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年来关于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研究综述

2018-07-12王乐乐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年6期
关键词:研究综述

王乐乐

[摘 要]我国开放大学建设已经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课题,从目前国内学术界现有研究成果来看,学者们主要围绕什么是开放大學、为什么要建开放大学以及怎样建设开放大学三个方面内容展开探讨,以期更好地为建设开放大学提供借鉴。同时,在开放大学建设进程中,需要清醒地意识到广播电视大学办学系统机遇与挑战并存,应不断完善自身、开拓创新,积极探索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路径。

[关键词]开放大学建设;广播电视大学;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G724.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656(2018)06-0032-05

开放大学建设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需求,是构建我国终身教育体系、推动学习型社会建设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自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率先提出“办好开放大学”后,经教育部门研究批准,国家开放大学、北京开放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江苏开放大学、广东开放大学、云南开放大学相继成立,成为我国开放大学建设模式试点。2016年初,教育部下发的《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聚焦开放大学12项重点任务,为我国切实办好开放大学指明了方向。仅相隔一年,《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强调“支持有条件的广播电视大学,按照开放大学办学模式和要求进行建设和改革试点,服务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建设”[1],这为我国广播电视大学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随着党和国家对开放大学建设重视程度的加深,学术界也掀起了对开放大学建设探究的热潮。从已有的研究成果看,国内学术界主要围绕什么是开放大学、为什么要建开放大学、怎样建设开放大学展开探讨。

一、关于什么是开放大学

国内学术界对“关于什么是开放大学”主要从开放大学的内涵、功能分析及其运行机制三个层面进行探究。

(一)开放大学的内涵

自2012年教育部下发《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以来,学者们多数是根据其所提出的“国家开放大学是教育部直属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主要面向成人开展远程开放教育的新型高等学校”[2]为标准来界定开放大学的内涵。一方面,学者们从整体内涵方向出发,认为“开放大学是以开放、灵活、全纳、终身、优质为核心理念,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实行多种模式办学和混合式学习,服务终身学习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新型高等学校”[3],“是面向全体社会成员开展学历继续教育与非学历继续教育的没有围墙的远程开放大学。”[4]另一方面,学者们从内涵比较角度出发,认为与广播电视大学相比较,“开放大学获得了本科专业的设置权,这是开放大学与广播电视大学的本质区别”[5];与普通高校相比较,开放大学在办学教育理念、教育对象、学生入学、教学模式、学习方法、学习资源、课程选择、学习环境等各个层面上都有着本质的不同[6]。

(二)开放大学的功能分析

大多数学者认为开放大学具有大学的属性,除具有传统学历教育功能外,还具有很多凸显“开放”特征的功能。其一,“两功能说”。吴结将开放大学的功能分为两大类,即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基本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区域服务、文化引领功能,扩展功能包括系统管理、资源统筹和支持服务功能[7]。毛佳莹从教育功能角度出发,将开放大学的功能具体理解为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两种功能[8]。其二,“三功能说”。刘选等人经过实证调查,认为我国开放大学功能主要体现在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上,宏观功能体现于办学宗旨和人才培养目标;中观功能体现于办学类型、办学模式和运行机制;微观功能体现于教学、管理、资源、学习支持服务和评价[9]。常素梅以某市级开放大学为例,认为开放大学是“开展社区教育的中坚力量、构建和完善终身教育体系的保障基地、服务市民学习的公共平台”[10]。其三,“四功能说”。王锋认为开放大学作为一所新型大学,其功能包括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引领等四大功能[4]。叶兆祥从开放大学本身具有的属性特征出发总结出开放大学具有积极开展学历及非学历继续教育,搭建终身学习“立交桥”,建立学员学分积累、转换、认证与互认制度,开展社会化的公共支持服务四大功能[11]。

(三)开放大学的运行机制

自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与北京、上海、江苏、广东、云南5省市(5+1)先行先试建设开放大学以来,学者们从各试点开放大学建设情况的实证角度出发,认为国家开放大学依托电大系统,坚持“统一战略、共同平台、资源共享、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原则,由总部、分部、学院和学习中心等组成,与大学、行业、企业、城市建立联盟,并将这一办学组织体系总结为“块”“条”“点”[12];江苏开放大学在学历教育上实行扁平式管理的运行机制,在非学历教育上实行层级式管理的运行机制,实行统筹规划、系统运作、资源共享、协调发展的运行机制,建立标准明晰、学分转换与互认的学习成果认证新机制,开放大学建设与发展的经费保障机制[13];云南开放大学则建立由“总部+开放学院+学习中心”构成的立体覆盖全省城乡的办学网络,建立云南开放大学的地方、高校、行业、企业“四大支持联盟”[14]。有学者从建议性的角度出发,于云秀认为要建立政府主办、多方参与 (包括学习者) 的投入机制和成本分摊、利益共享的运行机制,并按照其任务采取学历继续教育、非学历继续教育、社会化服务三种模式[15]。王峰认为应建立“准入退出”机制,建立政府主办、多方参与(包括学习者)的投入机制,建立科学的办学质量评估机制[4]。

二、关于为什么要建开放大学

总体来看,学术界将我国建设开放大学的原因归咎于外部环境因素和内部自身因素。

(一)外部环境因素

其一,建开放大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必然要求。钟志坚认为当前“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正在成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时代旋律”[16]。因此,学者们认为建设开放大学是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途径,是学习型社会建设的生力军和主要力量[17]。通过建设开放大学,能够为行业、企业、社区和乡镇基层民众提供优质教育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能有效扩大高等教育供给能力,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更好地为建设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服务[18]。其二,建开放大学是满足我国人民群众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客观需要。杨志坚认为建设开放大学不仅能促进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建设,还能促进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促进国民素质提升和教育公平[12]。也有学者认为开放大学旨在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学生们在开放大学可以自由自主学习,自由选择所需课程和学习资料,并认为这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19]。刘仁坤从当前我国人民群众教育现实需求出发,认为普通高等教育是属于阶段性教育,已不能完全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建设开放大学,能够满足人们多元化的学习需求[20]。其三,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必然选择。刘智刚认为我国远程教育呈现普通高校、校外学习中心、互联网企业、在线培训机构等多方参与态势,随着远程教育政策的调整,试点高校、校外学习中心审批权下放,远程教育市场竞争日益激烈[21]。

(二)内部自身因素

学者们普遍认为传统广播电视大学在建设和发展中已经面临发展困境,招生生源、系统建设面临着挑战,转型升级为开放大学是广播电视大学自身生存发展的现实需要。其自身存在的制约因素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其一,二元结构管理体制冲突。学者们认为计划经济体制下建立的具有中央到地方的“二元结构”管理模式的电大系统已经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母系统与子系统松散设置,各自独立所有,职能及机制多元多样[22]。南旭光认为正是这种中央到地方的行政层级关系,进一步导致办学业务和管理体制的二元交叉和二元割裂[23]。其二,系统建设弱化。崔克励、牛慧认为当前电大结构发生了变化,尤其是地方和基层电大或撤销或兼并,这一现象致使系统优势削弱,直接影响到远程教育作用的发挥,“甚至迟滞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和学习型社会建设的进程”[24]。其三,内涵式发展薄弱。洪亚丽认为我国电大系统目前存在教学质量保证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水平较低、师资队伍建设不足等问题[25]。也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师资结构性短缺导致教学服务不到位”“小专业较多导致集中教学较难开展”等问题[26],以上这些因素都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电大系统的长足发展。

三、关于怎样建设开放大学

办好开放大学已经成为学术界的共识,关于如何办好开放大学、怎样建设开放大学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重要课题。

(一)寻求顶层设计支持

刘仁坤认为作为政府或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解决好开放大学办学的外部环境,制定一部有关开放大学的法规或条例,以及解决开放大学办学经费不足问题,进而为开放大学建设提供法律和经济保障[20]。陈丽认为,虽然《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已正式出台,但缺乏对困扰开放大学体制机制改革方向的指导,呼吁顶层设计“给予开放大学试点针对性指导及配套政策和国家制度。”[19]

(二)突破传统思维

彭坤明认为开放大学建设是“破”与“立”的统一,要勇于突破传统,在突破中创新,要突破传统思维的束缚[27]。王爱国、牛玉韬认为应从教育观念、教育资源、教育对象和教育过程等方面突出“开放”,由教学管理向办学实体转变,实现省级电大真正意义上的战略转型[13]。

(三)理顺体系治理结构

杨志坚提出要明确内部法人治理结构,明确总部、分部、学院、学习中心的具体管理办法和相应职责权限[12]。刘智刚认为可以通过建立办学共同体的方式,创建一个职责清晰、分工合理、层级简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新型组织架构[21]。崔新有、许文静则认为可以学习美国多校区大学建设的管理模式,积极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在开放大学建设之初,首先明确系统和各办学单位的权利和义务[28]。

(四)创新协同合作机制

南旭光认为开放大学是由多种元素和主体联系在一起的复杂系统,通过战略、文化、组织、资源和契约方面相互作用,进而形成统一的协同体系[29]。吴结也认为开放大学内部各元素和各个部分之间要协调一致,形成合力[7]。陈文贤则进一步从具体措施角度认为要加强系统建设,“保持电大办学系统的完整性和相对独立性”,进而发挥合力优势和作用[30]。

(五)加强办学内涵建设

罗忆等人认为应坚持“质量立校战略——加快六网融通”,即在核心课程、学习空间、教学团队、学习服务、学习测评、教学管理方面建立相互融通的网络教学模式[22]。张鲤鲤认为要从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资源建设、教学质量建设、研究能力建设等方面深化开放大学的内涵建设[31]。

四、评述和展望

自2010年以来,国家先后下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等文件,可以说,建设开放大学已经成为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必然选择,是促进教育公平、服务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渠道。随着国家重视程度的加深,近年来我国学术界关于开放大学建设的研究成果也逐渐丰硕起来,为以后各地方电大的转型升级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但由于开放大学还在试点阶段,在取得喜人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研究的不足之处:从研究方法来看,目前国内学术界对理论研究较多,对实证研究相对较少,具有准确详实数据的研究成果还相对欠缺;从研究内容上来看,多数学者是从宏观角度探讨我国开放大学的内涵,分析各地方电大在转型升级为开放大学中面临的挑战和困难,但对我国开放大学建设的路径尤其是各市级电大转型为开放大学建设的路径研究还相对不深,较为缺乏实践支撑;从研究成果的质量来看,虽然近年来研究成果质量逐渐攀升,发表在核心期刊的数量逐渐增加,但是与近年来国家对开放大学的政策支持以及开放大学发展的良好形势相比,研究成果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因此,关于我国开放大学的建设,从学术界角度来说,在研究方法上应在注重理论研究的同时,进一步加强实证研究,用数据和实证案例充实研究成果;从研究內容上来看,在进一步明确开放大学的内涵以及建设发展所面临的制约因素的同时,应深化研究开放大学的建设路径,深入探讨省级、市级乃至县级电大(教学点、工作站)如何成功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进而为推动全国开放大学建设提供具有应用价值的对策;从研究成果质量来看,学术界应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积极整合国内外研究成果,深入分析国内外开放大学的建设情况,在实证和比较中努力提高研究成果质量。从各地方电大角度来说,当前在“1+5”所探索开放大学试点、其他各省市电大探索向开放大学转型升级的洪流中,各地方电大均在不懈努力地寻求政府支持、开拓思维、创新自我,其中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已经于2017年9月获得甘肃省人民政府同意,获批《关于支持建设甘肃开放大学的意见》(甘政办发〔2017〕166号),基于国家政策支持和成功转型升级为开放大学的实践经验,各地方电大应清醒地认识到机遇与挑战并存,积极借鉴和吸收国内外成功经验,寻求转型升级之路,努力办好开放大学,争取早日实现“到2020年初步建成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目标[32]。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十三五”时期高等学校设置工作的意见[EB/OL].http://www.moe.edu.cn/srcsite/A03/s181/201702/t20170217_296529.html.

[2]教育部关于同意在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基础上建立国家开放大学的批复[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3/s181/201206/t20120621_ 138826.html.

[3]上海开放大学开放教育国际研究院课题组,翁朱华,王一兵.中国特色开放大学体系的建立和发展研究报告[J].开放教育研究,2014(6).

[4]王锋.开放大学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建设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医学教育技术,2013(4).

[5]陈丽,郑勤华,殷丙山.论我国开放大学的现实责任:确立高等远程教育的质量地位[J].中国电化教育,2013(10).

[6]张伟远.我国开放大学的地位、理念和办学策略的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1(6).

[7]吴结.开放大学功能的理念依据及定位分类[J].继续教育研究,2012(2).

[8]毛佳莹. 终身教育视角下开放大学教育功能研究[D].上海:华东政法大学,2015.

[9]刘选,黄霖,江颖.中国开放大学办学功能定位的实证调查[J].中国远程教育,2011(11).

[10]常素梅.开放大学在学习型城市建设中的功能定位——以常州开放大学为例[J].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4).

[11]叶兆祥.试析开放大学的属性与功能[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1(2).

[12]杨志坚.国家开放大学建设:改革与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13]王爱国,牛玉韬.开放大学的组织架构与管理体制及运行机制探索——基于江苏开放大学的实践[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4(5).

[14]云南开放大学试点建设 两年内创新实现全国多项第一[EB/OL].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3-01-03/content_7918705.html.

[15]于云秀.開放大学的内涵与体制机制创新[J].中国远程教育,2011(5).

[16]钟志贤.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十大关键词[J].现代远距离教育,2011(4).

[17]张德明.建设上海开放大学,服务市民终身学习[J].开放教育研究,2011(2).

[18]任为民,施志毅.建设国家开放大学的几点思考[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0(3).

[19]本刊编辑部.开放大学的改革与发展:反思与展望[J].开放教育研究,2016(2).

[20]刘仁坤.建设中国开放大学的理性思考[J].远程教育杂志,2011(4).

[21]刘智刚.供给侧改革视角下开放大学体系建设的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7(7).

[22]罗忆,唐艳华,杨扬.基于开放大学的系统与体系建设[J].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

[23]南旭光.我国电大系统潜在危机的深层成因剖析——面向开放大学建设的透视与反思[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2016(2).

[24]崔克励,牛慧.转型背景下的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建设现状与对策分析[J].广播电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25]洪亚丽.我国电大办学困境及转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2.

[26]刘莉.开放大学:战略转型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中国远程教育学术论坛”综述[J].中国远程教育,2012(6).

[27]彭坤明.开放大学建设的哲学思考[J].中国远程教育,2011(2).

[28]崔新有,许文静.美国多校区大学系统对我国开放大学系统建设的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3(4).

[29]南旭光.我国开放大学体系协同能力生成模式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3(1).

[30]陈文贤.系统优势与开放大学建设[J].甘肃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4).

[31]张鲤鲤.江苏开放大学的价值选择与建设路径[J].中国远程教育,2016(10).

[32]教育部关于办好开放大学的意见[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7/moe_726/201 602/t20160202_229322.html.

猜你喜欢

研究综述
产业经济研究的发展新进程
敦煌古代武术研究综述
心理健康教师能力构成的研究综述
我国教师教育实践研究综述
儿童旅游研究综述
上市公司环境信息披露文献综述
生态翻译学研究简述
英语虚拟语气的认知研究综述
关于重游意愿的研究综述
“中国精神”研究综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