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特色述评
2009-01-05孙双武
孙双武
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命制的格局进一步分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色。下面笔者试就2009年高考全国及各地历史试题的特色进行简要述评,以期抛砖引玉,对同学们2010年高考历史复习备考有所帮助。
1.文综高考模式异化。3+文综/理综高考模式虽然没有使中学教学发生根本性变化,但在潜移默化中催生了新课程实验。而10年间的褒贬不一,终使这一模式在2009年高考分省命题范围进一步扩大的浪潮中出现新的异化现象。全国文综卷I、全国文综卷Ⅱ、四川文综卷、重庆文综卷、北京文综卷等保持了大纲版高考文综卷的命题特色,山东文综卷、福建文综卷、宁夏文综卷、辽宁文综卷、海南历史卷、江苏历史卷逐步形成新课程特有的“必修+选修”和“必考+选考”模式,而浙江文综卷、天津文综卷、安徽文综卷则形成了“必修为主,选修为辅,相互融合”并且政、史、地三科“各自为政”的新模式。而浙江文理第一层次以自选综合“18选6”的形式又可谓一枝独秀。可以断言,文综高考综合题模式已经在浙江、天津、安徽、福建等省市的高考试题中名存实亡。或许是学科考试评价难以操作使其难以为继,抑或是综合试题命题质量乏善可陈,文综高考模式目前这种不伦不类的格局,使人不禁会产生“早知今日,何必当初”的感慨。
2.乡土地域色彩鲜明。最早开始实施单独命题的上海历史试卷,以清风扑面的上海地域特色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北京文综卷、江苏历史卷、广东历史卷、天津文综卷、山东文综卷、安徽文综卷、福建文综卷、四川文综卷、重庆文综卷亦步其后尘、纷至沓来,或多或少地渗透了本地的乡土历史风貌。以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为例,北京文综卷第12题(“北京广安门桥北蓟城纪念柱”题)和第13题(“北京孔庙”题)、江苏历史卷第10题(“江苏常熟白茆乡山歌”题)、山东文综卷第29题(“环渤海地区”题)、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省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题)、福建文综卷第14题(“闽人以海为田”题)和第19题(“福建日报”题)、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5题(“天津《大公报》”题)和第6题(“天津某企业商标”题)、四川文综卷第39题(“五尺道与康藏公路”题)、重庆文综卷第20题(“重庆开埠”题)等,都是乡土历史地域特色试题的典例。高考历史试题中渗透对乡土历史的考查,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爱家乡教育,使学生对历史学科有亲切感、真实感,对学生立志从事家乡建设有着不可估量的现实意义。
3.命题多元生动活泼。高考上海历史卷坚持自己的命题思路,业已形成“百花丛中最鲜艳”的特色。分省单独命题范围的“扩军”,则使历史高考命题进一步迎来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春天。从2009年高考各地历史试题来看,可以总体概括为“图片、表格、文字齐上阵,真实、虚拟、假设都表现;热点、焦点、重点联时政,难度、效度、梯度求合理”。从命题情境营造手法来看,报纸通讯报道、人物场景照片、人物言论摘录、诗歌谚语民谣、曲线图表数据、英文俚语典故、电影戏剧名著、研究设计想象等方式层出不穷,试题既体现了历史的广博与深邃,也将历史的厚重内涵赋予灵动与鲜活的生命力。这些“不入流”的命题手法就技术层面而言,难免有“品说”、“戏说”历史之嫌,然而不可否认这些方式却是莘莘学子所喜闻乐见的,它们是解放中学历史课堂严肃有余、活泼不足的佳药良方。笔者将这些数据进行了粗略统计,列表如下:
从表1、表2可以看出,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除漫画作品没有在试题中“露脸”外,其他类型的情境材料都或多或少地呈现了。由此可见,当前高考历史试题情境营造多元化、情境化试题占绝对主流的格局已初步确立。
4.渗透新史学研究理念。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越来越多地渗透当前流行的文明史范式、全球史范式、现代化(近代化)史范式、社会史范式等新史学研究理念,要求考生运用这些史学研究范式正确观察、理解、分析、判断、推理和评价历史现象。如: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1题(“嫡长子继承制与宗法制度”题)、广东文科基础卷第19题(“‘考字演变”题)、福建文综卷第20题(“雪莱评论希腊文明”题)、浙江文综卷第23题(“历史文献电子化”题)等考查学生运用文明史范式来看待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问题。广东文科基础卷第22题(“马克思评论鸦片战争”题)、浙江文综卷第39题(“英国工业革命与蒸汽机发明影响”题)、江苏历史卷第7题(“蒋廷黻近代化论”题)、全国文综卷I第18题(“李大钊评论孔子”题)、全国文综卷Ⅱ第18题(“印度总督本丁克在印度渗透欧洲文艺和科学”题)、安徽文综卷第35题(“中日两国统治集团对近代化的态度和近代化主要差异”题)等考查学生运用现代化(近代化)史范式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江苏历史卷第20题(“反全球化运动”题)、全国文综卷I第23题(“拉尔夫·达伦道夫论经济全球化”题)、全国文综卷Ⅱ第23题(“史学家霍布斯鲍姆论保加利亚与厄瓜多尔相似处”题)、重庆文综卷第22题(“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资本主义发展新变化”题)、四川文综卷第23题(“近年来大量出现公益广告图片”题)等要求学生从全球发展进程的角度观察、分析、评价历史现象。重庆文综卷第13题(“汉武帝时期朝鲜半岛见闻”题)、北京文综卷第12题(“北京广安门桥北蓟城纪念柱”题)和第13题(“北京孔庙”题)、安徽文综卷第15题(“清代剪发革命”题)、江苏历史卷第22题(“近代以来人们的婚姻观念逐渐改变”题)等主要考查学生从社会演进的角度观察人类社会的变迁史。尽管试题中革命史观仍然占据主流,但不可否认,新史学范式的运用昭示着历史研究方式和考查方式的急剧转变。
5.重视人文素养考查。近年来,高考历史试题加强了对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考查,而2009年高考历史试题考查学生基本人文素养的试题则进一步增多。如:全国文综卷I和全国文综卷Ⅱ第12题(“姓氏起源”题)、宁夏文综卷第24题(“‘年与‘有年含义”题)和第35题(“实迹、史料与主观因素”题)、福建文综卷第13题(“楚河汉界与公元纪年”题)和第23题(“柯林伍德认为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题)、安徽文综卷第12题(“安徽省不同历史时期所属行政区划”题)、山东文综卷第11题(“重庆商务总会楹联”题)、天津文综卷历史部分第8题(“世界银行英文”题),等等。这些人文素养题除考查历史基本常识外,还与语文、英语、政治、地理等学科密切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关注人文素养考查,是新课程理念的渗透,是时代意识的体现。
6.计量史学推陈出新。2008年高考历史试题中已经有较多的计量史学题。2009年高考各地历史试题中,其在题量和分值上得以保持并继续推陈出新。如:全国文综卷I第15题(“汉至宋南北方户数变化”题)、第37题材料二(“1950-1965年中国农业税征收情况”题),全国文综卷Ⅱ第15题(“1978、1997年中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题),北京文综卷第40题(“1980年以来中国对外开放空间扩展”题),四川文综卷第39题(“1870-1910年世界帆船、汽船数量消涨与1870-1913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题),宁夏文综卷第31题(“1870-1900年美国钢铁业发展”题),山东文综卷第13题(“我国某一时期农业、轻工业、重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的变化”题),安徽文综卷第36题(“19世纪四五十年代中国丝茶出口和1979-2007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变化”题),福建文综卷第24题(“始终开放和始终封闭的经济体年经济平均增长率”题),浙江文综卷第15题(“北宋赋税结构变化”题),广东历史卷第14题(“1959年中国全国工业生产统计数据”题)和第30题(“部分发达国家的社会福利及经济发展情况”题),江苏历史卷第12题(“中美贸易变化统计图”题),等等。计量史学题通过各种数据构成的科学性、系统性材料,表格内容丰富,取材广泛,形式生动,信息直观,能考查考生依据史实观察、辨析、理解、运用史料的能力。数据可以从不同侧面反映不同的历史现象,便于阅读,便于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和透过现象认识历史本质的能力。大量计量史学题推出并不断完善,是近年来高考试题的一大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