脓腔冲洗及负压引流治疗颈深部及上纵隔脓肿的临床观察
2018-07-10梁鸿章
梁鸿章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 喀什 844000)
0 引言
颈深部及上纵膈脓肿在人体中发展速度非常快,大部分都为间隙发展,病情非常的危重,当病情严重或者治疗不当时会引发多种的并发症,甚至造成死亡。在临床上对颈深部及上纵膈脓肿的治疗方式一般都为常规的开放式引流方式,但是该种治疗方式存有一定的问题,如对脓液引流的不充分、治疗时间过长等[1]。本文使用脓腔冲洗及负压引流的方式在治疗颈深部及上纵膈脓肿中的实际效果进行研究分析,旨在找出更好的治疗方式,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颈深部及上纵膈脓肿患者18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观察组9例,男性5例、女性4例,年龄20~40岁、平均(31.21±8.63)岁,1例咽喉间隙脓肿、1例咽旁间隙脓肿、1例咽后间隙合并咽旁间隙、1例咽旁间隙合并颈动脉鞘中下间隙、1例颌下间隙合并咽旁间隙、1例咽喉间隙、1例颌下间隙合并咽旁间隙及咬间隙感染、1例咽旁间隙合并颈动脉鞘中下间隙以及气管前间隙、1例咽后间隙合并咽旁间隙及上纵隔;对照组9例,男性6例、女性3例,年龄21~39岁、平均(30.76±7.74)岁,1例咽喉间隙脓肿、1例咽旁间隙脓肿、1例咽后间隙合并咽旁间隙、1例咽旁间隙合并颈动脉鞘中下间隙、1例颌下间隙合并咽旁间隙、1例咽喉间隙、1例颌下间隙合并咽旁间隙及咬间隙感染、1例咽旁间隙合并颈动脉鞘中下间隙以及气管前间隙、1例咽后间隙合并咽旁间隙及上纵隔。将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变范围等基本资料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因颈深脓肿患者一般是因为厌氧菌与需氧菌的混合感染而致,因此患者在住院后需要使用足量的替硝唑抗感染以及三道头孢菌素进行治疗,其中对头孢过敏的患者使用环丙沙星或者左氧氟沙星。首先对两组患者根据其类型在颈侧对应的部位切开,将皮肤通过钝性分离的方式分离至脓腔,对多间隙脓肿患者,将脓腔间隙彻底打开,分离过程中注意对血管、神经的保护,对脓腔使用生理盐水以及双氧水进行冲洗,将脓液吸尽;对照组在上述治疗基础上置盐水纱布条或者橡皮引流条引流脓腔,每日换药次数在1~4次,根据脓液溢出的多少决定换药次数,合并上纵膈脓肿患者在治疗中取胸高头低位,更有利于脓液的引流[2]。
观察组患者在脓肿切开对脓腔冲洗后,将两根14号硅胶管或者橡皮血浆引流置入到脓腔中,两根分别用于手术后接负压吸引器引流脓液、手术后冲洗,同时可以置入多根冲洗管、引流管,根据脓腔间隙的多少决定置入根数,将脓液引流、冲洗后对皮下以及皮肤进行缝合,同时将引流管、冲洗管进行固定,手术完成后使用生理盐水以及双氧水经过冲洗管进行冲洗,1次/d,将一次性塑料负压引流器接上负压引流管,每天在对脓腔冲洗过后将负压器进行更换,停止冲洗标准为:冲洗时无明显脓液引出、每24h负压引流脓液量在2mL以下、同时引流液体的性质清淡、色泽较浅。将冲洗管拔出后,负压引流器继续进行负压引流,一直到无脓液引出后的1天[3]。
1.3 观察指标
将两组患者的平均脓液消除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1周及1周后每天平均换药次数进行记录并对比。
1.4 统计方法
将本研究结果数据纳入SPSS 19.0统计学软件中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若P<0.05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经过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均脓液消除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1周内每天平均换药次数分别为(9.48±1.39)d、(13.55±1.28)d、(1.00±0.10)次,对照组患者的平均脓液消除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1周内每天平均换药次数分别为(14.84±2.31)d、(18.63±1.50)d、(2.70±1.00)次,观察组明显的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在手术1周后每天平均换药次数为(0.9±0.2)次;对照组在手术1周后每天平均换药次数为(1.0±0.3)次,两组差异细微(P>0.05),无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平均脓液消除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手术后1周内及1周后每天平均换药次数比较(±s)
表1 两组患者平均脓液消除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手术后1周内及1周后每天平均换药次数比较(±s)
组别 n 平均脓液消除时间(d) 伤口平均愈合时间(d) 手术后1周内换药次数(次) 手术1周后换药次数(次)观察组对照组9 9 t P 9.48±1.39 14.84±2.31 5.965 0.000 13.55±1.28 18.63±1.50 7.729 0.000 1.00±0.10 2.70±1.00 5.075 0.000 0.9±0.2 1.0±0.3 0.832 0.418
3 讨论
颈部的深筋膜处于浅筋膜以及颈阔肌的深层,颈深筋膜中主要分为了气管前层、内脏层以及椎前筋膜三层,分别为肌肉、血管、神经及脏器,同时形成了三层浅、中、深的腔隙[4]。颈部器官借助密集的筋膜而互相分离,同时筋膜之间存由疏松结缔组织进行填充的间隙,该间隙就称之为筋膜间隙,分别为气管前间隙、内脏旁间隙以及脏器血管间隙,气管前间隙位于舌骨水平方向向下至纵膈,同时向后与内脏间隙相连,前方的隔内脏筋膜与颌下间隙相连接,内脏血管间隙与颅底相连,与纵膈相连[5]。
因为颈部中的各个筋膜之间存有潜在的腔隙,其中疏松结缔组织含量较少,因此周边的组织比较容易受到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咽部以及食道受到感染的概率最大,在人体免疫功能低时在深筋膜中各间隙中形成脓肿,在颈部中,比较很重要的间隙为咽旁间隙、咬肌间隙、颌下间隙、咽后间隙、胫前间隙、椎前间隙、扁桃体周围间隙等,上述间隙能够使得感染局限化,同时能够有助于感染的蔓延[6]。在各个间隙之间虽然有筋膜进行分离,但是在脓肿以及蜂窝织炎出现后,炎性组织在间隙之间非常容易渗透,能够蔓延到相邻的间隙渗透或过薄的筋膜,如在咽旁间隙、颌下间隙、咽后间隙、嚼肌间隙以及颈动脉间隙之间,感染非常容易相互影响,病情严重时会影响到胸腔、纵膈,进而引发咽腔、喉腔的水肿以及颈前剧烈的肿胀,如未及时处理会将感染更进一步的加剧甚至造成患者死亡[7]。
在对颈深部以及上纵膈多间隙脓肿患者的治疗中,治疗的时间与脓腔大小、抗生素敏感性、病变范围以及感染细菌毒力有密切的关系,对脓肿必须要及时地进行穿刺、切开将脓液进行引流,在手术前进行精准的诊断能够鉴定出脓肿、淋巴结肿以及蜂窝织炎,在临床上对颈深部以及上纵膈脓肿患者一般使用颈外侧切开脓肿开放引流[8]。在以往传统的手术中,将盐水纱条、橡皮引流条置于颈外侧切口处,在开放切口后进行脓腔引流,但是在对脓液一般都不能引流充分,同时治疗时间较长,在对合并上纵膈脓肿患者的引流中更为不易,在手术后的1周内每天脓液的引流量较大,因此敷料药物需要反复的更换,增大了治疗工作量,同时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极大的不便,同时因为伤口开放会影响到患者后期的恢复进度,且瘢痕明显,极不美观,部分患者对伤口会进行二次缝合,加大了患者的痛苦[9]。在改良封闭式冲洗引流治疗方式中,将脓肿切开后,使用两根橡皮血浆或者硅胶引流管置入脓腔中,两根分别用于手术后接负压吸引器引流脓液以及手术后进行冲洗,同时脓腔间隙过多可将多根引流管、冲洗管置入,将皮下组织以及皮肤与之进行严密的缝合,将引流管、冲洗管固定,每天使用生理盐水以及双氧水进行冲洗[10]。在本次研究中使用改良封闭式冲洗引流治疗方式的观察组患者,在平均脓液消除时间、伤口平均愈合时间以及手术后1周内每天平均换药次数方面,明显的优于使用传统开放引流手术的对照组患者(P<0.05)。
综上所述,在治疗颈深部及上纵膈脓肿中使用闭式脓腔冲洗以及负压引流的治疗方式有显著的疗效,手术时间短,操作简单,能够将脓液充分地引出,加快脓腔的闭合以及患者后期的恢复,在临床治疗中值得推广应用。
[1]陈晨,高群,卢贤映.高负压引流系统治疗小儿颈部脓肿及减少术后瘢痕的研究[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5,40(3):281-284.
[2]李兆生,洪斌,陈瑞坤,等.耳源性颈深部脓肿的诊断和治疗[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5,22(10):516-519.
[3]林元强,安立峰,李琳.超声引导经皮穿刺多点置管对冲引流对头颈部蜂窝织炎脓肿形成期的治疗[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7,52(2):110-112.
[4]魏先锋,林鹏,李丽,等.负压引流术在颈深部化脓性感染中的应用[J].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17,24(3):159-161.
[5]易辉,胡方育.闭式冲洗留置负压引流对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疼痛程度及脓肿大小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6):863-865.
[6]楚朝辉.改良小切口一期缝合联合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深部脓肿的临床研究[J].河南医学研究,2017,26(9):1641-1642.
[7]Zhang J,Tang S. The pus cavity flushing an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treatment on deep neck and upper mediastinal abscess[J].Lin Chung Er Bi Yan Hou Tou Jing Wai Ke Za Zhi,2015,29(7):660-662.
[8]Zhang G,Chen S,Zheng M, et al. Sustained negative pressure drainage for treatment of severe maxillofacial and neck space infection[J]. West China journal of stomatology,2015,33(4):393.
[9]Kim B, Kim J, Kim HS, et al. Deep Neck Infection with Mediastinal Abscess Treated by Modified Vacuum-Assisted Closure Application[J].J Acute Care Surg,2017,7(1):34-38.
[10]Parra NM, Gantz VJ,Ortega SJ,et al. Mediastinal abscess with spontaneous across chest wall extension[J].Revista Chilena De Cirugia,2015,67(2):191-1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