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

2018-07-10刘武装

当代医药论丛 2018年9期
关键词:患眼摘除术植入术

寇 婷,刘武装

(西安航天总医院眼科,陕西 西安 710100)

近年来,随着我国近视发病率的增加,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越来越多。与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相比,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的发病年龄更小,且随着近视度数的不断提高,其视力会逐渐下降。目前,临床上多采用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老年性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但此术式不适用于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近年来,临床上联用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本文中,笔者主要研究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文的研究对象是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期间西安航天总医院眼科收治的32例(42只患眼)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这32例患者的病情均经综合检查得到确诊,均具有进行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指征。其中,有男性患者15例(21只患眼),女性患者17例(21只患眼);其年龄为43~80岁,平均年龄为(58.45±6.31)岁;其晶状体核的硬度为Ⅱ~Ⅴ级。在42只患眼中,眼轴为26~30 mm的患眼有28只,眼轴为>30 mm的患眼有14只。

1.2 方法

对这32例患者均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方法是:1)术前准备。术前,对患者进行眼底、视功能、光定位、眼部A超和B超、视觉电生理等检查,观察其瞳孔混浊的程度,确认其瞳孔中混浊的部位,明确其是否存在晶状体脱位,测定其角膜曲率和眼轴的长度,并用电脑程序计算其所需人工晶体的度数。术前1~3天,为患者应用氧氟沙星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点眼。对于体型肥胖的高度近视患者,术前1小时让其口服50 mg的醋甲唑胺片。2)手术操作方法。用盐酸奥布卡因对患者的术眼进行滴眼,在其术眼12点钟方向的上直肌附着点处注射0.5 ml的利多卡因(浓度为2%)和布比卡因(浓度为0.75%)混合液,进行表面麻醉。对患者进行常规的消毒、铺巾和开睑。在其术眼内制作以上穹窿为基地的结膜瓣,对上直肌进行牵线固定,并对巩膜表面进行电凝止血。在角膜缘后缘的2 mm处做一个反眉弓切口或线形切口,切口长约5.5~6 mm。用遂道刀将切口延伸至角膜透明区,使切口的内口大于外口。在术眼的2点钟方向做一个辅助切口,使辅助切口延伸至前房。在前房内注入少量的粘弹剂,用撕囊镊撕开晶状体前囊膜。对晶状体核和晶状体皮质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使晶状体核进入前房,使整个晶状体核可以在囊袋内转动。将晶状体圈匙伸入晶状体核的下方,轻轻下压切口,摘除晶状体核。吸净晶状体皮质,在后囊内注入少量的粘弹剂,对后囊膜进行抛光。在囊袋或睫状沟内注入少量的粘弹剂,将人工晶体植入囊袋或睫状沟内。最后对切口进行间断缝合(缝合1~2针即可),在辅助切口内注入少量的眼用平衡盐溶液,在结膜下注射2.5 mg的地塞米松注射液。

1.3 观察指标

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观察并比较这32例患者的最佳矫正视力。术后3天,观察这32例患者不同眼轴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观察并记录这32例患者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用SPSS13.0软件对本研究中的数据进行处理,计数资料用%表示,用χ²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 )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这32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

术前,在这23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0只(占0)。术后3天,在这23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28只(占66.67%)。术后1个月,在这23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34只(占80.95%)。详见表1。

2.2 术后3天这32例患者不同眼轴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

术后3天,在28只眼轴为26~30 mm的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21只(占75.00%)。在14只眼轴>30 mm的患眼中,矫正视力≥0.3的患眼有7只(占50.00%)。详见表2。

表1 术前、术后3天及术后1个月这32例患者最佳矫正视力的比较[%(只)]

表2 术后3天这32例患者不同眼轴患眼的最佳矫正视力[%(只)]

2.3 这32例患者术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

在这32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有10只(占23.81%)患眼术中发生了悬韧带断裂或部分断裂,其中有6只患眼悬韧带断裂的范围较广,超过2个钟点的位置。这10只患眼在接受对症处理后,矫正视力均≥0.3,无患眼发生人工晶体位移位。在这32例患者的42只患眼中,有1只(占2.38%)患眼术中发生了后囊膜破裂,破裂的位置在悬韧带上方,破口较小,经对症处理后,上述症状完全消失。

3 讨论

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是临床上常见的眼部疾病。该病患者的病理表现主要是瞳孔中的晶状体或晶状体皮质混浊。随着病程的延长,此类患者容易出现巩膜葡萄肿、视网膜变性、玻璃体液化及视网膜脱离等情况,从而可严重影响其视力。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普遍存在眼轴变长、前房加深及巩膜厚度不均匀等情况,且其眼部的悬韧带较为脆弱和松弛,因此增加了手术的难度。近年来,临床上对该病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用上述方法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治疗,手术的切口较小,术后患者眼内的密闭性较好,对其眼压的影响较小,其散光的发生率较低。笔者认为,在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术前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评估其术后视力恢复的情况。术前对患者进行检查时若不够仔细,就容易影响手术的效果,进而可影响患者术后视力的恢复。2)术前需为患者应用抗生素滴眼液和双氯芬酸钠滴眼液滴眼,以降低其术后眼内炎的发生率。3)对于体型肥胖的高度近视患者,应在手术前1小时让其口服醋甲唑胺片,以免在摘除晶状体时导致其后房的压力增高,致使其悬韧带断裂、玻璃体脱出。4)应根据术前检查的结果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尽量减小手术切口,以降低术后患者散光的发生率。5)高度近视会使患者眼球的直径变长,从而可增加术中选择切口位置的难度。在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手术时,手术切口应比单纯白内障患者的手术切口后移0.5 mm。高度近视患者的巩膜壁较薄,在做手术切口时需要控制好切口的深度,以免对其巩膜造成损伤。可适当加长手术隧道,这样有利于控制切口的深度,减小切口的张力。要注意保持切口厚度的均匀,内置切口应在距透明角膜缘1.0~1.5 mm处。若内置切口的位置靠后,就难以维持前房的正常深度,从而易导致患者术后出现多种并发症[1-2]。若内置切口的位置靠前,就会增加手术的难度,且易导致角膜褶皱增多。6)在进行环形撕囊时,应尽量采用反折式撕囊法,这样有利于控制撕囊的幅度,不容易导致囊袋破裂。7)在进行水分离和水分层时,应向患者的眼内注入少量的眼用平衡盐溶液,待其眼内出现“黄金圈”时,即表示分离成功。8)在吸除晶状体皮质时,要使针头紧紧咬住皮质,将其拉至可视区,然后逐渐将其吸除。在吸除晶状体皮质时,若出现后囊膜破裂、玻璃体溢出的情况,要冷静对待,先缝合后囊膜,防止大量的玻璃体脱出,再进行对症处理。9)高度近视患者的悬韧带较为松弛,囊袋较大,在为其植入人工晶体时不宜强求人工晶体的位置必须居中,只要不影响其正常的视功能即可[3-4]。

本研究的结果证实,对高度近视合并白内障患者进行表面麻醉下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的效果显著。此方法可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1] 赵鸣,刘丹,张淇,等.小切口非超声乳化人工晶体植入术的并发症[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462.

[2] 许淑云,任百超,葛红霞,等.白内障超声乳化初期70例并发症分析[J].国际眼科杂志,2002,2(1):61-63.

[3] 蔡季云,魏锐利,朱莉,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0(22):609.

[4] 陈华洁,沈念慈,王燕,等.高度近视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J].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2004(26):318.

猜你喜欢

患眼摘除术植入术
用基于络病理论的针药结合疗法治疗湿性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的效果观察
翼突种植体植入术的研究进展
MRI图像结合JOA评分对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术后评估
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严重眼外伤中的法医临床应用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闭角型青光眼合并白内障的效果
用经皮椎间孔镜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
角膜球差对高度近视白内障术后影响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患者伴随疾病心理疏导
不同超乳切口联合IOL植入术后视觉质量的比较
探讨拉坦前列素在小切口囊外摘除术治疗青光眼术后白内障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