业规划、调整专业结构和课程设置,制定与其相适应的人才培养方案和培养模式,将提升地方建设和满足地方需求放在首位,突出自身办学中的地方特色和优势,形成适宜地方发展的特色教育,从社会服务的定位、社会服务项目建设开发机制、服务渠道的拓展等方面着手,寻求发展的动力及自身所在的位置,从而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履行好服务社会的职责,以优质服务求得自身发展。

一、制约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提升的主要因素

(一)三大职能发展脱节错位

高职院校具有三项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和社会服务。人才要走向社会,科研成果要转化为生产力,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这两项职能最终落脚点还是社会服务。所以,这三项职能应该是同步发展,互相促进的。但就目前高职院校各项职能的履行情况看,要么重视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职能,淡化了社会服务职能,要么三种职能作用的发挥不同步或者处于分割状态,社会服务职能和教学职能、科研创新职能脱节,科研成果教学和的开展没有立足于社会服务。课程设置、科研立项与市场需求不相符,科研成果难以应用到社会服务实践中。

(二)社会服务渠道拓展不充分

很多高职院校把注意力放在“走出去”,而没有着眼于“引进来”,使其服务方式受限,社会服务渠道减少。丰富的师资人才、设备场地、信息技术等资源处于不饱和的使用状态,不能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充分挖掘并发挥各方面的资源优势,因地制宜,为地方政治经济、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领域注入活力。

(三)社会服务体系不健全

服务体系不完整主要表现在:服务平台不健全,激励机制和创新制度不完善,管理机制和管理团队尚未形成,社会服务绩效评价体系缺失,导致社会服务更多的属于偶发性、临时性活动,尤其是在和地方政府、企业的对接中,还存在信息不畅、或者信息不对等的情况,导致高职院校对地方政府规划项目参与度不高,为企业专门定制的产品研发项目不多,外派专业教师为行业企业提供技术咨询和指导的举措凤毛麟角,从而导致社会服务项目精准性不强,质量层次不高,效果不理想。

(四)主动性不够,社会服务的综合能力不强

长期以来,社会对高职院校认识上存在偏颇以及高职院校对自身的认同感不强,在对外交流中信心和底气不足,表现在社会服务方面,主要是主动性不强,不是积极开拓服务项目,而是坐等政府和企业找上门来。社会服务项目大多是行政指派的。这样,社会服务缺乏长远的规划和连续性,也没有形成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单向的社会服务项目可能不少,但因缺乏实地调研,服务项目和服务产品缺乏针对性、差异性、精准性,与服务对象的实际需求不吻合,导致服务效果不佳,综合服务能力不强。

二、高职院校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策略

(一)变考核压力为动力,提高社会服务绩效

地方政府和主管部门作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机构,对高职院校有义务投入办学经费,也必然会要求学校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同时高职院校要接受上级部门对自身办学绩效的考核评估。其中,社会服务能力是考核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考核评估是高职院校借力建设内涵,提升社会服务能力的良好契机。高职院校从根本上转变办学理念,增强社会服务的使命感,從长远眼光,战略高度,规划社会服务目标,完善社会服务机制,制定社会服务计划和方案,变被动顺应为主动倡导,从而提高社会服务绩效。

(二)延伸社会服务内涵,挖掘社会服务资源

履行好服务社会职能要求高职院校全面而深刻地颠覆其传统办学理念。高职院校要树立全面服务的认知观念,从全局出发,制定一套科学合理、行之有效的服务社会战略规划,在服务社会的各个阶段各个层面发挥重要作用,提升高校服务社会的品质与实效。从场地使用到师资调配,从活动组织到技术支持,从项目研究到项目推广,从为服务对象输血到帮助服务对象造血,深入挖掘服务资源,拓宽服务领域和渠道。

(三)融合三大职能,加大横向科研项目开发力度

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职能需与其教学职能、科研创新职能深度融合,相互促进,这样才能使社会服务项目有根基、有源头。首先,专业和课程设置要面向社会,面向行业企业,依据其对人才的需求导向而设置,为当地企业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既为当地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又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契机。其次,打破产学研分割的体制,将学校“单项、小型、分散、自发、重复”的科研项目整合,在创新教学科研体制上进行突破, 把人才、基地和项目捆绑起来, 凝炼重大创新目标,有组织地进行科研,形成能持续产生重大科研成果的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再次,高职院校应提前做好教师专业发展规划,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教师深入行业企业一线调研,鼓励教师加大横向科研项目的申报,引导教师重视服务地方企业的科研选题和科技成果转化,参与企业科研合作,保障研究内容和研究成果与企业发展需求吻合,从而提高科研项目的实效性与转化率。

三、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的实践探索

(一)社会服务支持体系

支持体系是社会服务实施的保障。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分为政府、行业企业、学校三个层面。就高职学校自身而言,社会服务支持体系应该包括学校社会服务的管理机构和机制、出台管理政策和文件、社会服务管理人员及其理念、社会服务队伍和能力等。

1.合作开放的管理机构

学院牵头当地职业院校和来自航空、工业、农业、教育、卫生、旅游、金融、商业、建筑等领域的120多家企事业单位,组建了“汉中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以汉中职业技术学院为理事长单位,联合市内外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职业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科研院所和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共同组成非营利性职业教育联合体。学院还成立了“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对本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形成决策,各系设立了“专业建设委员会”。

2.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汉中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按照“平等、合作、诚信、创新、共赢”的原则,加强职业院校、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行业协会之间的多元化合作,对接职业人才培养与企业需求,推进校企深度融合发展。 “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和“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的主要任务是密切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实践培训、技能鉴定、项目研发、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方面合作关系,延伸生源、产业、师资、信息、成果转化、就业等合作链条。“职业教育集团理事会”搭建平台,提供信息;学院“校企合作工作委员会”对本院的校企合作工作形成决策;各专业成立的“专业建设委员会”具体实施;学院校企合作办公室负责在“三会”之间进行联络、协调的管理运行机制。“三会递进,一办协调”管理机制初步建立。为了保障学校与企业、专业与产业、课程与岗位、教师与技师、教科研与社会服务的对接,学院制定出台了《校企合作办学指导意见》《校企合作项目管理办法》《校企合作考核、评价与奖励办法》等十多个管理制度,为校企合作规范化运行提供了制度保障。

3.绩效凸显的科研团队

除了教师自发组建的科研团队申报的科研项目外,学院结合汉中产业发展动态,依据社会服务目标和项目,依托社会服务的优势专业和优秀教学团队,组建了多个院级科研团队,将部分社会服务项目列入院级课题,组建攻关团队,以课题研究成果推动社会服务项目建设。以“秦巴乡村服务计划”中的子项目“农林技术服务”项目为例,项目组瞄准汉中“围绕绿色产业寻求突破,抓住循环经济的发展战略”的产业发展定位,依托秦巴地域特色,突出区域特色,准确把握汉中“猪、药、茶、菜”等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动态,建立了畜牧、茶叶、果树、油用牡丹、马铃薯、食用菌、中药材等10余个产业服务平台。科研团队先后完成了对汉中茶叶技术改良研究、新品茶叶开发研究与应用;樱花冠瘿病综合防治;汉中市城郊农作物秸杆资源化利用配套技术与激励机制研究等3项农业科研项目攻关工作。

4.经验丰富的梯级管理队伍

管理人员的素质决定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为了提升社会服务的管理水平,从学院到各系部,再到各教研室,都分别挑选了一批组织协调管理能力强、有责任心、业务精湛、工作扎实、具有开拓精神教师干部从事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并形成梯级管理团队。管理人员各司其职,责任分工明确。按照社会服务管理人员工作要求,定期到行业企业考察调研、碰头交流,提高其社会服务管理能力。此外,不定期选派管理人员到各地进修学习,更新理念,提高并强化社会服务意识,不断提高社会服务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

(二)社会服务平台体系

服务平台是高职院校是开展社会服务的载体。学院依托专业优势、人才优势和技术设备条件,结合社会需求和汉中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及其特色、以专业为基础、以系部为依托,发挥全院师资、设备和专业优势,大力实施以“秦巴乡村服务计划”和“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为引领的社会服务工程,与政府和行业企业合作共建或独立创办多个开放式服务社会平台。

1.技术服务中心

按照“秦巴乡村服务计划”,学院整合专业资源,从生产一线的实际中找项目、找课题,以科技成果转化为内容,与企业以“技术开发中心、经营实体”等方式共建技术创新联盟,谋求科技链与产业链衔接,教学科研与企业融合,着力推进科技创新、试验示范、项目实施及人才建设等各方面工作有序发展。先后成立了农林类技术服务中心、土建类技术服务中心、医疗卫生类服务中心、电子商务与会计培训服务中心、文体专项服务中心。各服务中心既是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的平台又是学生的生产、实习、实训的基地。

2.教育、技能培训服务

依托省市相关部门附设在汉中职业技术学院的社会服务机构,大力开展行业岗位培训、职业资格培训、技能创业培训和高等继续教育工作。设有社会服务机构有省市两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市级退役士兵教育培训基地、中学教师培训中心、职工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培训中心、新型农民培训服务中心、基层教育扶贫中心等。在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和建设学习型社会中发挥作用,开放教育资源,面向社会开展高技能和新技术培训,为社会各类人员技能培训提供方便,搭建社会成员多样化学习平台,成为当地继续教育、文化传播的中心。

3.校内外工厂和企业

学院有自办的校内工厂,还邀请陕西唐龙汽车集团来学院开办“校中厂”,建成了“汉中职业技术学院唐龙汽车服务公司”。教师可以采用“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边上课边见习,实现课堂的产学一体化教学。有一所三级综合附属医院、一所二级甲等附属医院、一个汽车驾驶培训学校。这些经济实体,有助于实现教学中“校内实训和一线实践、实训内容与一线需要、实训场地与一线环境、校内成绩考核与实践考核相结合”的“四个结合”目标,也是学校对外社会服务的重要载体。

4.实习实训基地

校内实训基地有校园苗圃和园林设计实训场地、汽车检测实训室、心肺复苏实训室、外科模拟手术室、心肺听诊室、ICU实训室、药物制剂实训室、检验专业实训室、临床分子生物学重点实验室等10个综合实训中心,校外有两个中央财政支持的实训基地、四个省级重点综合实训基地、一个省级示范性实训基地。还与企业、行业合作共建了200多家稳定的校外实训基地。这些实训基地支持学生实习实训、企业员工培训、师资培训,是师生开展创新创业的基地,也是学院推广师生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和技术的窗口和平台。

5.职业技能鉴定平台

附设在学院的农业职业技能鉴定、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和教师资格国考面试与认定中心,帮助相关政府部门和机构每年接收3000左右人次的报名考试和资格认定以及证书发放。

6.脱贫帮扶项目

学院在师资培养、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建设等方面进行对口支援,扶持区域内职业院校的建设与发展;做好脫贫帮扶、移民搬迁子女免费学历教育、“1+1+1爱心援助”“美丽乡村建设”包抓等4项帮扶任务。这些社会服务项目,对宣传学院、扩大了学院的社会影响、提高了学院社会知名度。

四、结语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通过以上社会服务系统的构建,积极搭建产学研结合的技术推广服务平台、面向企业开展技术服务,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面向新农村建设提供农业技术推广、农村新型合作组织建设等服务。建立专业教师密切联系企业的制度,引导和激励教师主动为企业和社会服务。学院各项设施、制度日益完善,人才培养质量大幅提高,服务社会的能力全面开花,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吴一鸣,赵飒飒.高职院校社会服务绩效的影响因素及其相关性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16(11).

[2]刘冬梅.高校服务社会的有效机制及模式构建[J].教育与职业2016(17).

[3]马德秀.在服务社会中实现我国高校的超常规发展[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4(5).

猜你喜欢

社会服务平台高职院校
科研、教学与社会服务协同培养应用型创新人才
从眼动实验看中原服饰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
网络平台支持《教育技术学》公共课实验教学模式构建
陕西科技大学镐京学院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以学霸讲堂为依托的学生党员学风引领平台建设研究
浅谈高职院校经济社会服务能力建设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