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学生心理特点谈就业策略
2018-07-06彭艳丽
彭艳丽
【摘要】大学毕业生处于由学校向社会过渡的重要时期,大学生的心理矛盾和就业危机也接踵而至。因此,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疏通大学生的异常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特点 就业 策略
一、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特点
(一)学业放松与择业焦虑的矛盾。随着大学生进入实习期,许多大学生已感到自己即将毕业,马上就该走向工作岗位了,所以,大多数大学生都在找实习单位,整天为找工作而奔波,而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却开始放松自我,一门心思忙于就业。一些大学生自认为找到了理想的就业岗位,就匆匆办理了提前就业的手续,而到考试时才回来考试。所以,在毕业班的教室里,缺课大学生大有人在。而有一部分的大学毕业生则因择业不理想而陷入郁闷之中。因此,大学毕业生在择业期间普遍存在心理焦虑的现象,这种心理压力现象通常表现为焦躁不安、忧心忡忡、莫名烦恼、情绪紧张等。如果大学生过度焦虑或经常的焦虑,就会形成就业的焦虑心理,甚至严重影响大学生正常的生活与顺利就业。
(二)心理需求与现实的矛盾。目前,大学毕业生的就业预期值较高,因为大学生缺乏创新能力、缺乏社会经验,缺乏与人沟通能力,缺乏就业能力与就业市场的预见能力,所以,导致大学生与招聘单位的岗位不相适应,陷入“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就业局面。大学生的就业期望值脱离了社会需求的实际状况,是当前高校大学生就业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普遍对自己的工资水平期望值相对较高,认为月薪应该在3000-3999元、4000-4999元、5000-5999元、6000-6999元、7000元以上的分别占20%,30%,17%,8%和25%。受访者中,男生比女生对月薪的期望值更高,“211”及“985”高校和普通本科的大学生比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的毕业生对月薪期望值更高。
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现实环境不符。这些大学生在择业时,易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还有一些大学生比较重视自我发展,他们择业时没有考虑国家的需要,导致自我发展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这类学生在调查中占95%左右。
(三)独立与依赖的矛盾。虽然大学毕业生经历了三年或四年的大学学习与锻炼,他们的心理需求表现出自强自立,不被自己的父母所摆布。但一些大學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却十分依赖自己的家人与社会关系。这部分大学生不是主动地毛遂自荐,而是等待家人、朋友与亲戚为自己找就业的门路,有的大学生感觉自己具备某些优越的条件,就一味等待学校帮忙联系工作岗位。这些现象与激烈竞争的工作岗位是背道而驰的,会因此错失一些就业的好机会。
二、大学生的就业策略研究
面对大学生出现的这些心理问题,高校在做好就业指导工作外,还要加强大学毕业生职业心理健康教育,疏通高职生的异常心理,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着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力。为了进一步推动就业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作用,着力提升大学生自身的职业竞争力,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及相关部门应共同筹建大学生职业训练营,这是一个为大学生量身定制的一个融合课堂教育、求职辅导、岗位模拟、职场体验和专项就业服务等各类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公共就业服务平台。
大学生职业训练营既是青年人体验不同职业、掌握专业技能、积累工作经验的“职业体验站”,也是青年人提升求职技巧、调整就业观念、解决就业心理问题、调整职场心态、学习职场礼仪的“职场充电站”。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要把职业训练营建设成为培育职场精英的“兵工厂”,通过一系列的服务举措,帮助大学生综合提升市场化就业能力,在促进更加充分的高质量就业的同时,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人力资源。
(二)解决大学生心理不平衡问题。一些大学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与现实环境不符。这些大学生在择业时,易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主要表现为求高薪、求清闲的心理比较常见,追求著名城市、知名企业、工作待遇高的地方等。不愿意到偏远的地方工作,不愿意到低于自己预期的岗位工作,在实际的招聘岗位中,这部分岗位占有一定的招聘比例。而当前最需要大学生的大多数是偏远地区、四线城市、待遇不高的中小企业,导致了这些地区与单位的招聘任务完不成,毕业生即使被分配到了这些地方与这些单位,也会有始无终,使这些企业陷入尴尬的境地。大学生涉世不深,社会经验不多,而现代企业需要的是有实践经验的高技能人才,经验丰富、专业素质高的大学毕业生会在企业招聘中鹤立鸡群。因此,高校毕业生在择业时不要灰心丧气,不要自卑,要学会毛遂自荐,因为现代大学生将面临着更多的机会与更多的选择。
(三)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高质量的就业是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重要方面,对美好生活更高追求的主要方面。目前我国的就业质量还不是很高,比如说就业的稳定性、就业回报等。大学生就业难不是大学生太多了,而是就业机会少的问题。特别是经济发展如何为大学生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如何创新社会经济运行的模式,如何加强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如何促进政府、企业与工会共同维护弱势群体的利益?如何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就业机会?这是高校甚至全社会共同努力做好的工作。
(四)大学生要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是社会人。大学生要勇于正视社会现实,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只有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理,以乐观向上的心理正视社会,去逐步地适应人、适应企业、适应社会。社会力量只有不遗余力地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帮助,才能使大学生就业的机会越来越多,才能为大学毕业生施展能力开辟广阔的空间。然而,我国目前存在生产力落后,供需关系不合理与企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职业岗位不尽人意等问题。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市场有待完善。所以,大学生要与时俱进地提高自己,要从社会就业的实际出发,要创新就业的理念,面对人海茫茫的就业市场,要敢于竞争,还要毛遂自荐,因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
机会不会来找人,只有人去找机会。大学生要学会找机会,要对于社会岗位的需求有一个深思熟虑的全面了解过程,要根据社会岗位的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而不是脱离实际地高不成低不就。任何人都无法离开社会而独自生存与发展,每个大学生的人生抱负的实现都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息息相关。所以,高校毕业生只有了解社会就业方面发展变化的形势,才能有的放矢地寻求自己适合的岗位,才能在自己平凡的工作岗位中发出“光”与“热”,才能为社会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