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和激发初中生的语文写作兴趣
2018-07-12陈志成
陈志成
【摘要】有了“兴趣”这位“老师”导航,令人“害怕”、令人头疼的写作变得易如反掌;随着“兴趣”的“老师”导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写作中解放出来,舒心指导,快乐写作;有了“兴趣”这位“老师”作导航,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乘风破浪,驶向辉煌。
【关键词】鼓励;观察;阅读;激发;热情
俗话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笔者自参加工作到现在也有二十多个年头了,无论是开始时从事小学语文教学工作,或者是现在从事初中语文教学工作,语文学科一直对我“不离不弃”。回想当初,真是有点“入错行”的感觉——选择了做语文老师。因为许多人都怕当语文老师,究其原因,就是怕“作文”,不是怕自己写作文,而是“怕”学生写不出作文,因为现在的学生害怕写作文,张口闭口就是一句“作文好难啊”,简直就是谈作文而“色变”。
很多专家和老教师都指出,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持久性的问题,是一块很难啃的骨头。可偏偏这块难啃的“骨头”在语文教学中却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作文分值占比相当高:七年级语文分值为30分,八年级为40分,九年级为50分。作文的分值是随着年级的递增而相应增加的。于是,作文就成了学生学习语文学科的“拦路虎”。而现实就是很多学生就是因为害怕写作文而“害怕”语文学科的学习,顺理成章的,作文教学也成为语文老师的一件“头疼”大事。
在初中语文教学的十多年里,我发现很多学生害怕作文。他们是害怕写作文,听到老师说布置写作任务,每个人都“拨浪鼓”似的摇头,“老师,免了吧?”……而到了學生交上作文时却发现大多数的学生都是应付式的抄袭作文,能够真正“写”出来的就只有那么几个喜欢语文的学生了。
俗话说得好:“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作文的教学需要学生的兴趣,在这样做时,只有学生产生了强烈的表达自己的愿望,才能形成一种内在的自我追求,产生了一种迫切的表达欲望,那种喷薄欲出的灵感就是学生需要的写作源泉,从而就可以达到理想的作文教学效果。在作文教学中,老师能够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能够激起学生的写作热情,培养学生的写作习惯,那学生“怕”作文的这个“老大难”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
一、当前初中学生作文普遍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害怕写作文,觉得没有内容可写,不知道写些什么,也不知道从哪儿入手。
(二)为完成老师布置的写作任务应付式地抄袭范文、例文,把别人的成果当成自己的。
(三)段落层次结构不清楚,中心不突出,选择不恰当,细节处理不恰当。这类作文不是有头无尾,就是有头无中心,让人不知所云。
(四)语句毛病多,错别字较多,标点符号使用不当。
(五)理论较多,事例很少,没有说服力。这类作文给人的感觉就是夸夸其谈,一点说服力都没有。
……
二、明确《新课程标准》对语文作文教学的要求
国家新颁发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要求:
(一)写作是学生运用文字,经过思想考虑,通过语言组织起来表达的一个过程,能反映出学生笔者对世界的认识、对自我的认识。
(二)作文教学要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要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照顾学生的接受能力,鼓励学生多动手,勇敢把自己的“心里话”表达出来,做到真实,不做作。
(三)作文教学,注意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和评价的能力。
(四)鼓励学生养成多读好书、多写感想的习惯。鼓励学生平时多练笔,教师适当引导,逐步培养学生动手写作文的兴趣。
……
三、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学生害怕写作文,这就需要教师以“导游”的身份来引导他们,让他们来发现自己的“潜能”。其实说白了,就是让学生“喜欢”上作文。只要学生喜欢上作文,能把写作文看作是一件愉快的事情,那么学生的写作兴趣就会被调动起来,学生就不会“害怕”作文,就不再会“闻”作文而“色变”了。
(一)克服学生“畏惧”作文的情绪。
要让学生不再害怕写作文,让他们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那么就要引导学生找到他们熟悉的写作材料。要找到自己熟悉的写作材料,就不能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观察生活。
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但学生们还没有一双能随时发现“美”的眼睛。我们身边,“美”是无处不在的:公园里漂亮的花花草草;山上高大的参天大树;清澈的小溪流;美丽的乡村……只要我们用心去察看世界,用心去感受,就会发现,处处都是一幅美丽的图画。所以,作为老师的我们就要有意地去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让学生感觉到生活中有“料”可写:例如留意今天的天气情况;留意上课老师的穿着打扮;留意同学的喜怒哀乐;留意父母的辛勤劳动……
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位书屋》一文后,我提要求,让学生回忆自己快乐的童年往事,并且每人最少回忆两到三件往事。一说到童年的往事,学生便争先恐后地向老师“汇报”起来。我因势利导,让学生先在纸上写下来,然后整理好后用流畅的语言表述出来。由于“童年的往事”对上了学生们的“脾气”,勾起了学生对童年的美好回忆,于是很多学生都不再感到“无话可说”了,纷纷把自己在小时候与伙伴们的趣事、“臭事”以及难忘的事——父母对生病的自己是如何的悉心照顾、爷爷奶奶对自己是如何的疼爱有加……一一告诉大家。趁着机会,我再适时地提示作文开头和结尾的技巧,于是一篇《童年往事》就水到渠成了。后来在批改的时候,很多学生一改平时的“无话可说”,洋洋洒洒的600多字,纷纷表达了对童年生活的怀念之情。
生活中有很多突发的事情,也很考验学生的观察力。如果教师能够抓住情景,适时地引导学生观察,也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一节语文课上,一位因为生病而呕吐了,秽物洒了一地。几个班干部主动背起患病的学生到校门口的卫生院去看病;班长到操场上取回细沙盖住秽物,并清理干净;学习委员则用拖把将地面整理干净……不到十分钟,一件“意外”之事就完满解决了。电话告知家长后,家长第一时间赶来了卫生院,对施以援手的同学大加赞许,表达了衷心的感谢。语文课中断了,是继续讲课呢还是……突然脑海里闪过一个念头:机会难得,不妨来一个现场作文!我引导学生回忆当时的情景,要求学生注意每个人的动作、语言、神态,以《同学呕吐了……》为题写一个片段,并且要写上自己的心里感受。结果大部分同学都写得很生动,特别是对班干部的积极带头作用给予了很大的评价,对老师和同学们的动作和神态都作了特别的描写,并写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生活在一个友爱、温馨的班集体感觉“挺幸福”的!
一天课间休息时,班里有两位同学因为座位的原因而先动口,继而再动手,好在其他同学把他们给拦开了,没有造成进一步的后果。我把双方叫到办公室询问,得知双方是因为座位的宽窄而引起的:A同学认为自己的座位较狭小,而B同学却认为自己的“领地”收到了“侵犯”,因而产生了矛盾。经过双方沟通谈心,两个同学都认识了自己的错误,也都诚恳地向对方道歉,事情也告一段落了。在班会课上,我把这件事情让全班同学讨论,让大家懂得“让”的可贵——谦让、忍让、宽容……从而让学生体会到“多一分宽容,社会就多一份和谐”的道理。并且要求每个同学写一篇《谦让(宽容),让生活更美好》的作文,让大家更深入地体会“让”的韵味。学生的作文交上来了,字数虽然不算太多,但是每个同学的观点都很明确,每人都把自己对“谦让”“宽容”的看法表达了出来。
一次突发的意外,竟然让学生改变了“怕”动手写作文的毛病,并且学生的观察能力也得到了提高,更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班集体更团结了,同学之间的矛盾纠纷也大大减少了。
好习惯是培养出来的。只要老师认真引导,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学生的“火眼金睛”是可以锻炼出来的。生活中有很多美好的事物,只要用心去体会,用心去观察,用笔把他们记下来。这些,都可以成为学生们写作的材料。睁开眼睛,留心生活中的美好事物,你会发现,原来生活中处处都有写作的材料。真的,作文的写作材料不難找!
(二)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养成读好书、写感受的习惯。
读的书多了,对于学生的写作起着很大的帮助作用。冰心、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对学生多读好书都持肯定的态度,都鼓励学生多读有益的课外书籍。而国家新颁发的《初中语文课程标准》也要求学生多进行课外阅读,拓宽自己的视野,增长知识。作为初中生,要写出好的作文,更应该养成读好书、写感受的习惯。
初中每册语文课后都有“名著导读”部分,每学期都要求学生至少阅读两部名著。如七年级语文下册课本,要求学生阅读高尔基的《童年》和法布尔的《昆虫记》;八年级语文下册课本是凡尔纳的《海底两万里》和罗曼·罗兰的《名人传》……平时我也常向学生推荐优秀书目,如《学习报》《故事会》《意林》《读者》《青年文摘》等报纸杂志,让他们阅读,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我们班也成立了图书角,有从学校图书馆借来语文课本中要求阅读的名著,也有同学个人捐赠的“爱心”图书,数量也有100来册。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读好书的习惯,要求每个学生了解名著的人物性格特征、情节故事,定期组织“阅读名著交流”会,让学生交流阅读心得,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写好阅读感受,加深对名著的理解。另外,我让每一位学生推荐一本书,并用书签写上推荐的理由,每人每周阅读一本书,要求写一篇简短的读后感。于是,一个学期下来,每个同学都能阅读到除名著外的十多本书,并且每读一本书都会有一篇相应的读后感。这样,既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又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更锻炼了学生的动笔能力。
当动手写作文成为“常规”以后,学生对作文的抵触情绪慢慢减弱了,反而渐渐对写作文有了点“喜爱”之情,每次都会有学生提醒我,是时候布置写作任务了。当然,这是我非常愿意看到的事情。
我相信,只要学生们坚持下来,写作文就不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了。
(三)教给学生写作方法和技巧,提高写作能力。
适当地帮助学生归纳写作方法和技巧,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生“怕”写作文,很大的原因就是不会写而导致不愿写,因此教给学生的写作方法和技巧是非常有必要的。
1.写好作文的开头和结尾。
作文的开头也有“凤头”之说,寓意作文开头要简洁,切题要快,也就是说开头要精彩,开门见山,引人入胜。正如俗话所说的,“有了好的开始,成功就不会远了”。
作文中间要有丰富的材料,论据要有力,形象要丰满,能显现出深远的意境。而作文的中间部分也有“猪肚”之说,形象的说法,寓意有充足的材料,有丰富的内容,像“圆滚滚”的猪肚子那样。通俗的理解就是列举事例要充足,要有代表性,并且在布局谋篇时要详略得当,层次结构要清楚明了。
作文的结尾要收缩自然,简洁明快。而作文的结尾也有“豹尾”之说,指的是有一个起点睛之笔的末尾,就像豹子的尾巴一样充满力量,给人一种戛然而止的感觉,文章的结束自然,照应开头。作为通俗的理解,就是文章的结尾要呼应开头,要点题,给人一种首尾呼应之感。
2.要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
我们所说的真情实感,就是指学生的真挚感情,实实在在的个人感受。在写作中要求学生写“真情实感”,就是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能够自然地表达他们心中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和感受,流露他们真实的情感。一句话,就是要“真”,不造作。
平时在作文教学中我都注意提醒学生关心、留意身边的人和事,并且力求每次的作文命题都与学生的生活紧密联系。今学期开学初,我给七年级的学生布置了一道半命题作文:春节,我体会到了 (年味、温馨、快乐、幸福、孝心、无奈……)。开学伊始,很多学生还沉浸在春节的余味之中,过年的快乐还历历在目,再加上老师的适当引导,自然就会有“话”可写了。作文评改后,竟然有二十多个同学的作文可作范文之用,并且毫无雷同,简直创了执教语文这么多年的“记录”了。很多学生都把春节的热闹气氛、春节的风俗习惯、家庭的和睦温馨、长辈的关爱、晚辈的孝心等真实地呈现出来,再加上老一辈的“忆苦”话语,很多学生都表示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都纷纷赞美祖国的繁荣富强,都对父母的辛勤付出表示感恩……
很明显,学生的真情实感在作文中就不知不觉地流露出来了。
3.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
写作就是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和表现力。
我觉得,教师要多指引学生感受生活。教师引导学生更多地用眼睛去观察生活,用心去聆听生活,用手、动笔去把美好记录下来,开动脑筋去思考生活、思考人生。
另外,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学会创造。我平时常组织一些活动,如小组兵乓球对抗赛、大扫除等活动,让学生参与其中,要求他们留心观察与体验。这样,不知不觉中就发挥了学生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无形中也为写作做好了准备。
(四)在作文教学中,多多鼓励,少点批评。
学生把作文交给老师后,最关心的莫过于老师给予的作文分数了,这就要教师及时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改了。老师在评改学生的作文时,要注意把握尺度,尽量做到“多鼓励,少批评”的原则,避免伤害学生那一颗进取的“作文之心”。在写作中,有的学生作文总体写得不够好,但是他们的组织语言表达、文章的段落层次结构等方面都有值得表扬的,教师不应该吝啬表扬,应该给予更多的鼓励,激发他们的小小的“虚荣心”,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相反,如果老师给出的评价是毫无优点的话,这不仅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并且会挫伤他们的写作热情。
多年的经验表明,凡是得到老师表扬、肯定的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更高涨。反之,受到批评的学生则表现出一种“无所谓”的心态,也就是说,没动力了。
教师积极的评价可以使学生的兴趣得以强化,教师的及时鼓励和表扬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我觉得这方面应注意如下几点:
1.教师要多鼓励。老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寻找他们的优点,一有发现,哪怕是再小的优点,老师也不要吝啬,多给予他们鼓励,让他们树立信心。换句话说,就是多提学生的优点,不足之处委婉劝勉。
2.不设统一的评价标准。学生的个性不同,写出的文章各不相同。老师用统一的标准去评价学生的习作,就会违反教育要因材施教的原则,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又打击了学生的写作热情。这方面教师需要谨慎处理。
3.评价形式忌呆板,要灵活多样。作文的评价形式多种多样可以采取学生自评、互评的形式,也可以采取老师、学生互评的方法。
四、善于积累写作材料
写作,不能离不开我们的现实生活,靠胡拼乱凑是写不出好文章的。我觉得,多看有益的课外书籍,多动手写一写自己的感受、感想,对于初中生积累写作材料、拓展思维表达能力有相当大的帮助,也就是说对初中生提高认识事物和表达事物的能力有很大的帮助。通俗的理解,我们要求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学习别人的优点,弥补自己的不足之处。
(一)要求学生养成做读书笔记的习惯
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在课堂上还是课外阅读,都会遇到一些动人的语句和感人的励志故事。这时我会要求学生记下来,记在一个写作专用的本子上,有必要时也要求学生在所抄的句子、故事后面写上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一些写作时可以参考的素材,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可以说是事半功倍的做法。
1.积累古诗词名句
古诗词积累是初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我在平时也会要求学生重点积累,如果在寫作中引用一些古诗词名句,往往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描写春天小草钻出地面,若隐若现,有韩愈的“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描写乡村黄梅时节的迷人画面,有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表现为国家、为人民作奉献,有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表现视死如归的民族气节,有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2.积累课文中优美动人的语句
在阅读课文时,我要求学生准备好一个本子,随时把课文中一些感动自己的语句记录下来。课文里有很多是描写自然景物的语句,很值得初中生去体会,去感受。如朱自清《春》一文中,赞美春天蓬勃的生命力的语句:“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向前去。”又如东晋陶渊明《桃花源记》中刻画世外桃源令人向往的美景:“……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3.积累名人的哲理名句
如鲁迅先生的“希望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揭示作者希望人们不要徒劳地等待着“希望”,“希望”是需要自己去探索,是需要自己去实践的。又如俄国诗人普希金的名作《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中“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充分表达了一种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又如诗人刘禹锡的“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蕴含着社会在前进,新生事物必然取代旧事物的道理。又如北宋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作者把国家、民族利益摆在首位,为国家的前途、命运担忧分愁,为天底下的人民幸福出力,表现出作者远大的志向……
(二)及时记下自己“闪过”的灵感
虽然初中生的年龄不大,生活经验相对较少,对社会、对生活的认识不算很深刻,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表达对生活的感受。相反,他们这一年龄阶段反而是一个敏感的时期,别人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对他们来说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我经常鼓励学生要有动手动笔的恒心,及时记下自己“闪过”的灵感,不要浪费自己的灵感。不要小看那么的“一点一滴”,把这些不起眼的“点滴”汇聚起来,就可以变成浩浩荡荡的“江河”了。这方面需要老师持之以恒地督促好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动笔习惯,让学生积累自己的“真实”感想。
(三)要多读多背
好的文章和作品对学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深远的,不妨多读多背。学生在读、在背的过程中,不知不觉被文章和作品的风格、逻辑、语言表达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潜移默化了,视野拓宽了,头脑灵活了,写作的兴趣和水平也自然而然得到了提高。“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大概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吧。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这位“老师”导航,令人“害怕”、令人头疼的写作变得易如反掌;随着“兴趣”的“老师”导航,教师和学生都能够从写作中解放出来,舒心指导,快乐写作;有了“兴趣”这位“老师”作导航,我们的作文教学必将乘风破浪,驶向辉煌。
只有当学生不再把写作文当成是一件“苦差”,而是把写作文看成是一件快乐的事情时,学生才不再会谈作文而“色变”。而只有在这个时候,我们才会有更多的机会欣赏到学生的好作品——是真正表达出学生真情实感的作品。
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写作的信心,让学生在快乐中写作文。作文,将不再是学生学习语文的“绊脚石”了。
参考文献:
[1]叶圣陶.叶圣陶作文论(叶圣陶教育文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2]白娟.培养写作兴趣,激发创作热情[M].泰兴市扬子江高级中学.
[3]杨媚.让写作走进学生的心——浅谈如何激发初中学生的写作兴趣[M].南宁市亭洪学校.
[4]谢泽辉.培养初中生写作兴趣的点滴体会[M].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实验中学.
[5]杨洪梅.作文教学中学生写作兴趣的激发和培养[M].长春市朝阳实验中学.
[6]陈悦容.指导学生写真情实感作文之我见[M].上海市嘉定区外冈中学.
[7]于永正.作文素材从哪里来[J].教师月刊,2009.
[8]马保国.学写作文关键在于培养兴趣[J].当代教育研究,2009.
[9]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