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课程考试设置与人才培养

2018-07-14吕明生许星鸿潘建梅王淑军

考试周刊 2018年59期
关键词:考核模式实践

吕明生 许星鸿 潘建梅 王淑军

摘要:大学课程考试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改善教学效果和促进学生学习。作者对大学三年级学生的专业课程进行了考试改革。通过增加考试次数的方式,变期末一次大考为每月多次测验,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支持课程多次考核、成绩累加的模式。课程考试模式的设置可以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从期末的突击复习变为平时积累性学习。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牢固,也达到了教学培养人才的目的。

关键词:大学课程;考核模式;实践

大学考核的方法有多种形式,开卷或闭卷考试、网考、专题论文、操作考试、调查报告或作品设计等等。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用于检查教学效果、评价教学质量、督促学生学习以实现教育目标的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目前大学的课程考试形式一般为课程结束后进行一次期末考试。以本校为例,多数课程的教学大纲中规定,期末试卷成绩占百分之七十,平时成绩占百分之三十。从教师的角度来看,这种考核方法操作简便,平时以出勤、课堂提问、批改作业作为成绩依据,学生成绩的高低的主要依据是期末考试卷面成绩。从学生的角度,课程学习过程中压力较小,多数学生已习惯了平时不缺勤,完成作业,期末突击一下学习模式。很多学生在经过了紧张的、周周考试、每天测验的高中学习之后,把大学的学习方式理解为轻松和自由。如果说高中生的学习是被考试逼迫的被动学习的话,大学的学习模式是为那些有明确目标而主动学习的学生设计的。然而,目前高中的升学率较高,进入大学的学生中有一定的比例是没有具体目标的,有的甚至报到前都不知道所學专业将来是干什么的。大学的课余时间较多,对一些时间管理能力弱、尚没有养成主动学习习惯的,或是对所学专业没有兴趣的学生而言,课余时间没有得到有效的利用。大量的课余时间并没有被用来预习和复习功课或是博览众家之长,而被用于网游和微信等娱乐活动。这些学生平时累积下了海量的课程内容需要阅读学习,在课程结束后的考试周中,又要面对多门课程考试,势必造成这部分同学因复习准备不足而挂科。

作者一直从事大学二、三年级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一些不及格学生的课堂表现大多有以下特点:上课坐在后面、注意力不集中、看手机玩游戏、睡觉。作者曾通过改变教学模式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如增加课堂讨论、播放生动视频、学生做PPT讲解、手工制作生物模型等等,没有取得显著效果。如何才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是否可以通过改变考核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为此,作者对动植物检验检疫专业三年级学生的《动物寄生虫病学》课程的考核方法进行改革,该课程的教学大纲规定的考核方法为30%平时成绩,70%期末闭卷。通过对改革前后的教学效果进行分析,并通过问卷的形式收集了学生对考试改革的态度和建议,撰写本文以供参考。

一、 课程考试改革的实施方案

此次考试改革的指导思想是通过增加考试次数以达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目的。平均每两周进行一次考试,促进学生重视课堂学习,并促使学生及时复习学过的知识,用考试强化学生对前一阶段学习内容的掌握。从知识积累和学习的连续性的角度,前期知识的掌握可以增强学生对后续学习知识的理解与记忆。通过增加考试促进学生及时地、反复地复习,进而牢牢掌握所学知识,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考试改革课程共32学时,16次课,为了与学校现有的教务成绩登录系统衔接,考核仍为30%平时成绩加70%考试成绩。考试改革的具体实施方案是把期末考试改为四次考试,具体方案如下:

1. 二次小测验:分别在第5次课和第13次课中,每次考试15分钟,各占总成绩10%。

2. 期中考试:第9次课,30分钟,占总成绩30%。

3. 期末考试:课程结束后,占总成绩50%。

四次考试的成绩相加为最终的考试成绩。在具体实施中,小测验和期中考试试卷只出一份,由任课教师自行打印带到课堂考试,期末考试出A、B卷,由教务部门送指定地点印制。

二、 课程考试改革实施的效果与分析

两周一次考试的内容涵盖了四次教学内容,由于小测验和期中考试涉及的章节只针对阶段性的授课内容,试卷涉及课程内容较为集中,这一方面有利于学生的复习,另一方面,也有利于知识点的考核。试卷可以涉及所有需要掌握的内容。如在考核填空题时,因考核内容较多,每个空格分值是0.25,即使这样,因需要复习的内容有限,学生还是回答得很好。这样的情况在以前的试卷中是没有出现过的。因所考内容刚刚学习过,加之学生及时复习,复习内容仅限于两周的教学内容,从考试结果来看,学生掌握较好。

从最终成绩分析来看,教学班级学生全部通过了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为77。上届班级该课程的平均分为70,不及格率为3.3%。从卷面回答问题情况来看,本届学生答题更全面、更深入,知识掌握好,达到了教学目标。该班学生入学以来,第一次面对这样的考试模式,从每次考试的结果来看,学生有一个适应的过程。

第一次考试安排在第五次上课时,先进行的小测验然后再上课,因课程刚开始、涉及内容较少加之学生较为重视,卷面10分,平均分达到9分。学生回答问题准确、全面。下发试卷时,对试卷的点评又使学生对所学内容又进行了一次知识的梳理。教学效果是令人满意的。

第二次考试为期中考试,卷面30分,涉及内容是开课以来的课程主要知识点,上课即考,30分钟时间。学生的卷面平均21分,有23%的同学没有达到15分。卷面回答问题可以看出,学生学习有松懈现象,准备不足。通过下发试卷的综合点评,加深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认识。两次成绩相加占其总成绩的40%,每个学生都拿到了自己的得分。学生了解了自己对该课程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这有利于他们总结对该课程的学习方法,以及如何把握好课堂学习与课后复习的相互关系。对于要提升成绩的学生,可以规划下一步的学习计划,把握好学习节奏。

第三次考试是第十二次上课时进行的。考试内容只涉及期中考试后讲课内容,卷面10分,平均分为8.5分。成绩有所提高。学生较为重视,有的学生因期中考试成绩不佳,为了提高成绩,增加了对这次小测验复习时间。有的学生甚至在考试当天早上四点起床复习。班干部反映,这种现象过去只在期末考试周见过,现在出现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如果每门课都采用这种考试模式,可以分散期末考试压力,增加学生的平时学习压力。

期末考试卷面50分,考试内容虽涉及整个课程,但侧重于期中考试以后的教学内容。无论是学习好的,还是对学习成绩要求不高的学生都对期末考试有明确的学习目标:有的学生为争取奖学金,需要取得更好成绩;有的学生知道最少要考多少分才能拿到这门课的学分。明确的学习目标带来了学习压力,也转化成了学习的动力。这也体现在了最后阶段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听课认真了,没有看手机等现象了。期末考试学生的平均分为41。通过累计四次考试成绩得出学生的最终成绩。当前大学课堂教学中一个较为普遍的现象是学生上课出勤率低,在课堂看手机玩游戏,甚至上课睡觉,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生平时学习压力小,大学所采用的考试模式没有起到促进学生平时学习的目的。多数学校采用期末考试的方法,较多的学生把学习压力累积到期末。这派生出的一个普遍现象就是学生要求老师给复习重点;有的学生挺而走险,企图通过作弊过关。通过考核方式的改革可以促进学生平时学生,提高教学效果。

三、 问卷调查与分析

课程结束后进行了问卷调查,为了便于分析不同成绩学生对考试模式的态度,问卷实行记名的方式。主要从考试改革效果评估和考试改革建议两个方面进行了调查。

考试改革效果评估:学生认为本次考试的设置方法是科学的,对经历的考试改革是满意的。92%的同学认为考试改革有效避免考前突击复习,有利于形成良好学习习惯,78%的同学认为到图书馆的次数和自主学习时间增加。学生一致认为考试改革加深了其对知识的掌握程度,有利于提升将来的就业能力。同时,学生也能感受到考试改革促进了教师教学质量的提升以及教师工作量的增加。

对考试改革建议:对课程考试的模式多数学生认为闭卷考试是最公平的,小论文和上台展示也是较好的形式。学生认为考试改革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平时成绩中应该加大参与讨论和课堂发言的得分。80%的学生选择了课程考试次数应该每两周一次,这一点是出人意料的,这次考试改革是两周一次,而在课程结束时,学生是认可这样的安排并认为这样考试促进了他们对课程的学习和掌握。而在考试题型上,学生最喜欢的是简答题,其次是判断题;最不喜欢的是填空题和名词解释。这表明学生不愿死记硬背,更愿做一些可以有發挥余地的题目。

所有的学生都认为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其自身对课程的兴趣是影响他们学习积极性的最重要的因素,这说明教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方面是至关重要的。笔者认为一个好的教师不单要不断提高授课技巧,还要用科学的考核模式驾驭学生的学习方式。在经历了这次考试改革之后,学生认为他们上的其他课程,包括基础课、技能课以及实践与实验课都需要进行改革,因为这样的考试改革确实使他们体验到了平时积累学习的好处:加深了对课程核心内容的理解,课程学习中前一阶段内容的掌握无疑会促进其对后继课程的理解和记忆,考试次数的增加也有利于学生对自己成绩的管理,减少了只有一次考试机会所造成的因复习失误引起的大起大落。

当然,有的学生指出考试改革并不能解决作弊问题,平时测验因教室座位限制造成学生坐得太近,会有抄袭现象,并建议增加小测验的形式,如论文、制备模型、PPT展示等等。有的学生建议再增加一些小测验并使学生有去掉一个最低分的机会等等。同学对问卷的回答是认真的,信息时代使学生拥有更多的资源,也使他们在学习方法和接受教育的方式上更加灵活,有更多的想法。多尝试一些教学和考核方法并及时收集学生反馈,可以筛选出更好的方法用于现代大学教学,与时俱进,提高教学效果。

四、 问题与展望

学生的学习动力来源是多种多样的,通过课程的考试改革意在以考促学,用考试调动学生的内在动力。传统的课程考核模式只设期末考试,其优点是学生平时学习压力较小,因而有较多的时间去参与社会活动,学生可得到较多的个性化发展。不足之处是学习的效果较差,期末复习变成了突击性的死记硬背,没有循序渐进、积累升华的学习过程,很多学生反映考完即忘。这种考核方法没能引导学生用正确、符合学习规律的方法进行学习,从长远的角度来看,由于学生突击准备,掌握的知识不扎实,这种浮躁的学习方法最终会影响学生将来的创新能力。

大学课程考试模式可以有多种模式,本课程的改革模式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在实施过程中也遇到一些问题。首先,学校教务部门的成绩登录系统的调整,现在学校多采用网上登录成绩的方法,现有的软件系统限制了考试模式的多样性。其次,考试改革增加了试卷批改任务。如能发挥研究生的助教作用,由研究生改卷,既使研究生得到锻炼,也可以减轻任课教师的负担。第三,教学班级人数不宜太多,小班教学为好,合班课因教室座位有限,学生坐得太近,考试的成绩的真实性就会受到影响。考试成绩就不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真实情况。第四,考试的内容和方式可以进一步完善,例如,可以把专题论文、课堂报告等作为小测验方式。最后、小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之间的比例可以进一步地优化,以均衡学生的学习压力。

五、 总结

学生学习并牢固掌握知识是成才的基础,通过考核模式的改革调整学生的学习习惯。增加考核次数可增加学生平时的学习压力,通过教学实践,教学效果显著提高。建议大学课程根据各自的教学特点通过增加考核频率,促进学生学习,培养基础扎实、全面发展的创新人才。

参考文献:

[1]赵德钧.大学课程考试与成绩评定若干问题的思考[J].教育教学论坛,2016,(47):230-231.

[2]刘凤志,余天桃.制药工程专业化学课程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化学教育,2015,36(06):60-62.

[3]周崇武.对大学公共体育课程期末成绩评分的思考[J].考试周刊,2016,(76):2.

[4]邓敏.应用型本科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考试改革研究[J/OL].教育观察(上半月),2016,5(11):76-77.

[5]吴彩英,王谦.财务分析课程考核方式改革研究[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5,(01):268-269.

作者简介:

吕明生,许星鸿,潘建梅,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

王淑军,江苏省连云港市,淮海工学院,江苏省海洋资源与环境开发研究院(连云港)。

猜你喜欢

考核模式实践
以仲裁法学为例谈考查课的考核模式改革
以仲裁法学为例谈考查课的考核模式改革
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考核模式研究
后进生转化和提升的实践与思考
初中政治教学中强化新八德教育探讨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生物专业师范生教学实习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校企协同实施高职专业课程改革的实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