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LISA数据库的国外口述档案研究综述
2018-07-12张钰
张钰
【摘要】通过对LISA数据库文献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能够简单梳理国外口述档案研究的发展脉络,并将其历史进程归纳为三个阶段:萌芽探索阶段(197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成熟稳定阶段(2000-2019)。通过观察各阶段的文献及出版物情况,总结阶段性特征及发展趋势。
【关键词】口述档案;口述档案研究;国外;LISA
二战结束后,档案馆的职能和责任在不断扩大,其表现之一就是“口述档案”成为愈来愈多国家档案工作的新内容。“口述档案”概念的正式提出,最早始于《档案术语词典》,词典中法文辞条出现了Arehives orales,西班牙文辞条出现了Acrihvo oral。
然而各国对于口述档案的定义至今仍存在分歧,这种分歧表现为两种趋向:第一种表现为狭义口述档案,认为只是口述史和口头传说调查的结果。第二种表现为广义的口述档案,包括开发记录声音的材料。但喜闻乐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接受了“口述档案”的概念。法国保罗·勒内·巴赞曾对58个国家进行调查,其中16个国家已经明确定义口述档案,另有16个正考虑定义。其中既有发达国家,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又有发展中国家,如肯尼亚、苏丹、斯里兰卡等。定义的热潮几乎遍及世界各大洲。
关于“口述档案”与“口述史”“口头传说”“口述资料”等概念的辨析,在文章中不再加以区分。回顾历史进程可以发现,这些概念紧紧相连、密不可分。
一、研究意义
口述档案作为档案的类型之一,具有档案所具备的共通价值,如凭证价值和参考价值、现实价值和长远价值等。又因口述档案具有个人性、主观性、丰富性等特点,决定了口述档案具备特殊价值。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正式通过建立“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杰作”的决议,并于2000年4月正式启动申报和评选工作。正因口述档案价值斐然,需要研究者与社会给予更多关注和研究。
在我国,尽管20世纪50年代便有使用口述历史方法的迹象,但直到2004年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的成立,才标志着中国的口述历史研究拥有一个初步的交流和推进平台。而在国外,哥伦比亚大学早在1948年便建立“哥伦比亚口述历史研究处”,现代意义的国外口述史学发源于20世纪中叶的美国,崛起于20世纪60至70年代的加拿大、英国,并于20世纪80-90年代兴盛于美国、英国、加拿大、新西兰、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
整体观察,国外口述档案发展先于中国,优于中国。近年来,我国对于口述档案的学术关注度不断提升。研究国外口述档案研究进程,对于我国口述档案的开展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二、研究内容
文章选择图书馆和信息科学文摘数据库(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 Abstracts,简称LISA)作為数据库,它能基本反映国外口述档案的研究状况。经过检索得到文献165篇。其中学术期刊164篇,行业杂志2篇,同属学术期刊与行业杂志1篇。将所得文献依据每十年为一个单位进行统计,国外口述档案文献出版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
根据文献数量增减的趋势变化,能够将国外口述档案研究发展进程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探索阶段(1970-1989)、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成熟稳定阶段(2000-2019)。在不同阶段内,除文献数量的不同外,口述档案文献的出版单位、关注主题也呈现出阶段性特征。
(一)萌芽探索阶段(1970-1989)。在萌芽探索阶段,国外口述档案工作刚刚起步。平均年出版量为2.4篇。其中1970-1977年出版量极少,至后期情况才有所好转。其中,1983年文献出版数量最多,达到7篇。文献出版量最大的是《录音公报》,也称《录音通报》,由国际录音档案联合会主办;《美国档案工作者》和《德雷克塞尔图书馆季刊》紧随其后。从出版物所属国角度观察,美国所占比例最重。在此阶段中,文献的关注点在于概念及其相关属性的界定,具体可大致分为三点:第一,关于口述材料本身的讨论,包括口述档案作为档案的“合法性”问题,口述档案的地位及价值等。这个问题的实质是口述材料在反映社会历史面貌时是否具有真实性的问题。第二,关于口述档案的人员参与问题,争论的要点主要在于:档案工作者本人或档案机构本身为了保存历史的记录或为了使本馆历史记录的完整而录制或收集而来的资料是否合理。第三,关于口述档案参与机构的讨论,主要探讨图书馆和档案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
(二)快速发展阶段(1990-1999)。在快速发展阶段,国外口述档案工作基于萌芽探索阶段的铺垫,无论从文献数量方面还是关注主题方面都呈现思想迸发的新形势。1990年至1999年仅十年间,文献平均年出版量为4.9篇,相较前一阶段实现了量的飞跃。其中,1995年成绩尤为突出,年文献发表量达到10篇。文献出版量最大的是《S.A. Archives Journal》,《录音公报》《医学图书馆协会公报》紧随其后。其中,由医学图书馆协会主持的口述项目成绩突出,从协会成员面试到资料收集技术都做了详尽介绍。在此阶段中,国外口述档案文献的关注点在于各项具体的口述档案项目,涉及范围广泛。首先,口述档案注重立足本土,抢救地方历史、文化民俗,在检索文献中如新西兰、路易斯安州、南非等地区均有体现。其次,一些机构立足特定行业;宗教活动也是西方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再然,另一些机构将视角放在对重大历史事件的专题史或事件史的史料收集上,例如针对格林德本节歌剧的口述历史。最后,西方女性地位的提升在文献中亦可体现。
(三)成熟稳定阶段(2000-2019)。迈入21世纪,国外口述档案工作已基本发展成熟,稳步前行。口述档案除国家记忆、民族记忆、行业记忆等之前涉及的主题等,研究者们渐渐将眼光转移到新的关注点上——口述档案数字化。
从数量上观察,1990-1999十年间平均年出版量为4.5篇,且年间起伏差距并不大,说明国外口述档案经过前几十年的铺垫与火花撞击,渐显平缓,拥有自己的专业范式和特征,进入成熟阶段。文献出版量最大的是1976年由加拿大档案工作者协会创办的刊物《Archivaria》。领先刊物不再由美国主导,而是向多元化发展。在此阶段中,加大口述档案数字化建设由诸多因素促成,主要是口述档案本身与时俱进发展的需要,通过建设数字化的口述档案能够克服原始储存状态的弊病,更好地实现管理和保护,提供优质服务。例如历史学家想要超越传统的军事历史,开展了《保护美国老兵的声音:二战口述历史数字化项目》,使其接受更广泛的关注。与此同时,数字化后的口述档案价值与地位被重新提出并探讨。数字化口述档案还被应用于早已被关注的课题。2012年至2013年,妇女历史档案中心(AVG)在一个口述历史项目中研究第二波女权主义及女权运动,《口述历史和数字保存:一个案例研究》概述了项目的进展和AVG经历数字保存的学习过程,从而创建解放运动的新来源,有助于对未来的历史研究。
三、结语
国外口述档案理论研究成果丰富,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社会史、政治史、文化史、经济史、妇女史、地方史、黑人史、军事史、艺术史、家庭史、传记等各历史学分支,广泛应用于文学、社会学、人类学、民俗学、新闻学、医学以及课堂教学等领域,集中体现了口述史的社会功用和价值;内容上也没有局限于显赫人物,而是涉及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了少数族裔、妇女、吸毒人群、同性恋、社区百姓、军人等普通人,甚至有以无生命的事物为主题展开的。并且,国外口述史学研究机构健全,项目繁多,口述历史协会(或口述历史学会)、图书馆、档案馆、培训班及网络等都被充分应用。我国口述档案研究正处于“慢进”的上升期,无论眼界还是规模都需要向国外同行学习。
【参考文献】
[1]国际档案理事会.档案术语词典[Z].未知:国际档案理事会,1984.
[2]王景高.口述历史与口述档案[J].档案学研究,2008(02):3-8.
[3]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A].中国文物修复通讯(23)[C].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修复专业委员会,2004:5.
[4]熊卫民.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成立[J].中国科技史杂志,2005(01):93.
[5]李小江.口述历史与档案工作[J].中国档案,2006(01):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