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方法初探
——以近年全国课标文综卷历史阐述题为例
2018-07-20重庆
重庆
“发现历史问题”是教育部考试中心在《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中首次对考生提出的,并在其《考试大纲说明》中以2014年全国课标文综卷Ⅰ第41题“关于抗日战争内容的‘教材目录’”为例进行了说明。问题是思维的基点与创新的前提,所有的发明创造都是从发现问题开始的,就是运用已知经验和学习潜力,批判性地审视考查内容;“发现”即找出原来就存在而大家不知道的事物或道理。爱因斯坦曾精辟地指出:“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教学上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新问题,却需要有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科学的真正进步。”巴尔扎克也曾论述道:“打开一切科学大门的钥匙毫无疑问是问号。”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在高考历史复习备考中,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呢?对此,笔者在近几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辅导中以历年全国课标文综卷历史阐述题(在2011—2016年课标文综卷、2017年课标文综卷Ⅲ中排序是第41题,2017年课标文综卷Ⅰ、Ⅱ中的排序是第42题)为范例进行了大胆的尝试,现试作简要总结。
一、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是发现问题的前提
无论题目是文字材料,或是图片材料,或是表格材料,或是历史地图,或是文字、图表等混合材料,都要一字不漏地读完,包括引文的出处、时间、注释,做到基本理解。根据材料出处、作者、关键字词等确定题目涉及问题的时间、空间、范围。概括材料内容,区分材料中客观事实与主观见解,明白问题主旨,审出材料的核心内容或问题主旨,指出其立场和时代的局限性及某些偏见,为下一步做好铺垫。
二、获取有效信息是发现问题的关键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向考生明确提出了四项三层次十二条能力要求,其中第一项“获取和解读信息”中的第二条就是“整理材料,最大限度地获取有效信息”。
1.有效信息及“有效”的体现
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题后的设问具有针对性、对解答问题具有实用性的信息。“有效”体现在对回答具体问题、联系所学基础知识、准确理解、把握问题主旨以及说明、论证上有效。
2.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从所提供文字、图表等材料中获取
例1.(2016·课标文综卷Ⅰ·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人民订立契约建立国家,他们是国家的主人,人民主权不可转让,也不可代表,议员不能是人民的代表,只能充当人民的“办事员”。英国人“只有在选举国会议员的期间,才是自由的;议员一旦选出之后,他们就是奴隶,他们就等于零了”。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主权者将被“弄成是一个支离破碎拼凑起来的怪物”。
——据卢梭《社会契约论》
结合材料与所学世界史的相关知识,围绕“制度构想与实践”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简述须有史实依据)
通过研读材料,从中提炼出卢梭人民主权说的基本观点:(1)人民依靠契约建立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2)人民主权不可转让;(3)人民主权不可代表,反对英国的代议制;(4)人民主权不可分割,否则成“怪物”。
例2. (2017·课标文综卷Ⅱ·4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表1 钟表的演变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拟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阐述须有史实依据)
通过研读,可以获取以下有效信息:(1)日晷被称为“最早的钟表”,是计时工具;(2)“机械钟在西欧流行,最初的机械钟只有时和刻”;(3)“在伽利略等人研究的基础上,发明了游丝,钟的精确度提高,制造出怀表”,属奢侈品;(4)“1850年前后,英国社会各个阶层都拥有了钟表”;(5)“20世纪初,原为女性装饰品的手表逐渐为男性所接受”;(6)“20世纪50年代,根据原子物理学原理制造出原子钟,精度可以达到每100万年误差1秒”;(7)“21世纪初,智能手表出现”。
三、调用所学知识是发现问题的保障
知识是基础,知识具有永恒的“生命力”,尤其是历史学科,任何认识和结论的得出都是建立在坚实的史实基础之上的,从历史的角度发现问题,思考社会和人生。若没有历史知识作为思考的原料和进行比对的参照,则不可能真实、准确和有实效。从2009年开始,新课程高考命题由依托教材转向依托课程。而且,从当前高考命题的走向来看,新课程高考命题的这一趋势不仅会继续下去,而且会与时俱进、不断推陈出新。试题与教材的关系由传统的“紧扣教材”转变为“若即若离”,即仅以教材为依托。《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明确指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考生在解答试题、发现问题时须准确调动,合理运用所学知识,将题目的情境信息嵌入到所建构起来的知识体系中,并与教材内容相对照、反思、调试,进而根据需要选择出合适的内容去解决具体的问题。
例3.(2015·课标文综卷Ⅱ·41)阅读下列材料:
请回答:上表能够反映我国节假日变化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变化趋势并说明形成的历史原因。
解答例3时:①需调用中国古代的重要政治制度之一——宗法制所产生的“归依”“聚合”“追远”等功效;②需联系题目中的“清明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受到重视这一现象,借以弘扬传统文化和民族美德,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有机融合;③需调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等史实;④需从经济学角度分析,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观念也在不断转变,休闲娱乐的需求也逐渐强烈;⑤需联系政府采取的扩大内需、关注民生等重大举措。
材料 1950—2008年我国部分节假日一览表
四、严谨论证是解决、发现问题的核心诉求
审清题目时间、空间、角度等限定,针对不同的方法提示语,采用三段式规范地进行论证。论证,就是用一个或一些已知为真的判断确定另一个判断的真实性的思维过程。任何一个论证都由论题、论据和论证方法三个要素构成。三段式论证:第一段是提出正确、鲜明的观点或论点;第二段坚持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原则,用简要、通顺的文字从多角度进行层次分明、逻辑严谨的论证,且力争不写错别字,尽量用学科术语在规定的答题区域内行直边齐、规范地书写;第三段进行小结,升华认识。如果将从例2获取的7条有效信息中的第(1)(2)(3)(6)整合在一起,便可拟定论题1:“科学技术的发展不断推动制表技术的进步”;再结合中世纪自然科学的进步和近现代的科技革命,来具体阐释钟表制作技术的不断改良和提高:日晷(受到天气及昼夜制约的局限性)——机械钟(不够精确且受制于机械力)——怀表(游丝技术)——原子钟(更为精准和自动化);升华:制表技术在科学技术的推动下不断进步。如果将其(3)(4)(5)(7)融合在一起,则可拟定论题2:“钟表功能的变化折射出社会的变迁”;再结合史实论证:奢侈品、装饰品(近代早期的制作技术相对落后,社会分化明显)——英国普及(制作技术提高,工业革命和工业化生产对于精确计时的需要)——功能拓展日趋实用(科技革命推动,社会进步,技术和工具性凸显);升华:钟表功能的变化是社会变迁的缩影。如果将其(1)(3)(4)结合起来,就可拟定论题3:“钟表的演变反映了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型”;再结合史实论证:古代中国以农为本,民众重视季节更替而忽视精确时间,日晷计时的模糊性并不影响日常生产与生活。明清时期,西方传入的钟表主要供政府、贵族使用,具有等级色彩。近代以来,伴随着机器大生产的发展和社会生活的近代化,人们的时间观念日益增强,使得钟表的计时日益精确,外形日益简化,同时使用对象也日益大众化;升华:计时器的变迁实际上是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演进的反映。如果将其(1)(2)(3)(4)(5)(7)糅合起来,则可拟定论题4:科技的发展推动钟表功能的多样化;再结合史实论证:钟表最早的功能就是计时,随着科技的发展,钟表的功能逐渐多样化化。从伽利略时代力学物理学取得的成就,到原子物理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均推动了钟表功能的多样化。从简单的计时到成为装饰品,一直到具有计时、信息处理、导航、监测等多种功能,反映了在科技影响下钟表功能的变化;升华:科技的发展推动着钟表功能日趋多样化。
发现问题是开启创新之门的一把钥匙,一个人的创新能力某种程度上取决于他的问题意识和发现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任重而道远,在高考复习备考辅导中,只要广大中学历史教师根据历史学科特点,引导考生浏览高考真题、感悟其导向功能,引领读懂、读透材料,明白问题主旨,熟悉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灵活调用所学知识,进行严谨论证,考生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定会得到培养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