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切脉针灸治疗的效果观察

2018-07-10周光进杨嘉恩朱光耀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寸口太溪脉象

周光进,俞 云,贾 宁,杨嘉恩,朱光耀

(1.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广东 佛山 528500 ;2.广东省中医院,广东 广州 510120)

周围性面瘫是临床上的多发病、常见病。此病主要是指因患者一侧的面神经发生病变而导致面部表情肌群运动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主要为额纹变浅、眼裂闭合不全、鼻唇沟变浅、口角㖞斜、鼓腮漏气等。顽固性面瘫是指经常规治疗3个月以上,患者的病情仍无明显好转的周围性面瘫。中医认为,顽固性面瘫属于“口眼㖞斜”的范畴。本次研究主要分析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切脉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5年6月至2017年11月在佛山市高明区人民医院康复医学科门诊就诊的82例顽固性面瘫患者。在这些患者中,有男性42例,女40例;其年龄为25~66岁,平均年龄为44岁;其病程为4个月至23个月,平均病程为14个月。将这些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41)与对照组(n=41)。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其病情符合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西医临床诊断标准[1]。2)其病情符合周围性面瘫的中医临床诊断标准[2]。3)其病程在3个月以上,其年龄在20~70岁之间。4)自愿接受本次治疗并签署了对本研究的知情同意书。

1.3 排除标准

①发生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患者无闭眼不全、额纹消失等症状,可发生口角歪斜、半身不遂、偏身感觉异常等症状,在进行头颅CT检查时可发现异常情况。2)患有非顽固性面瘫。

1.4 方法

1)对两组患者均进行常规的针刺治疗,治疗方案是[3]:取其患侧的阳白穴、攒竹穴、迎香穴、颧髎穴、颊车穴、地仓穴、牵正穴及双侧的合谷穴作为主穴。使患者取仰卧位或坐位,用浸有浓度为75%酒精的棉球对其穴区的皮肤进行消毒,用规格为0.25 mm×25 mm的华佗牌无菌针针刺其穴位,以平补平泻法运针,在得气后留针40 min,1次/d,治疗7次为一个疗程,每两个疗程之间相隔一天,共治疗8个疗程。2)在此基础上,对治疗组患者进行切脉针灸治疗,治疗方案是:根据患者的四部脉象辨其病情的虚实(脉象无力为虚,脉象有力为实),根据“金补银泻”的原理[3],若其有虚证用0.25 mm×25 mm的华佗牌金针实施针刺,若其有实证用0.25 mm×25 mm的华佗牌银针实施针刺,调整其四部脉象的平衡。治疗原则是:若患者的人迎脉实,用银针针刺其百会穴、四神聪穴;若其人迎脉虚,用金针针刺其百会穴、四神聪穴;若其寸口脉实,用银针针刺其双侧的太渊穴、内关穴;若其寸口脉虚,用金针针刺其双侧的太渊穴、内关穴;若其太溪脉实,用银针针刺其双侧的三阴交穴、复溜穴、太溪穴、照海穴;若其太溪脉虚,用金针针刺其双侧的三阴交穴、复溜穴、太溪穴、照海穴;

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采用χ²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若其冲阳脉实,用银针针刺其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若其冲阳脉虚,用金针针刺其阳陵泉穴、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四部脉的位置及切脉的方法是:(1)人迎脉位于胸锁乳突肌的前缘、颈动脉搏动处,可在喉结旁触及。切人迎脉时,单手张开以诊脉,将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放在颈部两旁,仔细寻摸颈动脉搏动之处。(2)寸口脉位于手掌后桡骨茎突处。切寸口脉时,使三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呈弓形,指头齐平,以指腹按触脉体,将中指按在掌后高骨内侧的定关脉,以食指取寸脉,以无名指取尺脉。(3)冲阳脉位于足背最高处,拇长伸肌腱与趾长伸肌腱之间足背动脉搏动处。切冲阳脉时,将手张开,将大拇指与其余四指分别搭在足背的两边,用指中节感受脉象。(4)太溪脉位于足内侧,内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切太溪脉时,可将除拇指以外的四个手指搭在内踝之上,感受围绕内踝整个半圆范围内的脉象。该位置的脉象较难触及,需细心触摸。对治疗组患者进行针刺治疗的运针、留针方案及疗程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在完成针刺治疗后根据患者的病情对其实施艾灸治疗。

1.5 疗效评定标准

参照第五次国际面神经外科专题研讨会推荐的 House-Brachmann (H-B)面神经功能评价分级标准系统对患者的疗效进行评估,并将其疗效分为以下的级别[4]:痊愈:患者面部的运动功能均正常,面神经功能的分级为Ⅰ级。2)显效:对患者进行仔细的观察可看出其面部有轻微的运动功能减弱,并可能存在轻微的联带运动。在静止不动时患者的面部对称、张力正常、上额运动能力中等,稍用力即能完全闭合眼裂,口角有轻度的不对称,其面神经功能的分级为Ⅱ级。好转:患者的面部有明显的运动功能减弱,无损害性不对称的现象,可在其面部观察到不严重的联带运动、挛缩和或半侧面部痉挛。在患者处于静止状态时其面部张力正常,上额运动能力微弱,需特别用力才能完全闭合眼裂,其口角明显不对称,其面神经功能的分级为Ⅲ级。无效:患者在处于静止状态时其面部不对称,其上额无运动能力,其眼裂在特别用力时亦不能完全闭合,其口角仅有轻微的运动能力,其面神经功能的分级为Ⅳ~Ⅴ级。总有效率=(痊愈例数+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

1.6 统计学方法

表1 两组患者疗效的比较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体正气不足,脉络空虚,卫外不固,或劳作过度,或外感风寒,均可使面部经络的气血运行受阻,进而可因筋脉失养而发生面瘫。在临床上,治疗面瘫的原则主要是祛风通络、疏调经筋,可选择面部的手足阳明经穴为主进行针灸治疗。《灵枢•九针十二原》中说:“凡将用针,必先诊脉,为见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可见,古代医家在对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前必先对其施以脉诊。

切脉针灸法是俞云教授对脉象、经络、脏腑等中医理论进行系统的总结,并根据自己长期的临床工作经验制定的一种针灸疗法。切脉针灸法将脉诊与针灸结合起来,在对患者进行脉诊的基础上定其病位之所在,辨其经脉之虚实,然后方为其施行针灸治疗[5]。临床实践证实,对患者施行切脉针灸治疗可动态地观察其治疗的效果及病情的转变,进而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

在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针灸治疗前,可先切其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太溪脉,辨其四部脉象之虚实。若脉诊结果为虚证可选金针对患者进行针刺以补之,若为实证可选银针对其进行针刺以泻之,以调整其脉象的阴阳平衡。《灵枢·四时气》中说:“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人迎脉属于足阳明胃经,可候胃气。寸口脉属于手太阴肺经,可候肺气。相对而言,寸口脉可候人体上部之阴,人迎脉可候人体上部之阳。冲阳脉属于足阳明胃经,可候胃气。太溪脉属于足少阴肾经,可候一身之元气。相对而言,冲阳脉可候人体下部之阳,太溪脉可候人体下部之阴。

百会穴属于督脉,是阳经在头部会聚之处。冲脉属于奇经,其主干中脉上端的起点为天门穴。四神聪穴有补阳提神之功效。百会穴、四神聪穴合用可调节人体上部之阳。人迎脉的脉象过于有力表明人体上部有阳实证,可用银针针刺百会穴与四神聪穴以泻之;若人迎脉的脉象无力表明人体上部有阳虚证,可用金针针刺百会穴与四神聪穴以补之。

太渊穴属于肺经腧穴。肺朝百脉,脉会太渊。内关穴通于任脉。任脉为阴脉之海。太渊穴、内关穴合用可调节人体上部之阴。寸口脉的脉象若过于有力表明人体上部有阴实证,可用银针针刺太渊穴与内关穴以泻之;若寸口脉的脉象无力表明人体上部有阴虚证,可用金针针刺太渊穴与内关穴以补之。

足三里穴、上巨虚穴、下巨虚穴在同一线上,均属足阳明胃经。阳陵泉穴属足少阳胆经。此四穴合用可调节人体下部之阳。冲阳脉的脉象若过于有力表明人体下部有阳实证,可用银针针刺上述四穴泻之;冲阳脉的脉象无力表明人体下部有阳虚证,可用金针针刺上述四穴以补之。

三阴交穴为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的交会穴。复溜穴为肾经的郄穴。太溪穴为肾经的原穴。照海穴通阴跷脉。此四穴合用可调节人体下部之阴。太溪脉的脉象若过于有力表明人体下部有阴实证,可用银针针刺上述四穴以泻之;太溪脉的脉象无力表明人体下部有阴虚证,可用金针针刺上述四穴以补之。

总而言之,切脉针灸法是根据患者的脉象了解其脏腑和经络的虚实变化,在进行切脉的基础上完成辨证、取穴、实施针灸及判断疗效的诊治方案,其特别强调中医切脉诊断和针灸治疗的关联性。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患者相比,治疗组患者治疗的愈显率、总有效率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见,与进行普通针刺相比,对顽固性面瘫患者进行切脉针灸治疗可取得更优的效果。此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陶大遵.临床常见疾病诊疗标准[M].北京:北京医学科、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联合出版,1993:98-99.

[2] 王维治.神经病学 [M]. 第五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91.

[3] 梁繁荣.针灸学 [M]. 第二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0.

[4] House JW,Brackmann DE.Facial nerve grading system[J].Otolar yngol Head and Neck Surg ,1985,93:146-147.

[5] 俞云.切脉针灸:黄帝内经针法[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8-11.

猜你喜欢

寸口太溪脉象
基于时间序列和时序卷积网络的脉象信号识别研究
《针灸大成》太溪穴临床应用规律探析*
瞬时波强技术对人迎、寸口脉象研究的意义探讨
温暖手脚
也论人迎寸口诊法
太溪穴:汩汩溪流归肾水
常揉太溪穴不健忘
《灵枢·禁服》“人迎”“寸口”位置初探
105例弦脉的“计算机脉象仪”脉图参数分析
溯源脉诊“独取寸口”理论的形成、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