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2018-07-21孟德红
孟德红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教育事业也在不断的发展,当然,这也就意味着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的数学是对小学知识的概括总结,同时又是高中数学知识的铺垫,因此,初中数学是数学学习的关键,所以学好数学知识,能够熟练的运用,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成绩。而数学教学最重要的便是数学思想的教学,数学思想其实就是一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具备这种数学的思维能力,可以让每个学生都能学会和理解数学知识点,并在教师的帮助下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质量。本文就培养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对学生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展开讨论。
关键词:初中数学 数学思维 思维能力培养
众所周知,数学课并不是像其他课程那样具体、生动,其中涉及到的有理数、实数、方程、函数等很大一部分知识都是抽象的,因此学生在学习的时候如果不能入门、找到学习的方法、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问题是难免的。与此同时,由于初中的学生年龄小,心里不成熟,导致其遇到不会的知识也不敢问,这样把不会的知识进行恶性积累,对其学习数学是极其不利的。因此,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很重要的,要让学生在会这一道题的同时,可以学会这一类题应该怎么做,让学生掌握其中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利用数学思想来学习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一、数学思维对学生的意义
在初中的学习过程中,数学科目是一个难关,尤其是对于初三学生,需要大量的复习,所以在教法上一味地“老师讲,学生听”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这就需要有新教法,这也是体现老师教学能力的一方面。教师可以培养学生一种思维模式,能够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去钻研自己有兴趣的知识,从而能取得更好地成绩。这种课程创新就可以很好的提高课程兴趣和效率,还能更好地理解知识和加深印象,是提高初中数学教学实效性的好方法。
二、培養数学思维能力的方法
1.分类、总结
随着时代的进步,教育在人们心中的位置不断提高,教学方法也在不断的完善。不过,多多少少还是存在着问题,初中的数学可以说是难易适中,无论是教师讲授,还是学生学习都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知识点,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备课,总结,将一类问题放在一起对学生进行讲授,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维能力。同时,教师也需要要求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分类、总结,学生之间进行相互讨论,这些问题用到了什么样的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例如:在学习“反比例函数”这一章节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了解函数的意义,让学生们会从自己的角度,或者自己的知识范围内回答这个问题,学生在初次学习的过程中,会觉得有些吃力。那么就需要教师要先在课前为学生准备好相关的练习,对学生进行专项训练,让学生对初次学习的知识,可以更加深刻的掌握,让学生可以学会关于反比例函数的一系列问题。
2.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新课标要求,学生要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越来越受欢迎,摒弃了传统的教师不断讲授,开始了让学生参与到课堂的学习中。这样教师不仅可以更加亲近学生,而且学生有了主动性,就会对于新知识的学习充满动力,教师根据教学内容设计相应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其中的乐趣,挖掘潜力,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同时可以让学习在自身兴趣的背景下,可以自己提炼、总结数学知识,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数学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一元二次方程”时,教师可以根据实际问题或者是已经学习过的“一元一次”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经行讨论,“一元一次方程”与“一元二次方程”有什么区别,让学生自主的进行讨论,教师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掌握对于这种方程的解题思路,让学生了解其中的数学思想,引导学生在今后的解题中,作用数学思想。通过这种新教学方法既可以提高学习效率,也能对新知识理解的更加透彻,加深记忆,让学生具备数学思维能力,解题更加的灵活。
3.学生之间相互交流
教师可以将两个学生组成一组,在数学课堂上,两个人可以互相监督,是否都在认真的听讲,积极的发言,课堂是否是高效的。当然除了互相监督,两个人也可以利用课间的时间相互交流学习方法,一起讨论课堂上不懂的数学问题,还可以让同学甲考察同学乙背诵数学性质的情况,使同学乙记忆更加深刻,两个人可以互相沟通,将数学性质牢牢记住。学生之间通过学生自己的方式进行沟通学习,归纳总结,可以让学生在此过程中,牢牢记住数学的方法。学生在自己探索的道路上,可以更加系统的掌握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具备一定的思维能力,提高学习成绩。
结语
初中的学习为高中知识做铺垫,所以一定要重视基础,如何让学生掌握数学的思想,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是需要教师不断探索的。对于新教材、新教法,虽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这才是我们进步的动力,不管是“分类、总结”模式,还是“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模式,都是以人为本的教学模式,符合教育教学的新观念。初中数学知识的学习最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这样才能更好的为以后的学生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英健,向玉琴.面向二十一世纪的小学数学教学发展趋势——发达国家初中数学教育目的比较研究[J].湖南教育,2016(07):43-45.
[2]徐腾达.分层教学化,数学教学生活化——联系生活进行数学教学有感[J].华夏教师,2017(06):43-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