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写急就章—草书字形标准化的设计意义
2018-07-06陈楠
陈 楠
一、汉字字形进化存在四条并行的线索
图1:四条线索
一直以来,由一种崇高、规整、繁复的字体作为官方正体,而以简化、快捷的字体同时应用于日常,是长期存在的形式。小篆与隶书,楷书与草书都是这种并行的关系。重新梳理汉字书体发展的历史,在继承的基础上摆脱某些在概念界定上的束缚,对于汉字设计的发展与创新非常必要。本文试图以设计的维度将汉字字形进化的历程梳理成四条并行的线索,以此发现草书至于当下设计字库开发的意义与价值,这四条线索分别为:
第一条线索称为“真”:是汉字设计的标准化、规范化设计之路,即官方推行使用的标准化的“正体字”。相比手刻而成的“甲骨文”,铸造的“金文”更接近官方标准字体的样子。从某种意义上讲,金文就是当时的“印刷体”、“正体字”,而“甲骨文”就是“手写体”。从甲骨文、金文、篆书到隶书、楷书,我们可以看到这条线索的存在,“楷书”又名“真书”,是楷模的文字、真正的文字、标准的书体、官方字体的意思。明代的宋体,近代仿宋、黑体都具有这种身份。
第二条线索称为“草”:汉字快速书写的规范化设计之路,在与正体规范字的第一条线索并行的同时,汉字在使用层面一直在谋求简化与便捷性的提高,随着草书的出现,以及不断地规范化、标准化,形成了汉字设计快速书写的第二条主线。草书并不是快写的楷书,而是源于隶书与楷书平行发展的写法,许多笔画是特殊的写法,有简化有替代,也有异体字、俗体字的应用。最为著名的包括章草的规范化设计,今草、狂草、于右任的“标准草书”,乃至简化字体设计中对于草书的借鉴。
第三条线索称为“音”:汉语是一个同音字很多的语言,汉字的形象差异恰恰解决了这个问题,从古琴谱的汉字音符到汉字变异体的江永女书、魏妥玛拼音、注音符号、汉语拼音形成了一条注音文字的特殊线索。
第四条线索称为“饰”:即汉字设计的装饰化、艺术化设计之路。这条线索将历代汉字设计中在工艺美术、民间艺术、建筑、宗教等各个方面应用的图案化、艺术化汉字设计纳入视野,串引成一条线索。
以上这四条线索是一种发展与使用的关系,从中可见草书是快速书写这条线索上的重要角色,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草书的发展却没有像楷书那样走向标准化规范字形。
二、草书字形的标准化设计之路
草书是汉字为了书写便利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快速书写的书体,而草书字形的标准与规范是有渊源依据可寻的。汉代对于草书进行了标准化的字形规范,以应对民间汉字简化草写的混乱,被称为“章草”,顾名思义是草书由初创逐渐走向规范化过程中有章法可循的标准化草书。这种标准化的草书渐渐成为一种书法艺术形式,有许多不同发展阶段,现在都被统称为章草,包括:
1、秦汉交替期带有篆书笔意的隶草;
断层构造为成矿后的破坏构造,破坏了赋矿构造及矿体的连续性,间接控制了铁矿体的赋存和分布[2]。EW向断裂使得南盘的铁矿层上升,表现在第二个背斜南翼上升,并出露到地表;而受NE向断层构造破坏,断层北西盘呈阶梯状下降,单断层带表现为沿NE向断裂西盘下降,构成一系列西翘东陷的断块,有利于铁矿层的保留。
2、东汉时小学教科书中的《急就篇》又称《急就章》,其属于规范化了的章草;
3、隋代融入真(楷)书笔意的《急就章》;
4、宋、元时期许多书画家有行楷结体和笔意的“章行”等。其中最具官方标准化设计意味的是《急就章》。东汉时官方把史游的《急就篇》和李斯的《仓颉篇》、赵高的《爰历篇》、胡毋敬的《博学篇》、司马相如的《凡将篇》定为小学教材。其中《急就篇》是学习“章草”标准字样的书法教科书与标准化依据,所谓急就,有快速写就的意思,所以《急就篇》也被称作“急就章”。
在此后汉字书法发展的进程中,快速书写虽然一直是日常汉字应用的重要手段,草书、行草、行书、行楷等书体都应用广泛,但汉之后并未有官方的统一规范,汉字本身存在大量通假字与异体字表现,草书为了快速书写,也出现了大量替代性的笔划。另外,汉字从《说文解字》时的九千多字不断衍生出《康熙字典》时的四万八千多字,在章草最初的规范设计阶段不可能都一一对应。这就会产生与甲金篆字体发展脉络断层的现象。从历史角度看,篆书应是汉字的标准规范字形,而隶书可以说是篆字的简化快写,按此逻辑由隶书进化的楷书与草书都是快写主线上的新设计。本来篆字应该继续进化出新的标准正体,但是楷书最终成为真书正体且千年来得以固定下来,篆字保持了它崇高的地位只在玺印篆刻以及碑额等地方出现,而草书就失去进一步标准化设计的动力。
导致今天草书字形没有规范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点:1、汉代至近代,汉字的数量增加近十倍,最初的规范多有未涉及的字形;2、由于缺乏进一步的标准化规范设计,历代草书的书写者都或多或少地选择甚至创造草书字形结构的写法,如孙过庭的《书谱》《草决百韵歌》这样的著作。许多人的草书融入行书、有的选择异体字,因为这些著名书家著书立说开宗立派,导致学习者对于标准化字形的选择不得要领;3、随着印刷术的发明,草书并没有像楷书的规范化一样在实用技术领域向前继续发展,而是渐渐走向纯艺术表现的方向,对于其识别与书写速度等设计思维显示出漠视的状态,于是草书规范化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工作可以说是半途而废了。
而日本在吸收了唐代工尺谱等注音符号设计原理与草书的字形写法的基础上,设计出注音文字“假名”延用至今,从注音与书写速度上都获益良多。民国时期著名书法家于右任曾提倡“标准草书”,力图使草书的艺术性与实用性结合起来普及到民众中去,但倡导者与社会评判依然是站在艺术创作而不是设计实用的维度讨论此问题,导致了于右任此举失败。因为从艺术创作的视点看,笔法、文化内涵艺术修为才是评判草书的标准,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书写,汉代以后也没有官方认定的字形标准,字形对错各执一词很难统一。在上世纪50年代汉字简化运动中,草书字形是一个重要的设计依据,但总的设计思路还是将连笔与省笔进行方块化、平行垂直化的处理,而真正意义上的草书并未发展应用于现代生活,这也导致人们不识草书以及日常书写随意连笔、草法各不相同的局面。
其实,字形的确定标准化是一个历史的过程,也包括不同时期确立者的强势和历史局限。比如“为”字,许慎是不可能知道这个字与大象的象形有关系,因为大象在汉代中原地区已基本绝迹,但标准化就这样定,这是官方的统一。历朝文字的标准化都是官方的统一行为(始于始皇帝),可是草书在急就章之后就走向了纯艺术。所以,章草是草书标准化的官方备书,此后都没有标准化、规范化草书的官方行为了。但因历史局限以及古之文献研究者限于传媒手段与文献的不完整,其实很难深度研究文字的发展脉络。今天,随着现代科技的兴起与普及,以及文化传播能力的提升,我们可以更加全面系统地研究传统,对于古代文献字帖,加以比较,尤其是甲骨文、金文的挖掘与研究更是近代的行为,是古人无法企及的福音。
图2:陈体章草
图3:陈体章草
图4:陈体章草
图5:陈体章草
图6:孙过庭的《书谱》
图7:章草宣传图—结构解析
三、草书字形标准化字库设计实践
笔者从2004年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开设的《设计的理性思维》课程教学中以及各个学术演讲中率先提出了草书字形标准规范化设计的问题,以及草书快速书写的维度设计问题。2012年南京艺术学院第三届全国设计学青年论坛,以及2013年在其关于汉字设计历程与方法论分析的专著《汉字的诱惑》一书中都涉及了对草书标准规范设计的概念。与此同时,开始尝试草书标准化字形设计字库的设计实践。2017年,继成功发布甲骨文设计字库之后,笔者与汉仪字库合作将多年研究创作的作品“章草设计字体”进行了字库产品化发布,命名为“汉仪陈体章草”。通过字库产品的特性,将这款设计书法传递给更多的用户:一方面以现代的设计语言去诠释传统草书,传承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经过艰苦的研究确定了符合常用字体的草书标准字形。
“汉仪陈体章草”是国内外首款现代设计风格的章草设计字库,设计目的是通过章草设计体的推广与运用,使大众学习了解草书的基本笔画、构字原理,关注了草书字形规范标准化的问题、作为书法艺术创作以外的快速书写的维度问题,对于在新信息时代互联网多媒体环境下草书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快速传播必将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意义。
本套字库设计中的关键词:
1、确立标准字形:本套字库主要依据三国皇象《急就章》作为字形设计基础,在全文1394字以外的字形则通过对历代章草研究文献的研究比对从中获得较为准确的字形。草书的进化经过近两千年的发展,如果规范其标准写法,也不能只依据唐以前的标准,就像许慎不能只依据甲骨文一样,约定俗成的笔划也应予以考虑。
2、造字原理:基于传统章草字形特点和编排方式,结合当下时代精神采用几何化的直线体表现古老书法艺术,强调章草的“法度”精神。章草是汉隶与规范化之前的初期草书融合的结果,所以字形波挑鲜明、钩连呈“波”形,并且字字独立,字形仍带有扁方横势的感觉,与后来的今草、狂草字形大小不同,楔合排列的版面编排也不同。一直以来章草被认为与后来的今草、狂草不同的重要区别之一就是字字独立,但其实《急就章》中字字独立的原因是草书单个字的标准化规范并不是连贯的文章。
3、设计风格:这套字体也赋予了传统汉字艺术表现以当代设计语言,使其蕴含几何之美、等线风格,也为古老的草书增添了当下年轻的活力与时代气息。
四、结语
汉字在其进化的漫长岁月里,一直在寻求跳脱作为记录语言符号的单一角色,其字形进化的历程也不是一条孤立的线索,至少有“真、草、音、饰”四条并行的线索,以此为思维基础加以展开,我们就会了解作为快速书写而不仅仅是书法层面的汉字载体的草书。也就会了解学习这种与楷书字形不同的汉字的意义所在,进而明了这种设计字库的设计实践开发的意义所在。如果说汉代为了将草书字形规范化而形成章草,那么我们有责任在传统文化复兴的今天完成这件有意义的设计工作,用设计的语言续写当代的急就章。