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思维支点 让算理自然产生
2018-07-13鲍迎泉
鲍迎泉
从小学数学课程的设计来看,不仅有以整数、小数、分数的运算逐步展开、螺旋上升这条“明线”,还有借助这些载体发展学生思维、积累数学思想方法的“暗线”。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教学对象的差异以及数学思想方法的特征,给学生一个思维的“支点”,帮助学生探明算理,并逐步掌握探理方法,发展自主探究能力。探明算理的方法很多,以下是笔者的几点体会,仅供参考。
以直观图形为支点,让算理形象化
“数无形时少直觉”形象地说明了数形结合思想的重要性。利用简单的图形、符号和文字,给学生一个直观思维的支点,从而把复杂的数量关系中最本质的特征形象地突显出来。在探究算理时,教师应利用现有的教具、学具,巧妙地将“数”与“形”进行结合,将学生的思维由浅入深、由现象到本质进行引领,使算式的含义和算理形象化、可视化。对于一些难以说明的算理,借助直观图形,给学生一个思维“支点”,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形象,通俗易懂。
在教学苏教版(以下均为苏教版)四上“除数是整十数的笔算”时,由于学生已经有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基础,往往容易出现以下的错误。
显然学生受到了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笔算的负迁移,虽然除数是30,但学生仍按除以3来算。教师可以尝试使用方块图作为支撑,帮助学生理解除以30后商4的定位。
以活动引导为支点,让算理动态化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抽象的算理离不开直观操作的支撑,只有让学生主动参与,动手操作,有时还要在不同层面上多次操作,才能在操作的基础上逐步抽象出算理。我们不仅要让学生充分操作,还要引导学生逐步从实物操作向符号操作过渡。教师要明确操作只是思维的“支点”,在操作中归纳出算理才是最终目的。所以,我们既要切实重视操作,又要适时超越操作,逐步将操作过程中总结出来的数学经验转变为算理。在教学三上“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首位不够除)”例5中52÷2时,先在主题图上圈一圈、分一分。教师可以5筒羽毛球作为实验用具。学生知道5筒羽毛球难以平均分成两份,但可以先把其中4筒羽毛球平均分成两份,每份2筒;剩下的1筒和2个羽毛球加起来是12个羽毛球,再平均分成两份,每份6个,这样加起来刚好是26个。然后,让学生用小棒代替羽毛球摆一摆、分一分,并说一说分的过程。最后,让学生在计数器上一边拨珠子一边说明是怎么分的。通过这三个不同层面的操作,为学生归纳算理提供了“支点”,并逐步脱离操作表象,总结出竖式计算的算理。
以类比迁移为支点,让算理系统化
类比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思想,它不仅包括知识的类比,还包括数学经验的类比。算理的教学,要注意找准知识的“生长点”与“延伸点”,把每节课的内容放到整个算理体系中,这样不仅有利于唤起学生的已有经验,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整个算理的系统性,形成一个以一贯制的算理体系,从而帮助学生探明算理。
在教学五下“异分母加、减法”时,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回顾和反思:计算整数加、减法,如53+26时,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领悟到:5个10加2个10等于7个10,3个1加6个1等于9个1,所以和是79;计算小数加、减法,如4.7+3.2时,又是怎样计算的?让学生领悟到:4个1加3个1等于7个1,7个0.1加2个0.1等于9个0.1,所以和为7.9;计算同分母分数加、减法,如 时,又是怎样算的?让学生領悟到:3个加2个等于5个,所以和为 ;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引导学生体会只有相同计数单位上的数才能相加减。以此类推,计算异分母加、减法,如 时,又该怎么想呢?学生自然想到要先找到相同的计数单位(通分),从而领悟到通分的合理性以及算理的相关性。
以演绎推理为支点,让算理深刻化
随着学生的知识储备增加,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从具体情境中直观地归纳算理,还需要引导学生脱离具体情境的“拐杖”,在“数学”的层面进行抽象,利用演绎推理建构算理,促进思维的发展,这样不仅能确定归纳得出的算理是正确的,还能拓宽学生探明算理的方法。
在六上教学“分数除以分数”时,教材所举的例子是,这两个分数的分数单位相同,而且分子存在倍数关系,这样的好处是便于通过画图得出结果。但是对于一般的两个分数,显然很难以画图得出结果。因此,我们可以根据分数与除法的关系以及乘、除法的运算定律、性质等进行演绎推理。如=(3÷5)÷(2÷7)=3÷5÷2×7=3×7÷5÷2=(3×7)÷(5×2)===。
总之,只有为学生的思维提供“支点”,才能使抽象的算理变得形象化、系统化,才能培养学生探明算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