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环境下古籍整理范式的传承与拓新
2018-07-21毛华
毛华
摘 要:古籍整理作为历史学科重要的基本工作,其整理范式一直以来处于人力资源型的情况下,简单而言,依赖于人力资源的投入的古籍整理模式在一些程度上需要进行必要的数字化改造,由此实现相应的古籍整理范式的传承,在信息时代中实现技术与人文的创新。
关键词:数字环境 古籍整理范式 传承 拓新
一、进行古籍整理范式传承创新的原因
中国古籍整理的基本流程在不断的增强。基础性的古籍整理工作最典型的就是每一朝的修书运动,古籍整理中自汉成帝时期的刘向、刘歆便已经有了具体的古籍整理措施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在具体程序方面广泛的搜求异本图书、之后确定其中的书名,校勘文字,(最终)确定书本撰写叙录,根据其分类方法进行相应的图书分类。这样的一套基本的方法可以说对于中国古典的图书分类系统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之后的图书分类基本上也是按照这样的体系进行的,同时这样的体系在其产生之后也就打下官方的烙印。在很多的古籍整理范式的运作中离不开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的支配与调用,这就限制在中国古代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图书整理工作的基本范围,但是最终国家实力下进行的图书整理成果相较于个人整理下的图书整理成果较为丰富,其基本的整理过程也更加的有效与规范。但是并不是说个人的整理就毫无意义,《千顷堂书目》之类的私人整理图书的工作对于图书整理也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但是其基本的整理流程仍旧沿袭西汉时期。到了近代随着史学分类的更加细化与西方社会科学分类方法的传入,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分类方法与整理范式面临着挑战与重构。根据西方的分类方法,我国也在尽力寻找适合于自身的分类方法,尤其是在古籍整理与分类方面需要的是进行相应而必要的现代技术的应用,以满足人们对古籍利用多元化的需求。在进入信息时代后,这种需求更加庞大。整理的需求与整理技术的要求的相互呼应,要求在古籍整理方面有新的创新,同时也不能忽视传统的传承。[1]
就目前我国的古籍保存状态而言,存在数量最多的清代古籍也进入到书籍纸张的老化阶段。书籍纸张由于时间以及其他的原因出现了泛黄老化、虫蛀等现象。尤其是一些黄麻本其在当时制作的时候就不很精良,随着时间的流失其中出现的纸张问题对于书籍原本的面貌缺损情况显得更加突出。由此导致基本的古籍整理方式需要有所改进,而人们利用古籍的范式相较于之前也由进行阅读与研究变得趋于多元化。传统的整理范式并不能够实现相应的转化,相反在一些情况下传统的整理方式还存在对于古籍利用的趋向不合理的情况。比如现在历史学的热点-社会史的研究需要从传统的史料中寻求相应的材料,但是传统的图书整理范式对于社会上,尤其是底层社会的情况记载分散于经史子集的各个方面,《颜氏家训》作为进行社会史研究的重要材料其分类却与学术研究的关注点并不一致,由此需要进行必要的信息条件的图书分类研究。
二、进行古籍整理范式传承创新的方式
在进行古籍整理的传承与创新中,在现代时代下典型的作为就是进行古籍的信息化扫描。在现有的图书分类体系中我国使用较为广泛的是国图分类法,在这样的分类法的基础上对古籍进行信息化的扫描,让每个人都可以在网上通过相应的图书分类体系实现自身所需要古籍的迅速查找,无疑使古籍传播更加普遍,让古籍的受众范围更加扩大提升古籍的基本社会影响力,实现古籍与社会的有效结合。其中的典型就是《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出现,信息公司通过相应的信息技术对《四库全书》进行电子化,然后进行光盘刻录进而发售,相较于之前的纸质书的时代,这样的儲存方式不仅能够实现古籍保存实现精确化,而且能够让古籍在更大的范围内传播。对于降低古籍在学术研究成本方面的支出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在此信息时代下古籍整理范式的应用范围实现了多元化的目标。因为信息时代在于还原其最真实的状态,一定意义上说,进行古籍整理的信息化,实质上是将原本的古籍在其原本整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了原本基础上的复制与重刻。古籍整理的整体面貌并没有发生改变而相应的古籍在自身得到大范围保存的情况下也更符合历史学家对于历史真实性的要求。
总而言之, 在分类过程中需要进行的是信息化的科学技术与古籍整理范式的有效集合,信息化的技术需要进行技术支撑,古籍整理需要的是进行相应的古籍完整而准确的保存,将古籍的收藏价值与学术价值进行有效的区分,降低学术研究的成本,同时让更多的人认识古籍上的知识、认识到古籍的面貌实现古籍与生活的有效结合。这是信息时代下进行古籍整理的具体范式。而利用信息系统进行古籍内信息的查询则成为进行古籍整理的重要方面。在进行信息系统整理古籍的过程中,虽然在整理完成之后,古籍的整体面貌依旧存在,甚至于与古籍整理之前的面貌毫无二致,但是其信息的调出方式相较于之前则出现了很大的改变。古籍信息的调出方式更加能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不必通过传统的整理范式下的图书查找方案进行费时费力的查找,需要的仅仅是在相应的数据库中进行相应关键词与关键字的输入即可以实现古籍中信息的查找,从这一意义上来说,古籍整理范式正在变的更加灵活,古籍信息正在变得更加富有时代性与特色性。[2]
三、进行古籍整理范式传承创新的期望意义
进行古籍整理范式信息化的预期目标,除上文中提到的实现研究者研究材料的广泛化与研究成本降低,更好实现古籍的研究利用,同时也让古籍能够实现大范围的普及,让普通人能降低对于查找古籍的入门的门槛之外。还有重要的意义在于让古籍在新的信息时代下找准自身的定位不至于被时代所抛下,而是与时代的主流相互呼应,将时代的主流技术(与)自身实现有效的融合与保障,为古籍的保存提供基本的事实支撑。在古代由于保管不善而导致的古籍损失的惨剧不至于在现在重演,不至于在现有情况下使古籍中的关键濒于失传。为我国的文化自信提供必要的历史材料与历史证据的支撑,为之后的社会文化建设提供必要的资源。
结语
本文通过对古籍整理范式历史的探讨认为在现有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必要的古籍整理范式信息化有助于提升古籍整理的水平,降低古籍利用成本,为科学技术与古籍整理范式的多元化提供必要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明杰. 数字环境下古籍整理范式的传承与拓新[J]. 中国图书馆学报, 2015, 41(5):99-110.
[2刘文先, 张曦丽. 中小型图书馆的古籍整理与利用[J]. 经济视野, 2014(15):414-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